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千億地產私募起底:「大部分是變相高利貸」

繼浙江的高利貸危機之後,下一個引爆的炸彈,會是地產私募基金嗎?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由於樓市調控效應顯現,與上月相比,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8個,持平的城市有22個。與去年12月份相比,1月份環比價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2個。

在此背景下,房地產業的資金鍊持續惡化,在IPO、發債、外資等融資通道對房企繼續關閉情況下,地產私募成為房企籌集資金的唯一通道。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人民幣房地產私募基金總規模已達千億,較2010年增長了1倍。

而最大的危機在於,這些以債權形式投資於房地產項目的地產私募,實際上成了變相高利貸,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其風險處於不可控狀態。

「目前大概只有5%的房地產私募是規範的,其他都是『高利貸』,」一位地產私募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地產創新融資」外衣下,在高達25%的預期收益率承諾背後,是正在燃燒的危機導火線。隨著各地中小開發商破產、跑路的消息不斷傳來,私募的風險正浮出水面。

高利貸角色

沈明(化名)的開發公司在2009年中以8億元拍得一幅土地。自有資金4億,私募借了4億。受樓市調控影響,至今該地塊未動一鍬,而私募計劃於2012年2月到期。

無奈之下,沈明以6億元將土地轉讓。私募拿回4億元本金及約1億元利息;沈明僅拿回1億,損失3億。

回想起2009年樓市的瘋狂,沈明很後悔當時與私募的約定,30%的年息拖垮了他。

沈明的境遇並非個案。長沙一大型開發商人士告訴記者,本地開發商很多都借了高利貸。而這種高利貸的形式,往往以地產私募的名義出現。「在二三線城市,一些中小開發商發起的私募基金,主要是為自己的項目提供過橋貸款。」

「市場上叫房地產私募的,本質上95%都是融資顧問公司,」金地集團[簡介最新動態]穩盛投資總經理吳濤對記者說,「有人去借錢,有人想往外借,高利貸有生存空間。金地[簡介最新動態]原來只做股權投資,後來發現,投資者有這種需求,被投資方也有,他們不需要分股份,所以也做了一部分債權投資。這種債類的業務只要有10%的收益率,很多人都願意做。」

據本報記者調查,2010-2011年間興起的所謂房地產私募,是由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和理財部門的客戶作為LP(有限合伙人)進行債權投資,大多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進行回購。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今年年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多數私募對房企或項目進行股權形式的投資,獲取股權收益,但實際上僅承擔了債權的風險。「整體上看,多數基金認為目前的貨幣環境和政策環境適合做債權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報酬率較高。」

前述私募人士透露,這些房地產私募中,大部分實際是以「過橋貸款」為主營業務。

所謂過橋貸款,是指一般情況下,私募以股權形式介入項目的部分環節,如拿地、開發或是銷售。當項目獲得銀行貸款,或是進入前期銷售後,開發商即以約定價格回購股份。「在這類案例中,所謂的股權投資實際上扮演了高利貸的角色。」前述地產私募人士解釋說。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搜房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421/24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