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移民澳大利亞的必備之物

有朋友移民澳大利亞,來之前詢問,有哪些東西是必需帶來的?他們在擬定一個單子,目標是能不帶的就不帶,該帶來的可不能落下。想了想,最後也算是提了一些比較中肯的建議,不僅總結了我們當時的經驗教訓,還提醒朋友哪些東西是我們沒在澳大利亞買到,後來由家人和朋友捎來的。

東西是不算大,倒是從某種程度上充分反映了我們在海外的生活需求。我們兩口子是地道的山西人,喜歡麵食。只是平時懶得和面,就總吃米飯,但總有嘴饞的時候。於是媽媽特意托人帶給我們一種超小的壓面機,專壓餄餎面。這個小壓面機和老家的餄餎床是不能比,不過把面稍微和軟一些,壓給兩個人吃,還是很不錯的。吃上了餄餎面,就開始想念刀削麵。可惜我這人膽小,實在是不敢拿著刀直接往鍋里削麵。公公婆婆來的時候,乾脆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特製的小刀片,拿在手裡,輕輕刮麵團,面就削出去了。

話說家人這些年,隔三差五的也捎來不少五花八門的東西,小到蒸饅頭時用的籠屜布,大到懷孕時穿的防輻射衣。孕期,我每天都穿著防輻射衣,搞得澳大利亞同事莫名其妙,他們實在是無法理解這麽件衣服能有多大的防輻射本領,而且竟然折合100多澳元,相當於兩周的午飯錢呢。這些東西里,最可笑的當屬套在馬桶上的墊子。冬天上廁所怕涼,就去各大超市、中國城的商鋪搜尋馬桶墊,結果哪兒也找不到。最後,還是媽媽善解人意,一通國際長途打過去,隔天就給我們買好了。

其實,我們也是在真正的生活當中,才慢慢發覺原來有時候我們異常渴望擁有的東西竟然是那麽瑣碎,或者說,微不足道。在給朋友的建議里,先生強烈要求他們帶一套理髮工具。朋友不解:澳大利亞還找不到一個理髮的人?先生說,你願意花20幾澳元理頭嗎?朋友當下對算匯率,說:好吧。

很多人大概想不到理髮居然會成為先生一段痛徹心扉的經歷,而且但凡有人問出國帶什麽,他必提理髮工具。我們剛來澳大利亞的時候,準備了不少東西,大包小包的,只是從來就沒想過理髮還是個事兒。等他頭髮長長,想要去理髮店的時候,才發現理個髮需要預約,價格還挺貴。那個時候出國時間不算長,我們買東西有個不由自主的習慣,一看到價格,就換算成人民幣。去了好幾家理髮店,不洗頭、只理髮,價錢都不低於20澳元。先生不大情願花這筆錢,於是格外想念以前在上海時,他常去的一家小區理髮店,價格實惠,服務到位,理完了,還給吹好。

忍了一個禮拜沒理髮,頭髮漸長。無奈之下,先生自己拿著剪刀,對著鏡子把前面比較長的部分修了修。繼續忍,實在受不了了,去超市買了一套理髮工具。普通的一套理髮工具竟然比理一次髮還便宜,先生更加堅定了自力更生才是正道的想法,更何況還有我這個聰明的學徒可以培養。買回工具的當天,他就搬好椅子坐在陽台上,開始興奮地給我灌輸怎麽使用電推子、怎麽用花剪修頭髮等理髮常識。說實話,說著容易,下手難。我拿著剪子在他身後轉來轉去,實在是不知道這頭一剪從哪兒開始。先生說,聽說過小和尚剃頭拿冬瓜練習的故事嗎?你就當我的頭是顆冬瓜,練習練習基本功。剪壞了,我也保證不會批評你。在他的催促下,我終於剪了。最後怎麽剪完的不知道,反正結果是,他戴了一個禮拜帽子。

那段時間,為了剪頭的事兒,我竟然產生了心理壓力。不僅盼著他的頭髮長慢些,還隨時打聽哪裡有便宜的理髮店,尤其是崇拜會給家人理髮的人。我也下過決心,想要把理髮這個活兒練好,還跟家裡人吹牛。媽媽說,算了吧,別心疼那點兒錢,理個像樣的髮型,出門也體面。給先生大概又理了兩三次以後,兩人吵翻了。我嫌他太囉嗦,在我理髮的過程中,總提建議,總指揮我該怎麽樣怎麽樣。他嫌我不聽指揮。一氣之下,自己去了理髮店。

之後,我們也慢慢想開了。先生開始自覺地定期去理髮店理髮。最初,是開車到比較遠的一家韓國理髮店,主要是詢問了多家理髮店後,包括大學附近的還有中國城的,都沒找到低於20澳元的。而這家韓國店,雇用了幾個拿臨時工作簽證的韓國遊客,理髮是為了賺些錢在澳大利亞旅行。他們理得還不賴,在12澳元左右。唯一讓我好笑的一點就是,理了發的先生看起來有些像韓國人。後來,離家不遠處開了間韓國理髮店,理髮師可比那些遊客專業多了,能夠按照先生的要求來理,當然價格也要貴一些。這個時候的先生,噎過了「鐵公雞」的階段,當然覺得形象更重要一些,也不用開車跑那麽遠。

回頭想想,也許來澳大利亞的頭一年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連交個談得來的朋友都不容易,內心的壓力與失落,又不敢告訴國內的親人。等告別了最為迷茫的日子,工作穩定了,心裡開始有底的時候,也就不再那麽摳門兒,不再覺得20幾塊錢理個髮是個多糾結的事情了。而且,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也不再總把價格兌換成人民幣了。

對於上面提到的即將來澳的朋友,除了提議讓他們帶一套理髮工具之外,先生還再三囑咐,沒事兒的時候一定要在家練習怎麽理髮,手藝精,工具才能派上用場。尤其是剛來澳洲的階段,找工作不容易,會理髮還能賺點兒零用錢。我們身邊一位真實的故事就是:國內來的某位訪問學者的太太,在家沒什麽事兒,抽空就給住在附近的中國同胞理髮,一次只要5澳元。她和家人回國之後,幾位朋友在公園裡碰到,還直感嘆,什麽時候能夠再來一位理髮手藝好的同胞?

去年,我們又結識了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他們也是麵食愛好者,比較大的一個困惑就是,怎麽到處買不到足夠大的和面板和足夠長的擀麵杖?別說他們,我們來了這麽些年,也一直沒買到合適的。父母公婆探親期間,每次給我們做麵條,都說太發兒。而他們離開的時候,也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下回探親一定給扛個大面板和擀麵杖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國際在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217/19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