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胡溫黨中央遭遇有組織對抗

 

地方急轉型 可能衝擊中央「維穩」決策

繼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不救落後倒閉企業」之後,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近日在上海「兩會」中表示,「目前不救樓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已勢在必行」。但上海、廣東兩地轉型期間可能發生的混亂不安,卻使「穩定」受到衝擊。

  台灣《中國時報》分析,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面對席捲而來的企業倒閉潮,省委書記汪洋曾對外表示「不救落後企業」,對當時急需紓困的中小企業投下了一記震撼彈。

  其後,財政收入上繳量全中國第一的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近日召開的上海兩會中,面對救不救市的爭議,而說出了「談不上救市,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言論,表明了其「不救市」的立場。和汪洋一樣,俞正聲認為,上海要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唯有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汪洋和俞正聲兩人從地方官的立場出發,都有著相同的思考脈絡,「危機就是轉機」,藉由這次的經濟危機,讓低廉的勞力密集性產業「出走」,進行經濟轉型,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然而,對中央政府來說,放任企業倒閉和大量的失業農民工無疑會威脅社會的穩定秩序。

  對於地方政府的作法,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批評道,廣東地方政府錯誤理解了「產業升級」的概念,以為勞動密集的就是低級產業,資本密集的才是高級產業,而用行政手段逼走低級產業,騰出土地給高級產業。

  另一方面,當地方在急切推展產業轉型的同時,卻未出台相關的配套措施,以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失業民工安置等問題,或只是把問題丟給其它省分甚至北京中央,難免遭致非議。

***************************

天津不放棄收取通行費 央視新華社繼續炮轟

天津通行費被曝光後,天津市政公路管理局14日強硬回應央視、新華社的質疑報導,堅稱收費合理,將照常收費到2028年。隨後,央視和新華社並未偃旗息鼓,而是繼續追蹤報導。

  輿論監督繼續

  《南方都市報》報導,新華社15日晚發出電稿《天津:繼續徵收通行費車主質疑網民熱議》。報導中,來自當地車主的質疑成了重點之一: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車主也表達了不滿:「從報紙登出來的消息看,大家要求和質疑最強烈的幾點,沒有任何回應。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收支情況定期接受審計和社會監督』。等於沒說嘛。」

  而另一部分車主則認為,隨著養路費併入了燃油稅統一收取,不走貸款道路的車就不該交納通行費,每月還要強行收取就屬重複收費。

  央視的焦點訪談也未肯罷休。據了解,焦點訪談節目組15日趕赴天津,製作新一期的節目。《焦點訪談》採訪了發起「這事不能說太細」車貼行動並被警方談話的天津網友「寶寶」。愛卡天津分會論壇上,多個探討焦點訪談採訪「寶寶」的帖子都人氣很旺。網友們對央視的輿論監督充滿期待。

  相隨而來的,還有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媒體,監督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津。

  專家學者的質疑

  與此同時,有關專家和時評作家也加入到了質疑的行列。南開大學交通經濟研究所教授白雪潔表示,「信息公開是政府的義務,不應該成為相關部門面對公眾問責的應付手段。目前公布出來的信息存在很多漏洞,面對廣大公眾的質疑,並沒有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白雪潔還認為,將市區道路列入收費範圍,也是不合理的。在她看來,城市道路從本質上屬於公共產品,政府有義務提供這種服務,從報紙公布出來的用貸款修建的道路情況來看,居然包括了市區內主要的城市道路,這是不合理的。如果是這種情況,政府當初應該徵求民眾的意見。

  天津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王繼民則表示,對通行費強制性收取,又收取了滯納金,這就屬於強制性徵收,所以他覺得這樣收費不但不合理,而且更不合法。

  更有時評作家呼籲當地人大此時應該站出來,替市民發出聲音,「通過當地人大代表出面,以批評、質詢等方式,向政府提出法定的質疑意見,要求有關部門依法撤銷這類政策。」

  事實上,來自中廣網的報導稱,正在召開的上海市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上海繼續徵收「貸款道路通行費」的政策就遭到了一位委員的質疑。而在同期舉行的天津市十二屆政協二次會議上,當地媒體沒有類似報導出現。

  車貼上路

  新華社15日晚的電稿稱,來自網絡上的質疑則更加強烈,並將矛頭直指天津市政公路管理局的前一天的「合理說」。

  有網友搬出了國務院的相關條例規定。一位網友跟帖寫道,「國務院辦公廳在2002年發布的《關於治理向機動車亂收費和整頓道路站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第三條明確規定:嚴禁將車輛通行費平攤到所有車輛並強制收取,請天津有關部門解釋一下。另外,已經於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收費公路經營管理者不得強行收取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按車輛收取某一期間的車輛通行費。請天津有關部門解釋一下。」

