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全球中產階級壓力盤點 大陸中產難以擺脫八大宿命

各國對中產的界決標准?

  什麼人才算是中產階級?在全球都不是一個精確的概念,各種統計數據也互相衝突。比如,2005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認為,印度有5000萬中產階級人口;同年,世界銀行則認為,印度中產階級人口達2.64億。

  而且,對於中產階級,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標準。

  歐美:大多數人

  「除了巴菲特和流浪漢,恐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自認為是中產階級,」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福斯特說。

  在美國,中產階級是一種自我感覺。這種感覺其實並不取決於收入絕對值,而在於是否滿足六項指標:擁有體面住所,包括租房在內;擁有汽車;能夠供得起子女上學;擁有退休保障;擁有醫療保險;支付得起家庭度假費用。

  歐洲的情況類似,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界定比較簡單:除了富人和窮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中產階級。

  印度:會說英語

  在印度,通常認為說英語的人口屬於中產階級,除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少數人外,一個人在生活中說英語場合越多,就越有可能是中產階級或富人階層。因 為印度的官方場合和商業場所基本上以英語為主導言言,掌握英語很大程度上是從事高收入工作的必備條件,掌握英語也意味著受到良好的教育。

  印度現在有大約3億人口以英語為第二或第三語言,這一人口規模與大多數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也基本相符。

  中國:以收入界定

  2005年,國家統計局曾公布一份調查結論:年薪6萬元到50萬元是界定中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的標準。在中國,這是「中產階層」第一次得到這樣清晰的數位化界定。

  偽中產的面紗

  不知從何時起,「中產」一詞忽然代替了「小資」,成為都市人群主流詞語。

  雖然在人群範圍界定上二者常會有交集,不過,就本質上而言, 「小資」偏於一種生活情調,「中產」更趨於社會地位、財富收入、文化品位等的綜合定位。 在很多人眼中,「中產」更主流、更高端、更大氣!

  然而,究竟何為中產階層,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即使在中產階級甚為主流的美國,中產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一般而言,家庭年收入3萬到20萬美元都被視 為中產階級的標準。但如果不考慮職業地位、消費習慣、教育程度等因素,僅以收入水平來下結論,在國人看來未免太片面。更多人認為中產階級的標準取決於個人 對自己在社會上定位的感覺。

  本著去階級化的嚴格限制,於是有人提出「中產階層」這一概念,頗受廣泛認同。更有人將心中的中產階層做出如下描述:

  1 年收入20萬元以上。

  2 持有已經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權,至少有希望於近期內上市。

  3 有度假小屋或別墅以及一輛看上去不錯的車,跟人合買的也算。

  4 有豐富的夜生活,通常是商務談判或者聽音樂會。

  5 有外國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國待過三年以上。

  6 知道各種禮儀,風格是美式的,但心裡崇拜歐洲。

  7 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劇和芭蕾舞劇。

  8 談話中經常夾雜外語單詞,聽眾不懂再用中文解釋。

  9 著裝隨便,但不是普通的隨便,而是一種非常刻意的隨便。

  誰誰誰要說自己是「中產」,就要有這種「范兒」!如舞台演員角色亮相般,要做中產可不是說說而已的事兒,起碼身份要著實的符合。不過,這一「亮相」到底是埋伏累贅,還是幸福添加劑?向上邁還是向下滑?透過下文的解讀,相信每個人心中都自有答案。

  在很多人眼中,追尋潮流、消費國外高端品牌成為「中產」的一個標籤。

  伴隨著大量戶外廣告品牌的不斷替換,更有很多人為趕潮流消費所累!

  你覺得自己屬於中產階層嗎?

  請自問以下四個問題:

  1 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 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

  3 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

  4 你對自己未來二三十年後的養老問題是不是一點兒都沒有規劃?

  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是」,你就不算中產階層!

