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薄熙來/日薄西山VS噴薄欲出 網友的力量

曾以《重慶事變,最後的輓歌》為題,論述王立軍和薄熙來政治生命的完結,並認為薄熙來及其御用文人構造的「重慶模式」是共產意識形態最後的迴光返照。後來發生的故事,已迅速成為歷史。3月15日,官方消息傳來,薄熙來垮台了。

薄熙來垮台,對於中國社會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從表面看來,薄熙來的垮台只是一場政治權鬥的結束,是薄熙來政治對手的成功,薄熙來所騰空的政治權力空間,很快會被填補,而政治結構不會有明顯改善,各種改頭換面的政治權謀術會捲土重來。但是在民間力量快速成長而社會結構性矛盾日益激化的社會情境中,重慶事變真的只是一次精神宣洩嗎?抑或其背後蘊含著更多的喻示?政治水晶球是否會繼續滾動?要準確地預知未來也許是不可能的,不過依據常識和經驗,社會的未來演變還是有跡可尋的。回顧薄熙來的政治隕落軌跡,我們將更接近未來政治圖景。

薄熙來的意外隕落很自然的讓人們回想起最近兩個同等級別的中共高官的下場——前中共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和前中共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表面看來,這些人的垮台有相似的軌跡,權鬥埋下伏筆,親近助手被抓,拔出蘿蔔帶出泥,最後自己被治罪。其次,這些人被抓,採取的都是非常規程序,充滿了濃厚的宮廷政變的氛圍。陳希同被抓前,還在布置反腐倡廉的任務;陳良宇被抓那天,還在看台上觀看劉翔跑步比賽;薄熙來被撤職的前一天,還就《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投票呢;這些人第二天肯定都會在憤怒和悲涼中醒來,權力和光環都成為浮雲,他們自身成為了他們參與塑造的一個人人自危的政治體制的最新試驗品,這些都淋漓盡致的折射了極權政治生態的荒誕和血腥。

不過從社會大眾的觀感來分析,這三者垮台軌跡還是包括了重大不同。陳希同和陳良宇的垮台,雖然海外媒體事先有些零星放風,但是國內媒體被封鎖的嚴嚴實實,大部分公眾都是事後從官方媒體得到一棱半角、語焉不詳的描述,更多的細節要依靠逐漸滲透開來的謠言和小道消息彌補,這個過程中,公眾甚至都沒有權利旁觀,而是徹底的局外人。而這次薄熙來的垮台,留心的公眾見證了事件發展的開端,高潮和結局,一幅相當完整的重慶事變軌跡圖呼之欲出。這當然得感謝資訊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博這種新媒體形式的主流化。

當王立軍2月6日前往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開始尋求政治庇護,第一時間傳聞就開始瀰漫開來,各種信息碎片在網絡上逐步形成拼圖,集聚了上千萬網民的興奮熱點,一些非常不同尋常的信息,比如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2月8日王立軍和國家安全部負責人從成都前往北京的機票信息,都佐證了傳聞的真實性,這種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暴露,使得官方失去了信息操控的時間和空間。從王立軍事件引爆以來,和薄熙來相關的各種信息,很容易就成為網絡熱點,薄熙來的命運就是公眾反覆議論,甚至是翹首以盼的。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2012年人大會議期間,薄熙來每天的面部表情都被記錄,都被反覆猜測和解讀,成為他政治命運的晴雨表,公眾期待某些戲劇化結局的心理是共通的,都知道薄熙來的日子不多了。而當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公開指責重慶市委市政府必須深刻反思的時候,人們明白,結局臨近了。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王立軍事件引爆以來,公眾不僅全程圍觀了過程,而且進行了密密麻麻的評論和質詢,這讓重慶官方無法自圓其說,而薄熙來左支右絀,反應失當,客觀上加速了他的垮台。千百萬網民圍觀所形成的無形壓力,強化了權力鬥爭的烈度,擠壓了政治黑箱交易的空間,祛除了政治神秘感,這種廣泛意義上的民意在場將對未來的政治運作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其實如果把視角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衝擊薄熙來政治前途的民間力量引擎早已啟動,某種意義上,薄熙來不僅僅輸給了其政敵,更是被民間力量所拖垮的。