  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車主網友都涌到了愛卡車友天津論壇,支持天津車主。論壇里的很多網友都將自己的頭像換成了「這事不能說太細」的車貼。有的車主已經將車貼貼在愛車上上路行駛了。遼寧的一位車主甚至自己畫了一個山寨版「這事不能說太細」車貼貼到了自己車上。

  重慶網友自我調侃說,在通行費問題上,重慶領先其它三個直轄市,「北京不收,天津收660,上海收1800,咱們收2300,作為重慶市民我深感榮幸。」

  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寶寶」及身邊的一幫車主們。「寶寶」15日晚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自己受到媒體的關注,她感到意外,他們會在合法的範圍內爭取自己的權利,儘管受到了某些壓力,但肯定會繼續堅持。

***************************

國資委出手治大小非 「全方位監測」國有股

國務院國資委有關官員1月15日表示,國資委和證監會正在加緊建立國有股實時監測系統,有望在兩三個月內建成使用。該系統將「自上而下」實現國資委對國有股流轉情況的實時掌握,規範大小非減持行為和信息披露,有利於證券市場維穩。

  《上海證券報》報導,根據國資委和證監會2007年下發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標識管理暫行規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在國有控股或參股的股份公司相關批覆文件中對國有股東作出明確界定,並在國有股東名稱後標註具體的國有股東標識「SS」(State―ownedShareholder)。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根據省級或省級以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批覆以及國有股東或股票發行人的申請,對國有股東證券帳戶進行標識登記。

  據了解,該系統建立後,可以監控國有股東開戶、過戶、交易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對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的動態實時監測。

  除了建設國有股實時監測系統,國資委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系統,以求「自下而上」實現監管。該系統建成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需按季度向國資委上報詳細的生產經營情況,包括人員情況、財務狀況、內部治理情況等各方面的信息。

  據了解,該軟體系統將不僅用於掌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具體經營情況,還將有利於國資委掌握各行業和國有企業整體發展情況,為國家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按照國資委的工作規劃,今年的監管重點之一仍是向上市公司國有股份轉移,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國有股東動態監測系統,確保企業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有序流轉和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行為規範運作,完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管理制度辦法,研究探索境外國有產權監管辦法,並積極探索建立混合產權管理的有效實現方式。

*******************************

南京市長:希望再淘汰一百家房地產開發商

南京市市長蔣宏坤日前表示,希望再淘汰一百多家質量不高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他同時指出,房價要理性回歸,讓利於老百姓。

  據《東方早報》報導,亞東建設發展集團公司總經理高巍介紹說,在政協會議舉行的討論會上,他就提出希望南京市政府從金融、稅收等方面繼續給予房地產企業扶持。

  高巍表示,建議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房地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開發貸款的投放額度,同時加大稅費支持力度,建議土地增值稅改預征為核定徵收,並可緩繳等。

  對此,蔣宏坤表示:「房價要理性回歸,政府不是一味救市。有的樓盤根本是暴利,我們要引導開發商理性回歸價格,更多讓利百姓。」

  蔣宏坤表示,該市政府已經加大了對樓市的扶持力度,但也要適當淘汰一批開發商,「這也符合市場規律」。據介紹,該市原有三百多家開發商,去年以來減少到兩百多家。

  「有的開發商不負責任,情況不對就跑人,我希望再淘汰一百多家質量不高的開發商,南京的房市會在更高水平上發展。」 蔣宏坤表示,接下來該市仍會對一些優質企業予以扶持。

  據了解,目前南京樓市已初步呈現回暖跡象,2008年12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已基本與前兩年相當,比11月份均增長了60%以上。

 

****************************

 

溫家寶:黨籍官員要在金融危機中發揮模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5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出席中央國家機關第二十三次黨的工作會議暨第二十一次紀檢工作會議的代表。溫家寶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官員要在金融危機中發揮模範作用。

  中國廣播網報導,溫家寶在講話中說,當前,世界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衝擊。面對這場危機,必須有堅定的信心和敢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凝聚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特別是黨籍官員,最重要的是精神狀態和模範行動。

  溫家寶說,只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模範的實際行動,才能把廣大群眾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帶領廣大群眾迎難而上,共克時艱。

***************

胡錦濤親自過問買票難 "37號售票女"是導火線

 困擾中國民眾多年的春運火車「買票難」問題,今年第一次得到最高領導人親自過問。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14日批示,要求鐵道部「開動腦筋」、研究便民利民措施,而且指明要「公布於眾,化解矛盾」,確保春運任務順利完成。網民在北京火車站售票廳現場拍下的疑似「內部出票」視頻,被認為是春運受高層關注的直接導火線。