  偽中產是最大的受傷者

  對此,你也許會頗為不屑:「至於婚姻,本人不是不敢結婚,而是實在不想讓自己進入婚姻的墳墓;至於子女問題,當然完全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大好的青春和前 程都被孩子拖累住,這不是我的價值觀,我要為自己活著!除此之外,都在本人掌握之內。怎麼說,本人在公司裡邊大小都是位總監級人物,年薪更在20萬元之 上,出入高級辦公大樓,有房有車,消費品位更非一般人所及。如果這樣的條件,都不能稱為中產,那麼,恐怕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要等到下個世紀了!」

  面對這樣的反問,筆者很無奈,畢竟存在這樣想法、以及處於這一職位收入的人群,很多都被稱之為社會精英。而對於上文的測試,很大程度上更考驗的是具備中 產特徵的核心要素:清晰的人生規劃和強大的責任感!因此,對於那些僅以收入甚至消費品位來論定中產分化的人,我們也僅能稱這樣的人稱為「偽中產」!有時, 很多人更為背負中產之名所累,最終傷害的只有自己!透過以下幾大關鍵詞,不妨重新自檢一下!

  收入

  當然,甭管中產是些什麼人,在普遍的觀念中,他們都要有錢。西方理論一般把社會上擁有中等經濟收入的人稱之為中產階層。這一階層主要由從事腦力勞動的行 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營銷人員等組成。這個標準對當下的中國同樣適用,收入成為中產幾乎唯一的標準。自從國家對年薪12萬以上的收入人群要求自 行申報的政策出台後,社會普遍認同年薪10萬到50萬之間的人群為中產一族。

  但只要具備這一收入能力的人群就真能安心當中產了麼,恐怕經歷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後,答案已經變得不確定。一次大規模裁員,股票市場和樓市的波動,甚至加息和調整稅率,都能讓很多不甚規劃、甚至以中產之名為榮的人嚇出一身冷汗。畢竟,錢是買不來安全感的。

  消費

  曾經有一段有關美國中產生活的經典描述:「住在郊區,有一幢(分期付款)兩間至四間臥室的房子,兩三個孩子,一隻狗,兩部汽車(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國 的,分期付款)。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拿薪水後馬上開出15張以上的支票付帳(房子、車、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 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帳單、孩子牙醫的帳單、醫療和人壽保險,或許還有看心理分析醫生的帳單,等等)。平時看電視脫口秀,周末借兩盤錄影帶, 邊看邊喝可口可樂、吃爆米花,每年聖誕節扎聖誕樹,妻子和丈夫都在發胖。」

  相信這在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前,讓很多中國人羨慕不已。此 前,更有美國老太與中國老太的經典故事對比,影響了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觀。透支半年的工資,只為買到一款lv包包,成了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寫字 樓里的女人們,為了一身裝扮,每個月末都為信用卡帳單煎熬著,發了工資馬上為上個月購置的化妝品、高檔服裝付帳。可謂「人前風光,暗自愁傷」!男人們的消 費開支似乎更注重身份的硬體開支。車、房子是一個男人身份地位的絕對象徵,於是,車排量一定要1.8以上,房子一定要100平方米以上,貸款不是問題,月 供不是壓力!可要知道,誰又能保證20年、30年收入能夠穩步增長?要知道,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裡,面對帳單的時候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喜笑顏開的。正是因為 這些無休止的帳單,次債危機爆發了!誠如《不差錢》中趙本山所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活著,錢沒了!

