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不敢點名揭蓋子 大陸「審計風暴」熄火

近日,中國人大常委會成員對去年中央預算的審計報告提出批評,認為其含糊其辭,不敢點名,喪失了審計的輿論監督功能。有評論稱,目前大陸整體都亂套了,挑誰更亂也沒多大意思了。

模糊字眼多遭批評

今年的審計報告共計24頁11個部份,被輿論廣泛認為是了無新意,沒有新聞,然而在審計報告之外卻爆出了新聞。6月24日下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2008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時,很多委員對該報告提出批評。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鎮東,新華社原總編輯、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振中,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等人認為,該報告多處使用模糊字眼,對於被審計單位來說過於溫柔。

據時代周報統計,總共1.3萬字的報告中,共出現20處「一些」、4處「某」、14處「有關部門」、3處「有些」、19處「部份」、2處「 少數」、21處「個別部門」、5處「個別」這樣的字眼,讓人感到一頭霧水。如報告中稱:「有73個部門的項目支出預算未按規定確定政府採購金額,並編制政府採購預算;76個部門項目支出中的422.56億元政府採購預算,未按明細的採購目錄列示」;「某集團原總經理李某」、「某擔保公司總裁趙某」等字樣時差出現。

人們評論說,如今審計署含糊其辭,就是為了避免得罪有關部門,這反過來也說明中共政府機關的囂張。審計的混亂也給更多的貪污腐敗創造了有利條件。前些年審計署還能揭蓋子,點名批評一些中央部委大機關的醜事,如今連這點勇氣都沒有了,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審計風暴熄火

大陸媒體評論說,今年的審計報告「軟化」,讓公眾開始分外懷念幾年前的「審計風暴」。當2003年第一次「審計風暴」產生事,原審計長李金華向人大常委會提交了一份長達22頁、近8000字的審計報告,點名曝光財政部、原國家計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財務漏洞,報告在用詞上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溫和,而代之以「疏於管理和監督」等嚴厲的字眼。2004年李金華又向人大提交了一份「很有份量」的審計清單,其中「揭蓋子」占到九成以上篇幅。

然而,審計署「公開批評中央部委」的熱鬧景象很快熄火。近兩年來,審計署不在審計報告中具體披露各部委的具體問題金額,各部委也不再公開和強勢反駁。到今年審計長劉家義的報告,更是「溫柔如水」了。很多「摻水」內容沖淡了審計的主題。

審計問題普遍存在

時代周報採訪了一些專家,借他們的口替審計署開脫。文章稱,以前的審計風暴注重披露被查出問題的中央機關,但由於抽檢面小,很多沒被審查的單位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卻沒有被點名曝光,只曝光被調查的,好像不公平。還有人辯解說,光披露還不夠,審計工作應開始轉向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探索。用審計長劉家義的話說,審計署要努力承擔起「免疫系統」的角色,現在審計署比較重視披露之後制度上的一些原因和問題,比較重視面上的問題。

然而更多人評論說,各級政府機關預算編制混亂、地方政府挪用中央專款已然是老大難的問題了,問題「年年有、家家有」,所以不點名也有其道理,正如劉家義所說,這是個「普遍性」問題。整體都亂來了,挑誰更亂也沒有多少價值了。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大紀元記者文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705/13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