  親共的新加坡官方媒體《聯合早報》報導,在最高領導人的批示下,黨政要員跟著層層動員。主管公安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與主管鐵道部的副總理張德江分別指示有關部門採取應急措施,改善服務。而針對近日網站流傳的一則疑為火車站售票員「內部出票」的視頻,鐵道部副部長15日公開道歉。

  一年一度的中國春運被形容為「人類最大規模的周期性遷徙」。快速發展的中國城鎮需要大量農村勞動力參與建設,但是城鄉二元體制導致許多農民工無法在城裡安家,因此形成每年春節前後農民工千里跋涉返鄉與親人團聚,節後返回城市謀生的春運現象,再由於火車運力不足、黃牛黨猖獗等緣故,春運火車票總是「一票難求」。2008年南方遇到大雪災,還出現千萬農民工滯留火車站回家無望,當時也引起各界對「鐵老大」與城鄉二元體制的抨擊。

  官方數據說,今年春運的旅客將達到23.2億人次,其中乘鐵路的旅客1.88億人次,同比增長8%。

  前述鐵道部的消息說,胡錦濤批示時提出今年春運供求矛盾十分嚴峻,要求當局處理。不過,外界估計,領導人親自過問春運,與中國出現經濟危機,社會不穩定風險加大有關。從去年底至今,中共政府密集推出惠民政策,儘可能消減社會的矛盾,在凸顯「以人為本」政策導向之餘,也反映當局對維穩問題的小心翼翼。

    前述由網民在北京火車站售票廳現場拍下的視頻,被認為是春運受高層關注的直接導火線。這則在網上激發眾怒的螢幕顯示,售票員拿著大量車票進行分類,當售票窗口打開時,乘客要買的票卻沒有了。

  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14日在人民網上闢謠,說售票員只是預先把車票進行分類,以加快售票速度,不是暗中倒賣車票給黃牛。在15日的記者會上,鐵道部重申上述立場,但是與前天不同的是,副部長王志國同時出面道歉。

  王志國說:「在大量旅客排長隊焦急等待購票的情況下,車站的這種售票程序安排,以及37號窗口售票員的這種做法給旅客確實帶來了誤解,也傷害了旅客的感情。」他說:「我在這裡代表鐵道部誠懇地向廣大旅客致歉。」

  不過,民眾對於鐵道部的解釋並不滿意,有網民緊咬不放要求北京站公布該售票窗口當天的出票日誌明細,公布所有出票的車次、車箱號、座位號。也有人建議在售票窗外裝置顯示屏,同步顯示窗內售票電腦的內容,讓乘客一同監督,更多人提出開通身份證實名制購票,杜絕黃牛黨倒票。

  對此,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記者會上回應說,實名制絲毫不能增加火車運能,反而增加工作量,而且旅客聚集接受身份證檢查會導致站內墮胎擁堵。

  其他負責人則強調,鐵路運能與運量矛盾突出才是黃牛販子屢禁不絕的原因。當局並宣布,至今抓獲票販2393人,繳獲車票78237張(其中假票6萬張),面額246萬元。

  不過,在北京和廣州火車站依然可以看到黃牛活動,以及許多買不到車票的返鄉客。一對夫婦準備當天返回東北吉林省通化縣的祁姓夫婦告訴本報,他們過去三四天每天到售票口排隊,最終只買到一張票,兩夫婦到火車站等候有人退票,否則就得設法擠上車再補站票。他們說,黃牛剛來兜票,256元的硬臥索價356元,他們擔心是假票,不敢買。

  火車站外的天橋上,一個「黃牛」男子對著所有經過的人兜售前往秦皇島與青島的車票。另一方面,橋底下的站前廣場,一部寫著「打擊倒票,舉報有獎」的警車停在那兒,沒什麼動靜。

「37號窗口售票員」事件

   因被不滿乘客拍下螢幕,北京站的女售票員成了網絡名人,這起事件被稱為「37號窗口售票員」事件。畫面中,她在關閉的售票窗內專心整理車票,幾個年輕乘客等得著急,又懷疑她在內部倒票,於是將畫面拍下來。觀眾能聽到拍攝者說:「給她投訴,放到網上去」。拍攝者又模仿製作記錄片一樣報時,說明當天是1月10日9點零3分。

  中國鐵道部至今已兩次澄清事件,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售票員14日接受新華社專訪說,當時她正在打出熱點城市車票,再分方向、分到站進行整理,是按要求正常工作。她說:「我是在為旅客服務,我問心無愧。」