  品位

  美國學者保羅 福塞爾曾說過,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而這些品位格調自然要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冠以 「中產」的人一定是 「高學歷」、「高收入」、 「高消費」、「高品味」的代表,自然在生活方式上不能落於人後。由於「中產」在娛樂圈和影視界更被看成最具有想像力和眼球效益一族,於是,「中產生活方 式」被大量複製在螢幕上,構成一個個羅曼蒂克的中產神話:在燈火輝煌的大都市,穿著講究的俊男靚女駕駛著豪華私家車,出沒於燈紅酒綠的場所,說著夾雜著英 文的漢語,上演一幕幕糾葛的情感戲。但僅有奢華還不行,必須有情調,才能把中產階級塑造成富裕而浪漫的紳士淑女。於是,背景處不斷出現法國紅酒、禮貌而風 度的侍者、大束的玫瑰花以及搖曳的燭光。

  在這種文化環境驅動下,最後的結果是:很多貌似中產之人,背負中產之名,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層次,不得不為之付出大量的勞動和時間。否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遲早要揮別中產這個招牌。

  焦慮

  「位於絕對的財富和權力精英之下,其唯一的資本就是知識、技能,或者至少還有相關的證明知識、技巧的文憑、證件。」因此,如果沒有很好的財務家庭規劃, 這些人不免會面對內心虛弱的恐懼,日漸軟弱的恐懼,不能再進取、沒有自律意願的恐懼,甚至是墜落的恐懼。要知道,一個連自己家庭責任都不願承擔的人,只知 道以自己為中心,卻又在社會中找不到恰當的支撐點時,那種恐懼又是多麼的可怕!可謂「冷暖自知」,為了一副不知要證明給誰的面子,讓自己陷入如此的焦灼之 中,最終傷害的只有自己。

  中國中產的八大宿命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

  「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

  「我害怕過了一夜就被世界遺忘! 」

  「我的床鋪很大,我卻從沒睡好!」

  「是不是就這樣平凡到老!」

  ......

  這被稱為典型的中產心理寫照!

  中產宿命:日子並非好過

  在大多數人看來,中國的中產階層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已經脫離了為基本生計而努力的階段,有一份薪酬豐厚而又很有面子的工作,擁有房子、汽車、股票、基金等一些動產和不動產。

  他們是有產者,和大多數處在底層的人群比,他們可以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而這卻遠遠沒達到可以隨意滿足消費欲望的階段。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 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後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後是患 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誠如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言,這是一個m形社會,處在兩端的極貧和極富人群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中間層開始往下沉淪,變成一個m形。而 這,更註定了當今中產們擺脫不了的宿命。

  宿命一:社會轉軌期,他們成了仇富替罪羊!

  雖說改革開放30年了,在「先富帶後富」的發展戰略下,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不過貧富差距也在客觀的存在著。貧富階層的不斷分化,讓仇富這種偏執的 心態在這種不均衡的社會發展土壤中蔓延著。我們看到:每位富豪的倒下,都引來無數 「痛打落水狗」的叫好聲。這種社會仇富意識的擴大蔓延,客觀上便使得更多的中產者擔當保持社會穩定心理的槓桿。曾經,溫家寶總理在十六大報告中更提出未來 若干年在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等收入階層的要求。有理論認為,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超過30%,這個社會就會相對穩定;超過40%,構建橄欖型社會架構,社會就 達到穩定期。

  遺憾地是,中國目前中產階層仍是一根脆弱的槓桿。擁有產業和一定財富的中產卻也成為了被搶劫、被偷盜等的目標,自然的存在 著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恐懼。同時,他們對自身的經濟地位同樣具有危機感,由此甚至產生仇富心理。當下,很多中產者都需要在評估自身安全指數中尋找對自我的 認同。

  宿命二:職場如戰場的晉升壓力

  面對競爭壓力,中產者時刻要保護自己的地位 和薪水不要失去,否則一切風光霽月將成為過去,自己難免成為社會的又一個新貧族。這種心理正給中產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據對 31875名不同職業人士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列出了一個「職業壓力排行榜」,發現中層管理人員的壓力指數高居榜首。壓力分數從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層為 80分,經理層為75分,教職員工為75分,一般管理技術人員為72分,醫務工作者為68分,社區人員為68分,下崗人員為68分,礦工為60分,一般企 業工人為59分。其中,中層管理者的社會環境、個人成就和社會支持壓力排名並列第一。

