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外媒 法媒 中共崛起是否是世界的痛苦?

中國崛起是否是世界的痛苦?
中國崛起是否是世界的痛苦?
作者 雅尼克

在今天的《法國媒體看中國》節目時間裡,我們給大家介紹法國世界報網站四月十八日的一篇文章,該文題為《中美:互相依賴與政治現實主義》,由法國經濟分析家卡特貝撰文。

此文首先回顧了最近中美緊張關係及所引起的各方高度關注。但由於美國財長蓋特納的訪華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赴美參加關於核安全峰會,中美關係似乎又漸漸走向緩和。文章認為,對於最近中美關係由緊張走向緩和,多數評論認為,中美走向緩和是由於中美之間的互賴性。美國向中國購買商品,而中國則利用對美國的貿易盈餘購買美國國債這一事實意味著中美之間存在著重大互相依賴關係。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也沒有改變這一現象。

 

卡特貝讚賞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此文將美中關係的討論從現在的純經濟角度轉向政治領域。這是一篇題為《中國應吸取俾斯麥的教訓》的文章,文章將目前中國的崛起同19世紀德國地緣政治平衡大師俾斯麥的時代相比較。

中國開始使其鄰國和世界不安

金融時報的文章署名廖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隨著中國目前的經濟及軍事實力的提升,中國開始越來越使其鄰國和世界感到不安。文章舉出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實例來說明這一趨勢。

一是印度。印度一直同美國結盟,最近又試圖恢復與俄羅斯的軍事聯繫。二是日本。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最近呼籲強化日本與印度的軍事關係,表明亞洲各國有聯合起來尋求遏制中國的動向。

同時還認為,2009年中國向斯里蘭卡提供軍事援助鎮壓斯里蘭卡反政府武裝泰米爾是一次關鍵事件。因為這一行動暴露出中國有意將軍力擴張至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之外,對印度構成了挑戰。

文章認為,中國應該重視此類動向。因為中國目前的強勢舉動有可能激起包括亞洲各國的反彈,使其尋求地區性甚至國際性結盟,形成對中國不利的局面。

文章將這以局勢同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認為當時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在統一德國之後,也面臨類似局面。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實現了德國統一。俾斯麥本人也致力於歐洲平衡。但仍然沒有能夠阻止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

重蹈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覆轍?

同俾斯麥時期的德國相比,中國面臨的困境是:中國的力量超出其所有鄰國的總和。中國目前如果不能充分意識到這一形勢,也可能重蹈第二帝國的覆轍。

廖文的文章認為,中國必須意識到、且要公開承認,自己已不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而是一個擔負著責任的世界強國。中國需要將其他國家的利益納入自己的政策考慮。

卡貝特認為,中國目前的處境確實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十分接近:威權體制,對內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經濟騰飛的基礎上,對外也講平衡、求和諧,也同樣全力致力於國家的統一。

中國的門羅主義

不過,卡貝特表示,歷史很可能重複。俾斯麥時期德國第二帝國在上升時期尋求平衡、和諧,但最後德意志帝國還是走向了擴張和戰爭。卡貝特引述美國國際問題專家亨廷頓、密施邁( John Mearsheimer)等人的論述指出,中國的崛起註定是不和平的。根據密施邁的論述,中華帝國必定會尋求在亞洲的主宰地位,中國主宰這一地區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將來的中國會主張一種類似十九世紀初葉美國的門羅主義,將亞洲看成是中國的領地,其他人不得染指。

但是,問題是美國將不會對中國獨霸亞洲的企圖袖手旁觀。按照現行的小布希時期制定的美國對外政策,美國不能容忍世界的其他競爭對手。

從這一角度看,即使中美關係短期能夠緩和,長期看,二者之間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如果中國以後不需要美國市場和美國的消費者了,中國就會更強調中國的經濟主權。中國能否說服亞洲的鄰國同中國結盟呢?這是21世紀中國外交的最大挑戰。中國的軟實力必須能夠吸引人,必須以理服人而不是強制,否則,中國的覺醒將是世界的痛苦。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426/16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