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經常聽人們說起「一畝三分地」,卻不知這個典故出自北京的先農壇。

    那天在北京乘七○七次公共汽車由勁松路去永定門,過了天橋之後,發現下一站就是先農壇。難得偶遇,於是決定下車看個究竟。先農壇的東大門就在公共汽車站旁,但這個大門卻關著。想繞進去,要費不少工夫。原來這裡的大片地盤,都被一所學校占據。幸虧遇到一位該校職工,七拐八拐,才把我們帶到可供參觀的古建築群區域。

    一看遊覽示意圖,竟有「皇帝的一畝三分地」。急問工作人員:「這裡有皇帝的一畝三分地?」答曰:「是呀。俗語『一畝三分地』的典故,就由此而出。」因此急匆匆地趕過去,果見一座觀耕台,旁樹一標示牌:「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只可惜,這「一畝三分地」,已被闢為一所中學的籃球場。被一道鐵欄橫擋,我們只能扶著欄杆,悠然地想像。這時走過來一個中學生,我問他:「這裡是『一畝三分地』嗎?」他肯定地點了點頭,然後跑開了。所幸旁邊的觀耕台和具衣殿保存都非常完好。玉石累累,古木參天。

    我國古代以農立國,各代皇帝常常舉行「祈年」和「親耕」大典。除了祭祀先農神外,皇帝還要親自參加農活勞動,以示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鼓勵,也為文武百官做出榜樣。所以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建先農壇的時候,就專門辟出一塊土地,供皇帝每年春天到此親耕。而且這塊「演耕田」不多不少,正好為一畝三分。 

    據《翁同龢日記》載:光緒帝演耕時,先在豐澤園陳設黃幄。二月亥日,已正一刻皇帝駕臨。由順天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進鞭,戶部尚書播種,前後百官呼擁,另有老農二人牽牛,皇帝扶犁,開耕播種。按照古制,「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也就是說,皇帝親耕三個來回,王公五個來回,大臣九個來回。但到清乾隆皇帝時,覺得「三推三返」不過癮,於是就改為「四推四返」。從那以後,歷任清帝都是「四推四返」。然後就登上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等到秋後,這塊地上長出的「玉谷」,被盛在金盤裡,薦之於天地、鬼神、祖宗。

    有一年,乾隆皇帝在「一畝三分地」里對和珅說:「你就此情此景給朕作一首詩,裡面要回答什麼高來,什麼低?什麼東來,什麼西?」和珅答應第二天早晨交卷。當晚,他就去大學士府找劉庸,問這詩怎樣才能寫好。劉庸說:「這還不簡單。黃瓜高來,茄子低;冬瓜東來,西瓜西。」第二天早朝乾隆問起,和珅趕緊回答:「黃瓜高來,茄子低;冬瓜東來,西瓜西。」乾隆大怒,又問劉庸。劉庸說:「君臣高來,微臣低;文臣東來,武臣西。」乾隆大悅,斥責和珅。這當然是一個笑談,但也增加了我們觀賞「一畝三分地」的樂趣。

    細想,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表示了對農業的重視。國有百業,以農為重;人有百好,以食為先。第二,說明了勞動的重要。即便是皇帝,也要下地幹活。第三,強調了責任。每一個人,都必須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第四,加強了監督。站在觀耕台上,皇帝可以監督群臣,群臣也可以監督皇帝。

    只可惜,現在有些人曲解了「一畝三分地」的含義。把自己的地盤,當成可以恣意妄為的地方。他們最常用的思維邏輯,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天高皇帝遠,我就是老大。在我的勢力範圍內,就必須由我說了算。其實,每個官員的「一畝三分地」,都是他們「演耕」的崗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取信於民,造福鄉里。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貴陽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627/13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