  面對各種壓力和前途危機,「再學習」成為了很多中 產階層的共識。無數具有危機感的中產階層選擇將mba、各種培訓充電作為自己的職場跳板。更有中產者發出如此感嘆: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前提是你一定要 把自己變成金子!於是,不斷的挑戰、不斷的衝刺,唯有一個目標,從中產邁入上流人群。

  在今天看來,中產階層是社會中最具抱負與雄心的群體,也是社會中最缺乏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的群體,除非他們真正能夠躋身於社會上層,否則那種內在的焦慮將無處排遣,甚至將迅速走入滑坡階段。

  宿命三:工作狂變成了過勞死

  「一天不工作,我覺得就會被世界拋棄。」中國式的中產階層薪水不斷升級,卻沒時間享受生活。他們從來不把體力透支當一回事,渾身無力、容易疲倦、思想渙 散、腰肌勞損等等如家常便飯。「30歲的脖子60歲的頸椎」成為中產階層工作狂的寫照。包括教師、記者、研究人員等職業的中產者總有職業病,而中國知識分 子的平均壽命每況愈下。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令部分中產階層的壓力無法排遣,造成了嚴重的心力枯竭,抑鬱症、自殺早就不是新聞,自我期許與競爭意識到頭來反刃 自傷。中產階層總是感覺沒有人分擔他們的所思所慮。

  唯有拼命工作,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工作、家庭的重重壓力下,最不幸的結果是,一個中產者先是變成了一個工作狂,然後變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或者一個「過勞死」。

  宿命四:從情調小資跌入機械奴隸

  當勻稱體形發福變成中產後,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失去和「飛」有關的小資情調。現在,他們已經煉就成了企業堅實的螺絲釘,當然更是可替換的零件。因此,中產 階層為了防止自己在社會流動中滑落下層,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費維護自己現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譽地位。他們在不斷努力工作中得到所需,然後再炫耀他們的優越 感,接下來又為之而努力工作的循環下,很多人內心的空虛和焦慮已然吞沒了他們人生出發的原點。漸漸的,失去理想的他們,白天為勞動契約而高效勤奮工作,但 他們卻自私冷漠,缺失社會關懷和道德激情;晚上,更多的他們則成為尋求感官刺激的城市動物。

  宿命五:奢侈消費成為階層壓迫

  學者郁方在《中國的中產階層與他們的消費文化》一文中寫道:奢侈消費與炫耀性消費的享樂主義文化已經在中國的中產階層中蔓延。而奢侈消費與優越感連在一 起,就變成一種文化。這種奢侈是時裝、珠寶、豪宅、私家車等奢侈消費品構成的一個光彩奪目的表象。中產者們的文化會涉獵藝術、文學、咖啡館、境外旅遊、燭 光晚餐、各類俱樂部。他們甚至認為,能否在自家客廳放一架鋼琴,或在書架上擺滿各類藝術品,都事關自己的榮譽。

  於是,在這一文化消費需 求下,中國中產階層群體開始關注流行時尚、品牌、品位,並讓這種消費觀念最後形成了一種物質和地位的攀比。只是不知不覺中,這種時尚的攀比,漸漸改變了中 產者原本的面目。為了比別人有更加光鮮的臉面,他們對物質產生了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換來了更大的焦慮。

  宿命六:「彎腰抓雪」遠比不上「滾雪球」的速度

  其實,就財富積累的方式而言,中產一族和中下層人群沒有本質的差距。畢竟大多數中產階層也都是給別人打工,靠著薪酬度日的人,只是能力大小甚至機遇不同 而已。簡單而言,如同在打雪仗中,只是他們抓雪的速度會更快,但本質上都是「彎腰抓雪」積累財富。在他們之上的富豪一層則不同,相比「彎腰抓雪」式的財富 積累,「滾雪球」的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

  於是,很多中產階層看到了上層人士財富積累的本質:「錢生錢」!他們在閒暇之餘,將自己積累的 有限財富主要集中到股票、房地產等投資上。但是,他們比富豪們更難貸到銀行的錢,只能用他們有限的原始積累來投資,要麼慢慢增值,要麼血本無歸。不巧的 是, 這輪經濟危機,卻大大挫敗了中產投資的信心!