薄熙來憑藉政治貴族身份,仕途上可謂一帆風順,從大連市長,到遼寧省長,再到商務部長,躋身最高政壇的趨勢十分明顯,只是在中共17大之後,薄遭遇政治挫折,被發配到政治上無關大局的重慶當市委書記。可以想像,一向順風順水、剛愎自用的薄熙來,自然不會輕易接受這種挫敗。因此其到重慶之後,利用最高層在意識形態上的鴕鳥姿態——那就是表面不肯放棄紅色意識形態,實際上已經走的是權貴資本主義道路,主動出擊,唱紅掃黑,奪取意識形態話語權,利用民意,收買媒體,打造中共正統傳人的形象。從中共地方政治傳統來看,薄的作法相當強勢,反映了其政治人格中狂飈之一面。在一段時間內,由於高層政治權威的弱勢,尤其是中共在意識形態上長期的貧困,因此對薄熙來的自主動作,無法做出任何約束和訓誡,反而不斷被薄熙來所主導的話語體系所挾持,最高層政治人物到訪重慶的動作,都被解讀為替薄站台和背書,於是紅色話語泛濫,重慶成為另類政治中心。一時之間,鄧氏改革開放和回歸中共正統,作為兩種未來圖景,平行存在,中國向何處去不再有明確答案,一些憂心忡忡的人,驚呼文革要重新再來。

不過,薄熙來沒有預料到的是,他的政治謀劃一開始就被一個面貌模糊不清的第三者的阻擊。這個第三者,抽象的說,就是公民社會的話語權,就是民間社會發育的勢能,她沒有名字,沒有組織,她是一個寬泛意義上的社會力量共同體。這其中,有大量自主表達的草根意見領袖,有秉持現代新聞理念的媒體人,有富有學養的知識人,還有對法治理念沒有徹底灰心的法律人,還有無數擁有一定財產,擁有公民權利意識的中產階層,這錯綜複雜的龐大人群,站在紅色意識形態的對立面,站在重慶模式的對立面,他們的發聲,轉發,評論,甚至謾罵,都直接間接的塑造了一種聲勢強大的網絡輿論,他們和薄熙來控制的輿論陣地短兵相接,攪亂了薄熙來的輿論布局,敗壞了他的政策聲譽,最終破壞了薄熙來的政治美夢。

薄熙來最大的失誤是對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公民社會的誤判。長期擁有權力所形成的傲慢,使他忽略了民間社會已然成為一股獨立力量的事實。其實,經過30多年經濟發展,隨著觀念和文化多元化演變,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的生長,中國公民社會已經自我成長,自我賦予公共角色,自我獲得博弈實力。雖然當下社會依舊千瘡百孔,矛盾重重,公共認知紊亂,權力腐敗,政客弄權,但是民間社會畢竟已經置嵌到現代化過程中,類似文革這樣權力和意識形態的癲狂症狀,已經沒有再發生的能力,薄熙來在政治理念上的逆潮流而動,早已註定了其垮台的命運。這也是對所有政治家的一個必要警示:不要站在普遍人性的對立面,不要站在歷史進程的對立面。

如今,薄熙來所代表的紅色意識形態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而擺在人們面前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走向新的政治圖景?反制薄熙來式的政治人物的民間力量能否推動政治結構的改善?路徑也許是待定的,但答案卻是肯定的:因為一個政權的政治合法性終究是要由民眾來賦予的,而不是由少數政治人物創設的。恐懼已經消退,公眾政治參與熱情已經激活,這已然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中國民主政治的圖景已經噴薄欲出,「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山中之民,有大音聲起,天地為之鐘鼓,神人為之波濤矣。」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公民月刊社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322/23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