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化石顯示暴龍體重或達9噸 遠超科學家預計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最新研究顯示,暴龍的體重可能要比人們原先的估計更大,測量顯示至少有一頭暴龍的體重突破了9噸。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這種巨獸體重增長的速度同樣和原先的估算值不符。


  這就是名為「蘇」的大型暴龍化石骨架前視圖,可以看到它那巨大的腦袋。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無法確定其性別。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最新研究顯示,暴龍的體重可能要比人們原先的估計更大,測量顯示至少有一頭暴龍的體重突破了9噸。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這種巨獸體重增長的速度同樣和原先的估算值不符。

  倫敦皇家獸醫學院研究員約翰·哈特金森(John Hutchinson)說:「我們認為這種恐龍在青少年時期每年的體重增長可以達到約3950磅(約合1.79噸),這一數據幾乎比原先的估計值大了一倍。」之前對於暴龍體重的估算之所以會出現差錯,是因為這一數值並非是基於實際的暴龍骨架計算的。

  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皮特·馬克維奇(Peter Makovicky)說:「之前進行的體重估算是在等比例石膏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將很容易放大很多微小的誤差,或者會想當然地用現代動物的骨骼原理去應用於恐龍體重估算上,而這兩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而這一次我們排除了這些潛在的問題,我們使用了一具真實的暴龍骨骼化石。」

  骨架掃描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對5具暴龍骨架進行掃描,並基於這些數據生成3D模型;在精密的雷射掃描系統測量下,這種體長超過12米的巨獸骨架的每一部分誤差都不超過2.5厘米。

  不過這樣的掃描可不像聽上去那麼容易。研究人員不得不請來芝加哥市警察局幫忙,用警方法醫檢驗時用的掃描設備對其中體型最大,最複雜的一具暴龍化石進行掃描作業。這頭暴龍名為「蘇」,這是以其骨架的發現者,古生物學家蘇·亨德里克森(Sue Hendrickson)的名字命名的。

  由於「蘇」的頭骨大得驚人,長度達到1.5米,寬也有1米左右,常規的醫用掃描設備沒法放進去,怎麼辦?他們靈機一動,把這個大頭骨運到了福特汽車公司的廠房,這裡有用於工程師汽車掃描的大型掃描器,問題終於順利解決。

  在骨架掃描完成之後,研究人員嘗試在數字模型上復原其皮膚,以便用於估算其身體體積。小組還對各個骨骼部位進行了獨立建模,如頭骨,頸骨,軀幹,四肢以及尾部。這樣做都是為了讓皮膚復原工作更加精確。隨後便進行關鍵的體重計算工作,在計算時還考慮了必然存在的體內空腔體積,如口腔以及肺部空腔。

  馬克維奇說:「對於5具骨架中的每一具,我們都製作了多個模型,考慮恐龍不同的胖瘦,在最瘦的模型上,皮膚幾乎是緊貼骨頭,而在最肥胖的情況下,我們得到了一隻極度肥胖的恐龍。」

  研究結果顯示暴龍的體重要比原先的估算要重得多。之前人們認為暴龍的體重一般在4.5~6.5噸之間,而此次研究顯示這一數據應為9噸左右。馬克維奇說:「我們已經預料到這隻暴龍的體重數據會超出現有數值,但是超出30%的巨大幅度仍然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暴龍的成長

  同時研究人員還根據5具不同骨架的特徵進行了暴龍生長速度方面的估算工作。馬克維奇說:「最小的幼年恐龍骨架被我們製作成了最瘦小的體重模型,隨後我們可以觀察隨著時間推移,它將如何逐漸長大,以及其身體的不同部位將如何發生變化。」

  至於究竟這隻小恐龍生前有多重,馬克維奇說他們採用了一個任意數值:5公斤。他說:「我們知道這個數字不會有多大的誤差,因為恐龍是蛋生的,考慮到它們出生前蜷縮在蛋殼內部,如果它們的身體體積超過一定程度,蛋殼便要相應增加厚度,這樣的厚度將使小恐龍無法破殼而出。」

  他們發現小恐龍生長最迅速的時段似乎是在它10~12歲之間,以及17~18歲之間,隨後它們將逐漸發育成熟。儘管每年它們的體重都將增加數千磅,尤其是在其青少年時期,這聽起來似乎非常驚人,但是事實上這和對其它恐龍進行的估算數值相當接近。

  馬克維奇說:「我們的研究數據事實上排除了之前研究中出現的對於暴龍和其它恐龍在生長速度數值上存在的差異。」

  但是這樣一來問題也來了:研究發現隨著暴龍迅速長大,它的行動將變得越來越慢,這大概是因為由於其軀體變得更長更重,而四肢卻相對變得更短更輕,於是其中心發生前移。

  馬克維奇說:「這樣的重心前移將導致運動慣性特點的改變,由於重心前移,暴龍體重的支撐點從臀部移開了,而強壯的大腿和臀部本應是天然的重量支撐點。這樣的結果是暴龍必須發展出強大的腿部肌肉來維持身體的平衡。事實也確實如此,暴龍擁有巨大的腿部肌肉,甚至很可能是這顆星球上生存過的所有動物中最為強大的腿部肌肉組織。不過這些肌肉產生的巨大力量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得不去用於維持身體的平衡,而無法轉化為速度。」

  這樣的結果便是,儘管非常強壯,但是隨著身體長大,暴龍的行動速度將逐漸變的遲緩,而相比之下,較為瘦小的年輕暴龍則相對靈活敏捷地多。有關這一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本周的公開在線版《PLoS ONE》雜誌。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新浪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024/22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