  股市由攀高的6000點之上急轉直下,至今都一直盤浮在2000點左右。這讓曾 經高點進入的很多中產們進退兩難,股票資產大幅縮水。而樓市卻也不景氣,儘管樓市的財富縮水不如股市那麼直觀,但是會有一個很清晰的分界線,就是當房價的 市值低於銀行的房貸,導致住房成為負資產,這將給購房者帶來很大的衝擊。對於一個經濟人而言,理性的選擇可能是放棄住房,但現實並沒有這麼簡單。美國的購 房者如果淪為負資產,或者負擔不起還貸壓力,還可以比較輕鬆地做出斷供的選擇,因為他們的首付款很低甚至零首付。但是中國的購房者不得不面臨痛苦的選擇: 如果斷供,意味著放棄至少20萬元的首付款,或許還有不菲的裝修費用以及已經還款的費用。如果維持還貸,則不得不生活在負資產的陰影之下。

  對大部分中產階層而言,股市和樓市的資產可能占據了家庭資產的一半甚至更多,這兩項資產的大幅縮水,意味著很多家庭退出中產階層隊伍。一著不慎,滿盤皆 輸,中產輸不起。因此,他們發現,理財比投資更適合他們保守的風格和脆弱的資本,買保險和債券,以房養房之類的理財更安全。滾雪球,對他們而言確實是很遙 遠的事情!

  宿命七:最辛苦的家庭頂樑柱

  中產要供房,「每月固定的月供支出,讓你 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夠的謹慎」。中產要養車,「每次在加油站,看著顯示屏上跳動的錢數,我的心跳也隨之加速」成了中產者的流行語。中產更要撫養孩子:連 續數年,多項關於城鄉居民儲蓄目的的調查中,子女教育費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過養老與住房。有報告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到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 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很多中產階層都已經步入中年,還要負擔家庭醫療、飲食、娛樂等各種不斷上升的成本。

  和草根階層不同,中產階層在住房、汽車、生活方面追求更為舒適和精緻。在子女教育方面更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曉8國語言,兩歲就送到雙語幼 兒園,5歲就要進入全市重點小學,未來更要選擇國外留學生活。而中產階層上漲的工資永遠追不及中產生活上漲的價格。其在家庭中位置又是上有老、下有小,如 果沒有足夠充裕的資金儲備,沒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和責任感,中產又怎能長久?

  宿命八:利益集團霸王條款的受害者

  1960年,科斯寫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他從整個國民經濟出發,把社會成本定義為「一切涉及社會個別成員和集團的負擔、損失、痛苦、犧牲或辛苦的現 象」。額外社會成本體現在中產階層家庭的方方面面。相信,中產階層中不少人都經歷過部分權力部門行政壟斷、權力尋租或非法行為的侵害。有的時候,他們不得 不通過「走後門」來獲得某些機會與方便,通過非正當的途徑來獲得發展的機會。由於社會體制上的漏洞或行政上的監督不力,造成了他們在辦一件事情的時候,必 須在程序之外,付出更多額外的社會成本。儘管他們可能由此獲得財富,但部分額外社會成本也對他們得到的財富進行了消解。

  除此之外,在中 產階層的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汽車路橋費、房產交易中的霸王條款、旅遊過程中的合同陷阱,由於一些部門和單位的違規操作,額外的社會成本很容易落在他們頭 上。要知道,這些落在中國中產階層肩膀上的額外負擔,或許單項數額不多,而總量之和落到個體之上的分量可是一點兒都不輕。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022/18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