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網絡迎來史上最大規模壟斷清洗 聲勢浩大

  中國網際網路接入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清洗」正在拉開大幕。

  「到今天為止,鐵通的頻寬出口已經中斷41Gbps,占鐵通所有頻寬的近 20%。」9月17日,一位鐵通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而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得的一份鐵通內部文件,從8月12日至9月9日,短短27天內,僅廣東鐵通就爆發了37477件用戶投訴,38443用戶拒絕繳費,並已有28210用戶面臨退網。

  在這場行業震動中,除鐵通外,還有多家廠商「受傷」,震動波及的網際網路用戶或將超過1000萬用戶。

  中國電信是震源所在

  2010年8月上旬,中國電信下發內部文件要求,各省公司對高頻寬和專線接入進行清理,除骨幹核心正常互聯互通點外,清理所有其他營運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

  風暴至此展開,至今未止。

  營運商內部人士認為,中國電信希望藉助既定行業法規打擊弱勢營運商和廣電,增加競爭對手的營運成本,從而最終穩固自身的寬頻市場。

  「黑白名單」

  與其他電信業務一樣,網際網路也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用戶互相訪問會產生流量,當用戶訪問其他網絡,產生的流量就需要彼此結算,以彌補建設網絡和提供服務的成本。此時,誰向誰結算,結算多少錢,是關鍵問題。

  目前,國內營運商之間的互聯互通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骨幹網間直聯,二是通過NAP點互聯,三是通過第三方接入。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都要產生網間結算。按照工信部規定,為補償中國電信和聯通的骨幹網投資,網絡結算方式為其他營運商向它們單向結算。

  「向中國電信結算其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中國電信現在把單向結算變成了打擊競爭對手的核武器。」一位營運商人士說。

  按照工信部規定,目前有兩種網間結算方式,一是通過國家交換中心節點互聯,其他網絡以1000元/月/M的價格結算;二是各網絡與中國電信或聯通直接接入,結算費用自行協商。

  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國電信卻設立了「黑白名單」,予以差別定價。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得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中國電信對45M以上的網際網路專線接入劃分了兩類用戶,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3家基礎營運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頻兩家全國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直接受理業務。此外,中信網絡和廣電機構所屬單位這兩家地域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審批後才可受理協議。除了上述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屬於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可直接受理業務,但也要進行價格管控,避免為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

  一位營運商人士透露,中國電信給兩類用戶的待遇差異巨大。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一般都高達100萬元/G/月以上,第二類用戶的結算價格則一般只有25萬~42萬元/G /月。一位IDC廠商負責人透露,在一些地區,二類客戶向中國電信購買頻寬的價格甚至低達10萬元/G/月。

  「中國電信的意圖很明顯,就是通過制定遠高於市場價格的結算標準,抬高競爭對手的頻寬接入成本,從而遏制競爭對手的寬頻業務發展,維持自身的壟斷地位。」一位地方營運商人士表示。

  這一價格令其他營運商難以接受。

  「如果按照中國電信要求的結算標準,即使不考慮發展和維護用戶的成本,除了所有的寬頻業務收入,鐵通每年還要再掏6億元,才能支付向中國電信繳納的結算費用。」上述鐵通內部人士說,根據國資委最新公布的國資委央企2009年營運情況,鐵通2009年營業收入80.4億元,利潤總額8.9億元,而如果全部依照中國電信要求的110萬元/G/月標準,鐵通僅網間結算費用,一年就要向中國電信支付逾30億元。

  鐵通的困境並非特例,其他弱勢營運商也面臨同樣「賠本打工」的尷尬局面。

  但由於中國60%的寬頻接入用戶、65%的內容資源及主要的國際出口頻寬都集中在中國電信手中,網間互聯總流量中有83%流經中國電信網絡,弱勢營運商與中國電信的網間結算不可避免。

  清洗「流量穿透」

  儘管如此,弱勢營運商依然找到了一線生機:一些公司在中國電信購買頻寬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轉手賣給鐵通、廣電等弱勢營運商賺取差價。儘管如此,弱勢營運商獲得接入頻寬的價格仍遠低於中國電信的結算標準,往往能低至30萬元/G/月甚至更多。

  在業內,這條路徑被稱為「流量穿透」,正是中國電信此次鐵腕斬斷的「清洗目標」。

  對於「流量穿透」,中國電信一直高度抵制。在此前一份內部材料中,中國電信認為,「競爭對手千方百計各地詢價,以多種方式低價接入電信骨幹網,目的是降低成本使其在寬頻市場有降價空間」,並估算當時「流量穿透」使競爭對手單個用戶平均成本可下降25元/月。」

  除此之外,業內通行的潛規則是,強勢營運商會不時對弱勢營運商的直接接入「做手腳」,降低其用戶體驗,以增強自身競爭力。而「流量穿透」以後,弱勢營運商得以繞開這一關卡。

  有意思的是,雖然多年來中國電信一直嚴防死守,但各地的「流量穿透」卻並未消失,甚至有不斷增長之勢。

  「關鍵原因在於局部利益。」一位電信內部人士透露,對於電信的地方公司來說,清理流量會影響業務規模和業績,而且在很多轉手倒賣頻寬公司的背後,隱現著電信內部員工的影子,所以始終屢清不絕。「此外,由於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增大,『流量穿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從小打小鬧變成有組織的大規模穿透。弱勢營運商往往是A省被中國電信卡流量,就立刻調整路由,利用流量穿透從B省跨省疏通流量。」