  中國民眾懷疑火車站與黃牛黨勾結,皆因車票太難買,而黃牛黨手中又總有票。對農民工而言,春運買票與擠火車都是非常辛苦的事,由於火車極其擁擠,許多長途乘客只好穿成人紙尿片上車,來減少上廁所次數。

***************

鐵道部並未領會胡錦濤「開動腦筋」內涵

改革開放30年來,唯獨沒有改變的是30年逢年過節火車票「一票難求」的狀況。面對胡錦濤的批示以及對春運的關切程度,鐵道部做好了什麼心理準備呢?周逸峰在《成都商報》撰文分析了鐵道部開動腦筋的一二三。文章節選如下:

  要說鐵道部沒有開動腦筋,其實內心說來還是有點冤的。就拿這次的新聞發布會說吧,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答記者問時說,「為了更好地應對高峰客流,我們將認真落實好既定的挖潛擴能方案和措施,並積極開動腦筋,進一步挖掘運輸能力。」怎麼開動腦筋的?一是停短開長、停貨保客;二是大力挖掘車輛潛力;三是擴大旅客列車輸送能力。

  這個「一二三」就是所謂的開動腦筋?我看鐵道部就是這麼認為的。幾十年的習慣性思維和僵化思維,還能讓鐵道部閃出什麼靈光的火花,開出什麼別樣的為人民服務的火車頭?鐵道部領會了胡總書記「開動腦筋」指示的真正內涵了嗎?我看未必。

  經過十數年春運的洗禮,鐵道部早就練就了一身防禦挨罵的金鐘罩鐵布衫「心理準備」功夫,但對「開動腦筋」的醍醐灌頂,卻似乎是心不領神不會。其實,對「開動腦筋」,鐵道部這次還沒網友領會得透徹——譬如有網友建議:鐵路部門要捨得放權讓利,與各級政府更緊密合作;多設售票口,人手不足,不妨向銀行、部隊求援,請求幫助售票,以確保廣大旅客不排長隊,不長時間排隊;考慮限制50公里以內的「短途火車客運」,將之分流到公路、水運等方面去,以減輕鐵路客運的壓力等等。

  胡總書記所說的「開動腦筋」,其實也就是要鐵道部解放思想,不要抱守殘缺。

*****************

上海投資資金缺口超千億 市長直言不知錢從哪來

2009-01-17 02:44:11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廣州)
 

21世紀經濟報導1月17日報導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會場,上海的當家人韓正市長一反常態多次嘆起窮經。

「根據預算,上海的軌道交通1-13號線,預計總投資2380億,政府至少要拿出35%的資本金就是833億,現在只到位700億不到,還有200億,我也不知道哪裡來。」

事實上,讓韓正憂心的不僅是軌道交通建設的資本金。2009年,根據中央擴大投資促進內需的要求,上海市安排了86個重點項目,包括新開工18項、基本建成23項,所涉及總投資達5386億元,政府投資規模空前。

而在支出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上海所能預期的財政收入卻趕不上支出的增長。

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預計,上海全年GDP增長9%左右,財政收入增長為6%,低於同期GDP增長。

自1995年開始,我國財政收入一直以高於同期GDP增長至少3%的幅度向前狂奔。由此導致地方政府的支出預算越做越大。而在今年,持續了10年之久的寬鬆日子戛然而止。

「2009年對地方政府最大的挑戰就是收入減少,支出劇增,經濟刺激方案擴大投資所需的錢從哪來?這是所有地方政府都面臨的難題。」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說。

收支缺口

2008年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2382.3億,同比增長13.3%。這是一個看似不錯的數字,但2009年的挑戰卻很大。

2008年經濟走出一條高開低走的曲線,上半年,上海GDP增長10.4%,同期財政收入增幅達到25.7%。進入8月之後,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GDP和財政收入雙雙下滑,至2008年11月開始出現負成長,最多的一個月財政收入負成長9.5%。

「按照這樣的趨勢,預計2009年上半年財政收入有可能負成長。」上海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人士表示。

上海的支柱產業中,鋼鐵、汽車、房地產和證券業自去年8月以來持續低迷,這一趨勢延續到2009年上半年的可能很大。

除了地方財政收入外,政府性基金(即原來所說的預算外收入)減少亦成定局。目前,上海市徵收的政府性基金共8項,其中最大的一筆即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在房地產市場走弱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金收入將大幅度減少。

根據上海市財政局所做的報告,2009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為458.5億,而往年僅土地出讓金一項就在500億左右。

