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美國為什麼是人才大國?

 

    「把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有創造力和野心的人交給我們吧」。美國從來就不掩飾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對於需要的精英,他們會慷慨地大開方便之門。

    在紐約自由女神像下,刻著這樣一首詩:「都給我吧,把那些疲憊的人、窮困的人,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喧鬧海邊的可憐蟲,都送到這裡來,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人們。在金門之旁,我高舉明燈。」

    實際上,這話只適用於建國初期的美國,那時候實行「自由移民」政策,任何人都可以到這塊新大陸追逐自己的美國夢。到了1921年實施《移民配額法令》,鼓勵技術移民而抑制一般性移民之後,這些詩句就應該改成「把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有創造力和野心的人交給我們吧」。

    美國從來就不掩飾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對於他們不需要的人,會毫不留情地拒之門外;而對於需要的精英、人才,則慷慨地大開方便之門。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就規定只要是專業「精英」,一律優先允許入境。

    以人才立國,正是美國這個人口只占世界5%、建國只有200多年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著43%的世界經濟生產力和40%的高科技產品的根本。

 

「牧牛娃」成就美國

    托馬斯·傑斐遜在遺囑里寫道:下列碑文,不得增添一字—《獨立宣言》的起草者,《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的起草者,維吉尼亞大學的創辦者。注意,他並沒有提及做過總統的經歷,在他看來,創辦一所大學的重要性遠大於出任一個國家的元首。

    美國早在殖民地時期就已經非常重視教育,以麻省為代表的北部幾個殖民地,曾在1647年頒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南北戰爭後,美國一方面以柏林大學為樣板於1876年創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於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則注重職業人才的教育。並通過立法的形式,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興辦農(業)工(藝)學院。農工學院吸引了大批貧苦學生,被嘲為「牧牛娃學院」,但正是這些敢於冒險和創新的「牧牛娃」,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

    獨立之後,美國實行「自由移民」政策,大批移民來到美國,其中很多不乏一技之長。隨著移民的湧入,美國於1921年實施的《移民配額法令》規定,美國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包括藝術家、工程師、醫生、律師、學者、宗教人士以及演員等,入境時不受移民配額的限制;還規定了「優先限額移民」原則,特別鼓勵精於農業耕作的移民入境,以緩解當時美國農業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選擇

    1933年10月7日,因為猶太人身份而受到排擠的愛因斯坦被迫離開歐洲,前往美國。當時法國科學家朗之萬感嘆道:「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梵蒂岡從羅馬搬到新大陸一樣。當代物理學之父遷到了美國,現在美國成為世界物理學的中心了。」

    愛因斯坦選擇美國,不是因為錢,而是美國科研團隊的「專心致志,堅韌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而聘請愛因斯坦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其創辦的目的就在於延攬世界一流的學者,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經費,使他們擺脫教學、行政、日常生活瑣事的束縛,這樣的學術研究環境,對於學者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1940年,愛因斯坦加入美國籍,無形中成為美國人才工程的最佳代言人,促使無數精英選擇到美國發展。

    1945年盟軍攻克柏林,當蘇聯忙於將大批德國的設備和機器運回國內,美國卻派了3000名科技專家到德國物色人才,動用了100架飛機將2000多名科學家運往美國,其中僅火箭專家就有120名。二戰結束後,美國一共從德國運回了數萬名科學家、工程師及其家屬。這在美國乃至任何國家的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國的科技在二戰後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包括核武器的研製、「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計算機的誕生和應用等,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完成的。比如創辦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就是1951年從匈牙利輾轉來到了美國。

    後來蘇聯解體,美國也接收了各類優秀人才。其中聖彼得堡物理研究院的獨門秘技是研製和生產大功率軍用固體雷射儀,美國國防部以合作的名義,讓這些專家為美國人幹活。美國還以高出原有薪水10倍以上的高薪收買俄羅斯反彈道飛彈專家。這是因為美國人深知,引進國外的技術人才,不僅省掉了教育成本的支出,而且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吸引人才的三部移民法

    1945年9月6日,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就向國會遞交了「21點戰後復興計劃」,第一次把發展高科技放在戰略地位來考慮。戰後美國對人才的需求,突出體現在三部移民法的制定上。這三部移民法分別是在1952年、1965年、1990年頒布的。

    《1952年移民法》是戰後美國第一個吸引技術移民的重要法律。該法規定,全部移民限額中的50%用於美國急需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類技術人員。這是技術類移民在限額制度中第一次占有如此大的比重。《1965年移民法》則把受過高等教育、具有突出才能的移民,以及美國急需的熟練與非熟練勞工,列為優先限額移民,提高了移民素質。尤其是美國得到了大量來自亞洲的移民,當中有很大比例是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1990年移民法》對技術類移民的優先權作了明確的分配:第一類優先權給予在科學、藝術、教育、商業、運動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傑出的教授及研究人員,多國企業中的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第二類優先權給予具有高學歷或特殊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申請人必須具有碩士學位,或有科學、藝術和商業方面的特殊才能;第三類優先權給予技術人員、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勞工。技術類移民的限額是每年14萬人,占全部限額的32%。

 

把人才留在美國

    就在《1990年移民法》出台的同年,美國國會創立了H-1B工作簽證計劃,允許具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外國人到美國工作。但因受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簽證的最高限額經常搖擺不定—1990年是6.5萬份;2000年開始的3年內增加至19.5萬份,因為投資氣候正熱;之後又回到6.5萬份。

    美國的許多專家、高科技公司頭頭、大學校長、政府官員等都向聯邦政府遊說改革。比爾·蓋茨曾稱這一制度是「災難」,是在「趕著頂級天才離開美國」,並稱「如果我能夠改變美國的一條法律,那麼肯定就是這個」。

    遊說是有效果的,美國也感受到了人才需求的危機,故在2006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1世紀首部新的移民法案,增加11.5萬份H-1B工作簽證,並增加29萬個綠卡名額;同時決定給所有在美國大學接受高等(碩士學位以上)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的外國學生免除臨時工作簽證與綠卡配額的限制,只要他們畢業後願意留在美國,就可以迅速獲得美國公民資格。

    儘管在「9·11」之後美國的移民審核更為嚴格,打擊了高科技人才到美國發展的積極性,但卻在同年就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立法》,以吸引高科技人才。這是一個明確認可「21世紀人才最貴」的國家,在國際人才競爭上,美國仍然具有明顯的優勢。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25/9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