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中共對美國發動網絡戰 鹿死誰手?

—從Google事件看中美「網絡戰」的前景

1月13日Google聲稱無法接受中共政府的審查要退出中國市場以來,中共的「網際網路自由」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1月21日美國務卿希拉蕊的演講,將技術和網絡安全領域的爭端提高到基本自由價值觀的層面,表示美國「支持一個允許全人類平等享有知識和思想的網際網路」,並要求對Google受到的網絡攻擊做透明的徹底調查。而中共則開始調整有關Google危機的報導口徑,官方媒體已經把Google公司撤出中國大陸的威脅,說成是「美國政府搞出來的政治陰謀」,《環球時報》更是以「世界」代表自居,發表的社評標題是「世界不歡迎『白宮的谷歌'」。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美中雙方略帶「冷戰」色彩的講話,標誌兩國之間的網絡戰升級,中美兩國之間,網絡監控與反監控將成為未來的主題。     

        2009年上演的美中「網絡口水戰」
 
        其實,美中兩國之間開展網絡戰已不是個新話題。隨著中共黑客入侵各國電腦的消息日多,美、英兩國於2009年6月下旬先後正式宣布要與俄、中兩國打「網絡攻防戰」。五角大樓當時宣布成立「網絡戰司令部」,負責監督和保護美軍的電腦和網絡系統。從美英兩國宣布的內容來看,其網絡戰的著眼點主要是軍事方面的防諜。
 
         中共方面並未忽視美國釋放出來的信號,美國發布《關於美國獲得和使用網絡攻擊能力的技術、政策、法律與道德問題》這一報告之後,中共政府一直在研究如何對付網絡戰。《解放軍報》於2009年8月6日發表「網絡顛覆:不容小覷的安全威脅」,文章起篇就將上述文章稱之為美英的「網絡戰宣言」,體現了外來勢力試圖「網絡顛覆」中共的陰謀,然後聲稱網絡攻防關係到「國防安全」。談到中途話鋒一轉,將網絡監控這種剝奪公民言論自由的鬼域伎倆,披上了「保護國家安全」的金色外衣,重點放在對內防控而不是對外攻防。
 
       嚴格說來,2009年美中雙方的宣告都只能算是「狼來了」的警告。比如美國這篇所謂「網絡戰宣言」,通篇看來,與其說是一份成熟的網絡戰研究報告,還不如說是美國從技術、政策、法律、道德等各方面著眼,指出美國自身在網絡防禦方面的弱點的報告。美國《國防》月刊7月號發表文章,批評這篇報告對攻擊性質和影響缺乏明確的評估。
 
        不過,這次美英兩國與中共確定的「網絡戰」的戰爭目標完全不同,所以雖然算是發了宣戰動員令,但本質上只能算是一場口水仗。
 
        「網絡戰」雙方的優勢與劣勢
 
         Google事件之後,中美雙方的一系列互動可以看作「網絡戰」進入 輿論造勢階段。本節且分析雙方這次網絡戰各自的優勢與劣勢。
 
         與2009年不同的是,這次雙方「網絡戰」的目標達到了一致:希拉蕊的講話闡明了美國開展網絡戰的目標是捍衛言論自由並促進人權進步;中共政府的理由則仍然是「主權高於人權」的延伸版。二者之間是網際網路的控制與反控制「戰爭」。只是這次中共政府要捍衛的主權並非領土主權,而是控制言論扼制本國人民人權的強權。這樣一來,中共政府在道義上落入下風,既不容易調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也無法動員歐盟國家及美國國內反戰力量成為「統一戰線」。
 
         先說國際輿論。從哥本哈根會議開始,自我膨脹的中共不斷挑戰國際社會的道德底線。
 
Google宣布不堪忍受中共的審查將退出中共市場以來,國際輿論幾乎清一色表示支持與讚賞。儘管人們清楚知道Google此舉並不能迫使中共政府改變其控制言論的惡行,但人們樂於見到專制鐵幕被撕開一條裂縫。人們內心期盼美國政府對Google事件有鮮明的表態與支持。希拉蕊的演說可說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
 
        再說中共自家內部。中國人對中共控制言論的惡行早有不滿,美國馬里蘭大學管理的「世界輿論研究網」的一份調查表明,71%的中國人認為人民應當有享受網際網路自由的權利。國內民眾對中共控制輿論的憤怒蘊積已久,所以中共無法象當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中美撞機事件那樣,調動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民族主義情緒。就在Google聲明發出當晚,不少媒體人通過評論表達了他們對Google的支持與讚賞,《南方都市報》與《信息時報》對Google事件做了大幅報導,嘲笑「非法獻花」與同為搜尋引擎的百度。儘管這種輿論傾向只表現為13日當晚的「一夜反抗」,第二天即在黨的控制下回歸「正軌」,但從中可窺人心向背。
 