一面是地方政府收入大幅減少,而另一方面卻是經濟刺激計劃落實需要大筆資金。從預決算報告來看,2009年財政收支預算平衡,預算收入2800億,支出亦是2800億,而在報告的背後,卻留下很大的資金缺口。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軌道交通。在15日的補充發言中,韓正給代表委員們算了兩筆帳。「第一筆帳,現在已經建成或剛開工在建的1-13號線,總里程350公里,大體上總投資約2280億,已經將1、2號線的回收資金平鋪用入新開工的線路項目資本金,現資本金上還缺少200億。」

韓正說的第二筆帳是: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軌道交通網絡規劃方案》,規劃城市軌道線路總長達880公里,未來還要需要投入2100億,其中60%銀行貸款,35%需要由政府支出的資本金860億,外加前13條線的資本金缺口共計1000億。

「錢哪裡來,我還不知道。」韓正直言不諱。

此外,目前等米下鍋的不僅是軌道交通,還有多項城市基礎建設投資。

根據上海市市政局所做的上海交通規劃的測算,「十一五」期間,上海道路交通建設投資總規模也在2000億以上,其中幹線公路和政府貸款還貸型公路均需要政府承擔35%的資本金,目前資本金亦有一半左右缺口。

作為城市建設投融資平台的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下稱「上海城投」),承擔著公路、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多項公共品的建設管理之責,「我們已經向發改委遞交一份情況說明,談現在的資金缺口。」上海城投人士向記者表示。

地方財政「第三階段」

在1月15日的補充發言中,韓正說了兩個「不知道」,第一個不知道錢從哪來,第二個不知道是:「我不知道借的貸款拿什麼錢還。」

還是以軌道交通為例。目前上海已營運的軌道交通線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萬,2008年收入35個億,但是僅需要返還的利息就高達28億,收入僅夠支付利息,銀行貸款的本金如何歸還,還是個未知數。

分析人士指出,回顧1984年至今的財政收入三個階段,可以大致看出地方政府財政在不同階段的特點。

1984年-1994年是第一個階段,此期財政收入增長低於經濟增長一半左右。

斯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財稅改革的方向是減稅讓利,擴權授權,這次改革分配向企業傾斜,所以財政收入增長低於經濟增長。

1994-2004年是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財政收入增長快於GDP增長一倍左右。

1995年,我國財政收入5000億,而到了2007年,財政收入達到5萬億,年增幅接近20%,同期GDP增長約10%,財政收入增長是GDP增長的一倍。

「我們原來預計2004年之後,GDP和財政的關係應該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基本同步增長階段,但由於2004-2008年虛擬經濟的膨脹,導致財政增幅放緩推遲到來。」胡怡建說。

怎麼還錢確實是個問題。「本屆政府還不在還債高峰期,目前尚在建設產出期,但未來會面臨挑戰。」胡怡建表示。

財稅改革和投融資改革

在等米下鍋之時,財稅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被人們寄予厚望。

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發行地方政府債被多次提及。「我們打算在今年提交全國人大的提案中,提出這一建議。」上海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人士對記者表示。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的可能性並不大。根據中央政府的安排,今明兩年發行國債1萬億元,其中2009年5000億,明年5000億。

這其中一部分國債實際為代地方發,中央發地方還,因為根據我國的預算法等法律,地方政府的信用還是以中央政府的信用為擔保。

但是這1萬億國債也無法完全解決地方政府的難題。中央政府提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資金,這1萬億國債僅供地方配套資金使用,配套資金以外的資金缺口,仍無著落。

「我們打算申請中期票據融資平台試點,以解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資金來源的問題。」上海城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申請試點的,除了上海還有天津、深圳兩地。

「把中期票據發行期限從3至5年延長到8至10年,用作項目資本金,以解決城市建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問題。」上海城投一人士告訴記者。

但目前具體方案尚未出台。「我們想以上海城投作為政府投融資平台,再通過該平台發行債務融資工具進行直接融資。」

2008年12月22日,上海城投已發行200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規模為30億元。2009年一季度,上海城投還將發行30億元的中期票據。

上海城投表示,首期中票所募集的30億元資金中,15億元將用於債務結構優化,置換公司近期將到期的商業銀行短期借款;10億元用於補充中期流動資金;5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要有A15機場高速公路項目(2億元)、西藏南路越江隧道項目和外灘通道改建工程(1億元),而在外灘通道改建工程中,通過中期票據募集的資金(2億元)是用於市政財力資金到位前的過橋資金。

「財政將為公司到期還本付息提供大力支持。」上海城投人士表示。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陳歡 趙飛飛)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117/11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