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曾飈:《非誠勿擾》的看點

周末,很累的時候,如果有一本英文雜誌,還有一部剛剛上傳的《非誠勿擾》相親節目,我多半會選擇後者。因為這節目看著不累,還可以更新一下中國大陸的形勢。

布里斯托大學語言心理學博士 曾飈

曾飈

周末,很累的時候,如果有一本英文雜誌,還有一部剛剛上傳的《非誠勿擾》相親節目,我多半會選擇後者。因為這節目看著不累,還可以更新一下中國大陸的形勢。

兩個世界的娛樂

英國有類似《非誠勿擾》的節目,也許是大陸版的原型。看過幾期,意思不大,那純粹是一個螺絲帽配螺絲釘的配對,嘻嘻哈哈,插科打諢,不是相親,是速配。與英國平日裡,一些白天檔訪談節目差不多,比較適合家庭主婦觀看。

大陸的《非誠勿擾》不同,來的嘉賓調子定得很高,不管年齡多大,人人都是扛著一本厚厚人生詞典出來,女生站在台上,往往談生命、談人品、談責任感,還關心男嘉賓的母子關係和收入問題。而我最喜歡看的,男生女生的職業,令我大開眼界,中國發展的多樣性,已經與十多年前不是一個等級。

其次,是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應答問題的方式。有個很有趣的發現,但凡有過海外生活經歷的人,在回答問題上,常常是一五一十,按照問題邏輯來,甚至覺得有點愣,偶爾過於誠實的答案,女嘉賓常以為是幽默;相反,很多國內男嘉賓,只要思想比較新潮,表現是往往思維比較跳躍,談到未來與海外,有一種要闖一闖的豪情與興奮,因為還沒有闖過。

最近的澳洲、美國專場,就是提供了海外與大陸現狀的有趣對比。如主持人孟非所言,那一期應該是澳洲會計專場,全場男女嘉賓很多從事會計行業。特別是澳洲的男嘉賓,除了一個自己開酒吧之外,其他人幾乎都與會計職業有過一段經歷。

我猜測可能的原因是,商科與會計是留學海外最熱門專業,而在海外就業市場也相對大一些,門檻相對低一些。不過,和任何行業一樣,想要做到高層,也都是要削尖了腦袋上。

與大陸男女嘉賓職業的高度多元化相比,看來我們在海外的路子,還都是比較窄一些。

《非誠勿擾》在大陸成功,在海外的蔓延,讓我重新思考中國市場魔力。在英國,電視節目模式相對簡單,畫面比較乾淨,基本上分得清楚內容和廣告,火爆的X Factor之類節目,也是素的很。電視之外的市場操作,也是比較素。

而我看《非誠勿擾》,從台標、廣告,到嘉賓自我介紹,無一不隱藏著廣告的痕跡。一個大屏幕,看累了嘉賓,還可以看無數的廣告標識。與電視播出配套的,節目官方網站、論壇討論、本土搜尋引擎、微博傳播等手段,能夠填滿兩次電視播出之間的廣告時段,維持這檔節目的被討論的狀態。

一句話,不看《非誠勿擾》,不知道電視廣告怎麼搞。

海歸與頑主的異同

《非誠勿擾》四個字最早成名,來自於馮小剛的2008年底同名賀歲片電影。電影中,主人公秦奮,葛優飾演,年過四十,留美多年的剩男,回到了北京。

與80年代,王朔小說下的主人公一樣,海歸的秦奮衣食無憂,或者不憂衣食,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今天中國。

我有一個感覺,秦奮在這裡被刻畫成海歸,本質上還是一個頑主。所謂的頑主,其實是蠻真誠,還有著年輕時候的夢想,甚至孩子氣的中年男。這是王朔給中國當代文學帶來的類型,他自己就是。記得有一次,王朔在電視節目上,過於激動地要拿出美國綠卡,展現自己在中國的不怕。當時,連我看得都有點心驚膽戰,什麼綠卡,賴昌星都能被送回來了,那張紙有什麼用?

和秦奮相比,當年的北京頑主,基本上都沒有出過國,他們對當年中國生活,是一種一對一的抵抗。如今,這批80年代的頑主,或者有頑主氣質的人,基本上成為了今天中國的中流砥柱,仔細數一下,文藝界的王朔,地產界的馮侖、潘石屹等人。如今,他們以馮小剛電影裡成功人士的姿態,來看海外世界,甚至,很多人,以自己年輕時的頑主夢想,來看海外世界。

馮小剛在精神氣質上,把王朔的衣缽引入到電影裡面。在他的賀歲片系列中,他每次總會安排一兩個擁有海外背景的角色。在北京的夜幕下,他們泡酒吧,談國際化。

但是,他們不是真正的海外人,或者海歸人。

海歸與頑主不一樣,頑主相信一種更好的生活,得不到,就拿自己出氣;海歸是比較著看兩頭的日子,兩頭好都要。依據我對海歸和頑主的理解,他們是水火不相容的兩種氣質和世界觀。兼具海歸與頑主氣質的人,國內國外都少之又少。

一旦選擇海歸,多數是在海外被生活打敗,有被謀生的艱辛所籠罩,更多的是被海外生活觀所排斥。我猜想秦奮屬於後者,在他眼裡,那樣的生活,沒有人味,就是他當年做頑主時候,所反對的生活狀態。

誠然,海外的生活觀,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是一種排隊等公車的秩序感,是頭盤、主菜和甜點分明的隔閡,沒有滷煮火燒、鴛鴦火鍋的和諧社會下的亂燉。因為雖然有酒吧,沒有人不會把自己喝得一塌糊塗,掏心窩子和人說話;午夜的街頭,喝醉酒的人,沒有稱兄道弟的仗義,而是一臉無賴的猙獰,一個踏踏實實要在海外混的人,絕少加入這種行列。

這樣的好山好水好寂寞,如果你不打算變成其中一部份,僅僅是為了「我來了,我看過」看世界心態,最終就是「我走了」。總而言之,一句話,海外雖大,卻沒有給頑主左擊右殺的空間。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06/21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