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大陸網友做學問 研究「二百五」的起源


  
現代快報報導,近日,新浪網友黃紫薇在微博上發了一條關於「二百五」來歷的說法。她說:為什麼傻人被稱為「二百五」?「二百五」到底是什麼含義?百度一下,終於明白。過去銀子計量單位除了「兩」以外,還有「封」。一封銀子等於五百兩。所以,250兩就等於半封(諧音「半瘋」),半瘋即傻。以後說人二百五,心裡更有底……
  
此微博一出,不少網友都贊發微博的人有研究,說:「原來如此,罵人也有文化根源的,不是隨隨便便創造的。」網友「灰機」則說:「照這個理論,說某人500豈不是比 說250更毒。」還有網友想像力豐富地感嘆:「那個叫伍佰的歌手真可憐。」
  
「二百五」的歷史源遠流長
   
微博上引發的議論,讓網友們著手做起了學問。而網絡上對於「二百五」來歷的解釋真是五花八門,眾說紛紜。其中有些看上去比較靠譜,比如「二百五」就是二 百五十文大錢,一吊錢是一千文,「二百五」就是半吊子的半吊子,比如傻頭傻腦。引用古代錢幣制說事兒,似模似樣。
  
網友還提供了一個戰國故事,聽上去也挺像學術研究。故事說的是蘇秦遇刺身亡,齊王用引蛇出洞之計,故意說蘇秦是大內奸,懸賞黃金千兩,請「為民除害」的義士前來領賞。結果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這四個人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人二百五。」齊王一聽,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就有了二百五的說法。有網友感嘆:「二百五居然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網友「凌晨」對「二百五」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態度還相當嚴謹。他認為「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再查1936年商務印刷館版《漢語詞典》「二百五」條:「謂愚痴或鹵莽之人。」——原來1936年的詞典里就收錄這個詞條了!
  
有研究老詞典的,也有研究老電影的,網友JK說:「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這個研究得到網友們的膜拜:「居然特地找了1913年的老電影!」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402/16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