  「通過第三方迂迴接入中國電信,已經是弱勢營運商的普遍行為。」這位人士透露,網際網路流量最大,用戶最為集中的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是流量穿透最密集的地方,也成為中國電信此次清查和打擊的重點區域。

  「比如廣東,過去大半個月來已經至少有10家公司被中斷網絡接入。」一位廣東營運商人士透露。

  在此次「大清洗」中,大量網際網路用戶也受到池魚之殃。

  據業內人士透露,從8月初中國電信開始清理至今,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頻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網際網路接入廠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用戶投訴、退網量大幅增加,且用戶與營運商之間的矛盾在不斷激化。

  強硬的背後

  與以往清理「流量穿透」相比,中國電信此次態度強硬,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要動真格了」。

  在內部通知中,中國電信集團要求,各省公司要按要求自查自糾,查實違規接入立即清退並向集團公司報備,不得以其他理由拖延整改。為防止地方公司因為業績或利益搞小動作,中國電信還要求各省對其他省的異常流量進行舉報,由集團核查後嚴肅處理。

  此外,中國電信還出台了嚴厲的懲罰標準:一旦查實,首月加倍扣減違規省級公司業務收入100萬元,此後每月按100萬元遞增扣減業務收入。

  「顯然,中國電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以高壓政策清洗『內鬼』。」不願具名的營運商人士說。

  該人士認為,伴隨三網融合漸進,手握內容和播控資源的廣電系統將由散兵游勇整合為集團軍,這令中國電信感到壓力,這是促使中國電信下決心加大清理力度的關鍵原因。

  2008 年的電信重組之後,三大營運商已經逐漸形成相對錯位的競爭格局。中移動在穩步發展TD同時,深耕2G用戶,積極推動LTE,整體策略是以守為攻;聯通則憑藉WCDMA的標準優勢,借勢iPhone發力3G,其目標重在搶奪移動高端市場;而手握寬頻優勢資源、CDMA產業鏈卻相對較弱的中國電信,在行動通信市場更多是以守待攻,目標是以寬頻市場為突破點,以全業務整合的方式對局其他營運商。

  這意味著,寬頻業務的成敗已成中國電信存亡之命脈。

  在寬頻市場,中移動和聯通並不構成威脅,蓄勢待發的廣電卻有可能直接威脅中國電信腹地。

  業內人士分析說,由於廣電營運商擁有直達用戶家中的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有能力突破中國電信對駐地網的天然封鎖,以較低價格向用戶提供高頻寬接入;同時,在三網融合大勢下,全國各地的300多家廣電營運商有望整合為一家全國範圍的「第四營運商」,從而逐步擺脫對電信營運商的依賴,向個人、家庭乃至集團客戶提供寬頻服務。

  就在不久前,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公開場合透露,廣電總局正在抓緊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組建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已報中央批准。而按照廣電總局的NGB(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規劃,到2015年建設規模化的覆蓋全國的營運網絡,單用戶實際接入速率將達到100M,足以與中國電信正面對決。

  但是,只要單向結算政策不變,即使廣電網絡建成,依然繞不開中國電信和聯通。所以,中國電信此次清理第三方接入,也被業內人士視作封堵廣電反擊通路的未雨綢繆之舉。

  網間結算政策待調

  「按照現有政策,『流量穿透』的行為確實屬於違規,但問題在於,多年前出台的政策已經與當前市場情況有所脫節。」在採訪中,多位營運商人士及專家表示。

  自中國網際網路普及至今,接入市場大多數的恩怨、沉浮與矛盾,背後都與網間結算有關。圍繞這一核心命題的爭議之多,矛盾之烈,討論者之眾,遠超其他產業問題。

  2001年,信產部首次出台網間結算辦法。此後數年,該辦法一直受到質疑。反對者認為,單向結算意味著,弱勢營運商不但要為網內用戶訪問強勢營運商的內容付費,還要為強勢營運商使用自身內容服務買單,這有失公平。此外,網間結算的成本和費率如何確定,也成為爭議焦點。

  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信產部三度修改網間結算辦法過程中,都只是對網間結算費用等細節問題進行調整,單向結算的遊戲規則一直保留。

  「更無奈的是,即使每次只是細節修改,都是有弱勢營運商的犧牲代價才得以推動。」一位網際網路營運商人士說。

  一個例子是,2006年7月,在基礎營運商中首家拿到全國連鎖網咖經營牌照的聯通壯士斷臂,全面關停旗下線吧一度超過2500家的聯通網苑業務;同年,鐵通在6個省市的連鎖網咖業務也全部關閉。兩公司關停網咖業務的原因,都是不堪當時的中國電信和網通打擊。

  此事引發巨大震動,次年,信產部再度修改網間結算辦法,結算資費從最高220萬/G/月,下降到100萬元/G/月,這也是多次修改中,變動最大的一次。

  3年之後,隨著網際網路接入成本的下降,100萬元/G/月的價格再次變得高高在上。

  「市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期待政府再一次調整網間結算政策。」一位營運商人士呼籲說,雖然對改變結算方式不抱期望,但如果能下調網際網路交換中心結算價格,並由政府協調主導營運商與弱勢營運商直聯結算價格下調至合理區間,對弱勢營運商來說,也已算是滿意結果。

  「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使政府只是允許『流量穿透』,也能避免弱勢營運商被逼上末路。」該人士說。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926/18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