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那就只有開戰了

01

一段悲催的歷史。

100年前,大清帝國經歷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取得了不少成就,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正當舉國上下一掃陰霾,陶醉於「同治中興」而忘乎所以之時,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戰,打碎了這場美夢。

北洋艦隊的慘敗,直接導致1898年戊戌變法,遺憾的是英國式的光榮革命並沒有發生,

當年的滿洲貴族,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選錯了方向,大清帝國從洋務運動時期的對外開放,退回到鴉片戰爭之前的閉關自守,洋務派開明派遭受打壓,頑固派保守派得到重用,義和團的愚昧行為得到鼓勵,而其野蠻排外造成了後來"庚子之亂",遺禍至大清亡國。

歷史的不可預知性太多,說起甲午風雲,無非一夕漁樵話。

甲午戰爭風雲初起時,翁同龢就按捺不住的興奮,他是最堅定的主戰者。

翁同龢是光緒的師傅、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主戰有錯嗎?沒有,翁同龢深讀歷史,知道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翻開中國歷史,但凡民族戰爭,主戰者總是會青史留名,其中的代表就有岳飛于謙林則徐左宗棠、劉銘傳等。

主和者,除了漢朝的昭君入塞和唐時的文成公主入藏,一般會贏得罵名無數,比如北宋的媾和與趙構秦檜的誅岳飛,就是前車之鑑。

因此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主導輿論,站在主戰的最前列,往往是不費力也能討好的事。

要知道,翁同龢的狀元不是黑箱作業來的,他家兩代帝師,他是清流的領袖,青史留名的機會就在眼前,怎麼不可以登高振臂一呼?

再說了,翁師傅本身就是一個愛國者,其愛國言論已經是路人皆知。這樣的天賜形象加分的良機,也許他等得已經太久了。

更何況,這又是一個打擊政敵李鴻章的絕佳機會。你李鴻章不是有淮軍與北洋水師兩張王牌嗎?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

翁師傅的這張牌打得實在太高明了,不管怎麼樣自己總能處於不敗之地。

贏了,自己是最堅定的主戰者,是戰略制訂者,你李鴻章是不參與直接作戰指揮的。雖然是你的軍隊在作戰,但勛功章沒你什麼份,這些年投入那麼多,贏了也是理所當然。

輸了,也沒啥,甚至更好。

首先,打斷你李鴻章的兩支翅膀,看你以後還神氣不?接著,是你的軍隊打敗了,你得負領導責任,至少可以治個指揮不力的罪。如果慈禧太后心情一不好,殺你李鴻章以謝天下也未可知。

這不是我小人之心的推測。

王伯恭是翁同龢的門生,李鴻章的部屬,與兩派都有關係。據其所著《蜷廬隨筆》,他曾試圖調和翁李之爭,特地從天津趕往北京,拜謁翁同龢,力諫主戰之非,翁同龢不以為然,笑話他書生膽小。

王伯恭道:「臨事而懼,古有明訓,豈可放膽嘗試。且器械陣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爾從事。」

翁同龢答:「合肥(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王伯恭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如彼,安可望勝?」

翁同龢終於說出了心裡話:「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他也。」良楛,即精良與粗劣。

翁同龢的意思是,藉此機會,看看李鴻章到底行不行,不行的話,正好整他一把。

無怪恭親王奕說他:「居心叵測,並及怙權」。

老舍曾說:

「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翁同龢可得一章。

02

朝鮮事起,翁同龢就坐不住了,連老佛爺的心思都不揣摩了,直接發動他的清流進行輿論轟炸。

戰爭最起碼的一點是知已知彼,然而,翁同龢對於淮軍與北洋水師又知道多少?

他知道噸位、火炮口徑、射速、航速嗎?他知道戰時,大清可以調動哪些軍隊作戰嗎?他知道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嗎?自己的家底他不知道,那麼對於對岸那個一直磨刀霍霍的對手,知道人家已經脫亞入歐了嗎?知道人家上自天皇下至妓女,都在勒緊褲帶發展海軍了嗎?知道人家孤注一擲,破釜沉舟,以國運賭這場戰爭了嗎?

估計翁師傅是不知道的。

慈禧也不想打,她老人家對於自己的家底多少還是有點數的,她對李鴻章其實依賴的很深。李鴻章說不能打,她老人家更是不想生事。

可是,實在架不住清流的輿論,因為她也不想做「民族罪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戰與和上,慈禧也被帝黨綁架了。

戰爭正式打響的前夕,面對日方咄咄逼人、戰事似已不可避免的形勢,在翁同龢的影響下,光緒皇帝的主戰態度也是堅決的,屢催身膺重寄、統帥淮軍和北洋軍隊的李鴻章積極籌劃,應對戰事。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有這樣一道諭旨:

「現在倭韓情事已將決裂,如勢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戰。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著凜遵前旨,將布置進兵一切事宜迅籌復奏。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

從這道諭旨的口氣,就可以品出光緒對李鴻章的督責之切,和對他戰備不力、「徒事延宕」的不滿。

的確,李鴻章是實在不希望打起仗來。要說,在戰前可能的條件下,就清朝方面而言,儘量爭取化解矛盾、避免戰爭是應該的。為此,李鴻章主張,中日雙方同時從朝鮮撤軍,這自然是合理的。

但日本方面不答應。

隨後,李鴻章又傾向於清朝單方面從朝鮮撤軍,但光緒皇帝明確否定,在給李鴻章的諭旨中說:「彼頓兵不動,我先行撤退,既嫌示弱,且將來進剿,徒勞往返,屬殊非計。」

既然光緒皇帝有此指令,清朝單方面撤軍的設想,也就不能落實。

那就只有開戰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中國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等地,賠款白銀2億兩。

據說恭親王奕訢臨終前,對翁同龢有一個評價:

「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唉。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東方找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7/205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