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鮮為人知 冷戰專家回顧:柏林圍牆本來可以避免

—美邀請冷戰專家回顧建柏林圍牆前後美蘇角力歷史

人們都知道柏林圍牆的倒塌,但是修建柏林圍牆前後美蘇角力的幕後故事不為人知。5月23號,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邀請冷戰專家和甘迺迪總統傳記作者回顧那一段歷史。


圖片:(從左至右)哥倫比亞大學美國歷史教授阿蘭•賓克利(Alan Brinkley),《新聞周刊》和《華爾街日報》前記者弗里德里克•坎平(Frederick Kempe), 《甘迺迪總統權力剪影》(President Kennedy: Profile of Power)一書的作者理察•里弗斯(Richard Reeves)(紫荊提供)
甘迺迪傳記作者理察•里弗斯(Richard Reeves)的文章中寫到,甘迺迪公開說柏林圍牆讓他噁心,但私下裡卻覺得那也是自己的成功之處。甘迺迪知道蘇聯要建柏林圍牆,他也希望如此。而且說過,只要盟軍的利益不受影響,蘇聯和東德在他們的區域可以自己決定做什麼。

里弗斯說,在美國人眼裡,柏林圍牆代表了蘇聯的霸道,實際上柏林圍牆解決了雙方當時的大矛盾。

當時蘇聯面對的問題是大量的人從東德和東歐逃到西柏林。

理察•里弗斯說:「有時趁度假的機會帶上全家,高峰時每天有六千人,平時也有二千人。這不是普通的二千人,是年輕人,最聰明最優秀的,包括醫生、工程師、企業家、受過教育的人。」

他說,與西柏林接壤,看著對方建成一個現代都市,而東柏林依舊是瓦礫堆。赫魯雪夫不相信共產主義教義能夠抗衡這個現象。年輕人會說,前途在哪裡?我要去西方。所以他不想讓他的國民和衛星國的國民看到西方人是怎麼生活的。

而甘迺迪當時的考慮是,樹起一面牆總比打起來要好。二戰後美國削減了軍隊。如果蘇聯有所動作,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之內有可能占領歐洲。那時美國就需要使用核武器阻擋了,甘迺迪不想使用核武器。
 
報導冷戰的新聞周刊和華爾街日報記者弗里德里克•坎平(Frederick Kempe)則認為,讓柏林圍牆建起來是甘迺迪失敗的地方。

甘迺迪作為當選的最年輕總統,第一年在外交上是不太好過的,他很怕被赫魯雪夫看做軟弱,擔心他的做法會影響蘇聯的舉動。
 
甘迺迪上任之後,不相信赫魯雪夫釋放的友好信號:釋放了被蘇聯打下來的美國間諜飛機上的人員;減少對美國之音信號的干擾;在蘇聯媒體上全文刊登甘迺迪就職演說。甘迺迪看的是赫魯雪夫當年一月對共產黨員的講話,認為冷戰要升級。而當時的專家認為那不過是例行公事的宣傳,沒什麼了不起,於是甘迺迪錯過了和赫魯雪夫的握手機會。

弗里德里克•坎平說:「43歲,出身豪門的年輕總統甘迺迪,面對67歲,農民的兒子赫魯雪夫, 這兩人不那麼容易能互相理解的。」

坎平說,甘迺迪默許柏林圍牆,認為這可以減少雙方的緊張程度,讓他在談判中集中精力在他要談的問題上禁止核子試爆,減少核威脅。但甘迺迪這樣並沒有使這個世界更安全,反而更危險。此舉並沒有給他換來一個能合作的夥伴,反而換來一個難纏的人物。

其實蘇聯和東德在真正開始建柏林圍牆之前還等了幾天,看甘迺迪的反應。所以其實在維也納峰會時,如果甘迺迪明確表態,柏林圍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美國人真的干涉,蘇聯在柏林附近的35萬軍隊會不會跟盟軍在柏林的1萬2千軍人打起來? 當時美軍駐歐指揮官克雷將軍認為,根據過去的經驗,不會打起來。

坎平說:「赫魯雪夫得出結論,啊,我可以再得寸進尺一下。」

他說,美國當時的戰略核武器可以從12個方向打擊蘇聯,而蘇聯沒有可靠的制導技術,所以只能考慮中程飛彈。一年後的古巴飛彈危機,原本可以不發生,但是赫魯雪夫從豬灣事件,維也納峰會,建柏林圍牆等一系列事件得出結論:只要他把飛彈運到古巴,就可以控制甘迺迪。他對兒子說,甘迺迪可能會叫喊,但是最終不會有什麼行動。

甘迺迪雖然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扳回一局,但柏林圍牆仍使得冷戰又延續了30年,成千上萬的東歐人原本可以更早獲得自由。

與會者還分析了蘇聯和美國內部政治對外交的影響。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紫荊發自紐約的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527/20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