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吳佩孚為何一定要殺施洋

            施洋                                 吳佩孚

施洋與吳佩孚:兩個國家典範的對決

我們讀小學時,喜歡看英雄故事,施洋是其中之一。當時只知道他是共產黨員,介紹人是項英;現在才知道他還是國民黨員,介紹人是孫中山。因為參與工人運動,被吳佩孚殺害。法律人崇尚改革而不是革命,施洋為何走上革命的道路?或者更深入地問一句:以今天的觀點看,施洋當年的行動,究竟屬於革命還是改革?

 

施洋生於1889年。祖父和父親是清朝的廩生,耕讀傳家。四歲時家境中落,飽受欺凌,心地善良但性格倔強。十八歲赴縣城高等小學應試,因族中劣紳嫉妒排擠,被校方以「五官不端」為由拒絕。我看過他的照片,面部稜角分明,眼睛銳氣外射,頗有煞氣。民國三年26歲時,考入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科,三年後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這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青年。第二年春,在湖北高等審判廳登錄律師名簿,在武夏地方審判廳管轄區域內執業,被選為武昌律師公會副會長。

 

施洋熱心公益,有「演說癖」。一有機會,就在街頭巷口對窮苦人演說一番。1922年,漢冶萍總工會成立,他演說:

 

一日千里的輪船、火車,是不是工人做的?天空海底的飛機、潛艇,哪樣不是工人的創作?人類的衣食住及一切維持生活的物品,哪樣不是我們工人血汗所造成?我們明明是創造世界的維持人類生存的元勛,應該是站在世界最高尚的地位。可恨那不良的社會制度壓迫我們,以致一般人都把我們看得極其卑賤,甚至隨意踐踏侮辱,說我們是依靠有財產的人生活。不勞而獲的地主富翁,他們反還要說他們是我們勞苦兄弟的衣食父母……[1]

 

1923年,吳佩孚派幾十人,如臨大敵般抓捕他。他乘船渡江時還不忘記向警察演說:今天的中國,窮人悲慘,工人可憐……。說得警察羞愧地低下頭,流下眼淚。

 

他的演說,淺顯易懂,直白有力。他掌握了演說的真諦。

 

他還有「組織癖」。曾在家鄉組建國民學校和縣農務會,會員有千人。到武漢當律師後如虎添翼,組織工會、社會各界聯合會等。他的湖北老鄉,共黨早期領袖惲代英譏笑他「愛出風頭,是專門開會家」,象一個政客。不相信他能為社會做出切實的事情。[2]施洋被害後,惲代英反躬自問:「世界上只有象我這樣的人,真做得成什麼事麼?」

 

施洋是個法律行動家。1919年春領到律師證,夏天就在武昌組織學生罷課,聲援北京「五四」運動。六月組織商民罷市,七月在漢口組織學生大會。他的夫人和弟弟也走上街頭,散發傳單。那時上街遊行好象是一種時髦,工人、學生稍不如意就上街。八月「湖北各界聯合會」成立,被推為副會長和赴京請願團團長。十月與各地代表三十人,齊集北京向北洋政府請願,被捕後在獄中絕食。十一月一日被釋後到上海,組建「全國各界聯合會」,任評議部長。19204月,組建「湖北平民教育社」,任總務主任。而1924年,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才成立,1926年毛澤東方任所長。施洋的社會影響力,當時不在毛澤東之下。

 

19226月,許白昊、項英介紹施洋加入中共時,陳潭秋反對。說他初當律師時,布衣布履,生活儉樸。後來闊起來了:頭戴紅頂瓜皮帽,身著緞子馬褂,腳蹬黑色皮鞋,鼻架金絲鏡,嘴留八字鬍,手拿文明杖……,到處演說,政客氣很濃,愛出風頭。第一次支部會沒通過他的入黨申請。第二次支部會上,施洋的武漢律師同行,黨員劉伯垂說:只要他革命,政客氣與風頭主義何害?我們既不是清教徒,又不是學究,怕那些幹什麼?

 

表面家境殷實的施洋,其實家徒四壁。死前在給妻子的家書中寫道:「床頭金盡,櫃無半鬥存糧」。他的錢大多施捨給了勞工。而殺害他的軍閥吳佩孚,其實也是書生,愛讀《春秋》,不愛積財。董必武評價他:為官數十年,統兵幾十萬,沒有私蓄,沒置田產,有清廉名,難能可貴。國民黨報紙譽其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兩位民族精英曾經聲息相通,相互仰慕。[3]「五四」爆發,施洋在武漢組織學生遊行聲援。59日,區區北洋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在衡陽越級通電大總統徐世昌: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後繼,民草擊鐘,經卵投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五四」功成,書生罷課、工人罷工只是一面,最終是因為手握重兵的吳佩孚們,站在了歷史的潮頭!大總統徐世昌就曾叮囑手下人:吳佩孚的態度不可不考慮。[4]

 

1920年,吳佩孚更慕名約見施洋,並親手送他一部美國《華盛頓法典》,發誓和他共同推進中國民主政治

  

歷史的轉折點發生在1923年。

 

律師施洋認為,成立工會、組織罷工,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允許之合法行為,吳將軍此前曾公開表示支持。即使被捕,施洋對自己也信心滿滿。他在獄中寫的自辯詞,不僅敘及與吳佩孚的私誼,而且還援引法條和事件,證明自己的行為皆在法律秩序之內。他大約將自己歸屬於體制內的改革派,而非體制外的革命黨。他自以為在與吳將軍「共同推進中國民主政治」。 

                 

新近揭密的文件顯示,蘇聯當時想扶植吳佩孚上台,成立一個完全受他們控制的中國政府。吳佩孚看見了工潮背後蘇聯這隻「看不見的手」。作為以岳飛和文天祥為楷模的民族主義者,豈能容忍國外勢力向國內滲透?如何處置「二七工潮」,對曾經支持工人運動的吳佩孚來說,真是前所未有的考驗。如果工運領袖林祥堅當時妥協,作出復工的決定,事件肯定和平解決。奈何工會決不讓步,軍閥難以低頭,最終只能用槍桿子解決問題。《華盛頓法典》被「穩定壓倒一切」思維替代,國家 「軍人典範」槍口,終於對準了國家「律師典範」。

 

施洋曾經談論過死亡,他說:「鬥爭總是要流血的,這沒有什麼可怕,不過這些人為什麼要流血?要一代一代地講下去,讓下一代都能繼承烈士遺志,爭取革命的最後勝利。」[5]

 

施洋的故事,還有多少人在言說?據他的後人說,武漢施洋烈士陵園中的雕像,不像施洋,更像電影演員金山,讓他們失去了祭拜心境。

 

                   OO年七月二十一日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 林育南:「施伯高傳」。載《施洋紀念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頁133

[2] 惲代英:「紀念施伯高兄」。 載《施洋紀念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頁6

[3]「施洋墓前的深思」, 《工人日報》,2005425

[4] 李潔:「吳佩孚的複雜人生」。載《南方周末》,2004415日。

[5] 馮祖椿:「施洋紀念文集序」。 載《施洋紀念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頁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何兵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823/25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