        美國務卿希拉蕊發布講話後次日,美國駐中共使領館在北京、廣州、上海等三地舉行電視座談會,邀請中國各地網絡活躍人士討論網絡自由等問題。儘管參加者都知道參會之後將進入政府黑名單,但還是有40餘位人士與會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中共政府這次獲得的唯一支持均來自「五毛」。即使是充滿愛國主義情緒的青年人,這次也在愛國主義情緒與擁有更多表達權力的渴望之間左右踟躕。
 
國際社會對中共黑客怨氣集結
 
        近兩年,不少國家都受到網絡攻擊。對這些網絡攻擊來自何方,結論越來越趨於一致。2007年8月26日,德國《明鏡》周刊報導,據德國情報單位透露,來自中共的黑客利用木馬程序,大規模入侵德國政府的電腦,意圖竊取機密。同年,美國五角大樓發生1500多台電腦被迫關閉事件。加拿大電腦安全專家羅賀辛斯基(Rafal A. Rohozinski)經過2年的調查發現,造成近兩年內全球103個國家至少1295台政府和民間機構計算機遭到滲透的間諜網絡「鬼網」,幾乎全部設在中國大陸,而「鬼網」是由中共政府資助的。羅賀辛斯基表示,「鬼網」的運作很像是中共一個更大的網路情報工作的一部份,進攻者特別感興趣的是達賴喇嘛及其對中共的政 策以及自由西藏運動。目的是壓制或阻撓反對者。2009年11月19日,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向美國國會提交了一份關於中共軍力發展的新報告,其中談到美國國防部網站所遭受的攻擊次數,已從2007年的4.4萬起增加到2008年的5.5萬起,2009年可能突破9萬起。這些攻擊的一個重要來源地「很可能」是中國大陸。
 
         Google事件發生之後,各種有關中共黑客的消息充斥媒體。至今已有如下媒體對此報導:德國《明鏡》周刊發現,30多家外國在華大企業的網絡不斷受到黑客攻擊,這些攻擊被網絡安全專家稱為「曙光女神」行動,是來自中共的進攻。《華爾街日報》陸續報導了美國律師事務所、瞻博網絡受到與谷歌同樣的網絡攻擊的消息。印度也宣稱,中共黑客試圖攫取印度政府的信息。
 
美中雙方真的準備好了嗎?
 
關於網絡戰的可怕破壞力,這幾年已被渲染得夠多了。但真要打一場這類戰爭,中美雙方真的完全準備好了嗎?先來看看雙方各自擁有的優勢與劣勢:
 
儘管中共這些年在網絡監控與網絡攻擊等方面的技術已成強項,但從中共在金盾工程的建造當中需要大量依賴外國技術,尤其是美國技術這點來看,中共的IT業應當遠遠落後於美國。中共自己也無可奈何地承認「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掌握著網絡的 技術制高點,控制著網絡的連接權、話語權,因此在網絡滲透和顛覆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因此,只要美國下定決心,制訂相關法律,將本國公司對中共的技術轉讓與輸出限制在對網際網路的「道德使用」範圍內,中共在技術上的落後顯而易見。
 
美國提出的「網際網路自由」,將技術和網絡安全領域的爭端提高到基本自由價值觀的層面,明顯占有道德優勢,在輿論上比較有利。但真要開戰,美國卻有兩大劣勢:
 
          一是對國內資源的動員能力明顯遜於中共。專制極權的中共政府可以用「國家利益」的名義集中一切資源,並利用媒體宣傳引導甚至製造民意。而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利益多元化,政府根本不能以國家利益的名義集中資源並製造民意,甚至無法將民意支持長期凝聚於一件事情之上。一旦某件事情耗資巨大而功效不顯,面臨的批評將如潮水涌至。即使就在Google事件引發中共黑客討論,輿論對中共政府批評指責之時,代表美國300多家軍工企業的19個遊說團體還在積極活動,希望歐巴馬政府能夠放鬆對華武器出口的管制。
 
    二是與歐盟國家的協調行動非常困難。「冷戰」結束之後,蘇聯的威脅消失,希望美國失去世界領導權是以法國為代表的「老歐洲」之夢。尤其是當中共以「訂單外交」作為牽制歐洲的籌碼之時,歐洲更是有自己的利益盤算。所以,除了中共的黑客攻擊造成更大的破壞性事端,比如對某個行業或某個歐洲國家造成毀滅性打擊之時,歐盟才有可能與美國協同行動。在目前這種騷擾性的黑客攻擊面前,歐盟國家雖然怨言很多,但要與美國同仇敵愾,與中共打一場「網絡戰爭」,恐怕法德兩國還沒下這個決心。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中國人權雙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131/15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