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中共的義務宣傳員 蠱惑人心的作家韓素音去世

—盲目歌頌中共惹非議

中共的義務宣傳員,還始終站在中央的「正確路線」一邊。打倒四人幫時,她擁護英明領袖華國鋒,揭批江青對她說過的「反動言論」;鄧小平上台時,她堅定地反對兩個凡是。對內,她通過採訪她的國內記者,批判她生活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什麼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什麼西方家庭沒有親情,全靠赤裸裸的金錢維繫。由於她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育大陸民眾珍惜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因此比中共的僵化宣傳更蠱惑人心。

郁申樹:可憐可悲的「韓素音現象」

*想起了韓素音

發生薩斯疫情期間,不知怎麼,總是想到韓素音女士,「莫名」地對她充滿了期待,這次她總該說些什麼吧,早在愛滋病蔓延中國時,就起過這個念頭。

經歷過文革的人,很少有不知韓素音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韓素音一直是中共的貴賓,她每次回國少不了受要人接見,周恩來自不必​​說,與她親切晤談過十幾次,她始終如一地傾心「新中國」,一半原因就是因為周恩來的魅力。當然,其他大人物她也沒拉下,作過江青,華國鋒,鄧小平的座上客。

當時輿論鐵桶般一律,媒體由兩報一刊統領,唯一例外的是《參考消息》,它專載外國通訊報導,算是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貌似客觀公正。不用說,《參考消息》刊登的內容都經過精心挑選,有時為了混淆視聽愚弄民眾,中共領導人還根據需要,故意向來訪的外賓透露一些政策方針,由他們回國後發表,再通過《參考消息》(出口)轉內銷,和兩報一刊裡應外合,強化宣傳效果。

其中韓素音的作用被發揮到極致。比如國家領導人接見她的新聞,雖然放在《人民日報》頭版,卻只有幾行字,但不久《參考消息》就轉載她發在國外報刊上的大文章,當然是對中國歌功頌德的「美言美文」。由於中共要借韓素音的嘴對外宣傳,外國人也要通過她了解神秘莫測的「紅色中國」,她就從「著名作家」搖身變成「中國問題專家」。

*中共的義務宣傳員

這個對「中國通」的外國人的稱呼,用於韓素音實在不倫不類。她在北京出生長大,而且除了幾年留學,三十歲前是住在本土的道地中國人,只是後來隨洋丈夫出走改了國籍而已。那時又正值文革白熱化,四九年回國的老舍等許多作家已被迫自盡;冰心那樣年近七十的老作家也在幹校勞動改造。如果有正常的良知,同為作家的韓素音,即使不敢對殘無人道的迫害提出異議,也應感到兔死狐悲,與這個野蠻的政權保持距離。

*比中共宣傳更蠱惑人心

但韓素音樂此不疲地擔當這個「專家」角色,頻繁地在中外穿梭往來。對外,她不僅是中共的義務宣傳員,還始終站在中央的「正確路線」一邊。打倒四人幫時,她擁護英明領袖華國鋒,揭批江青對她說過的「反動言論」;鄧小平上台時,她堅定地反對兩個凡是。對內,她通過採訪她的國內記者,批判她生活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什麼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什麼西方家庭沒有親情,全靠赤裸裸的金錢維繫。由於她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育大陸民眾珍惜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因此比中共的僵化宣傳更蠱惑人心。

八十年代初,大陸年輕人嚮往西方的熱情勢不可擋,中共也被迫開始搞經濟改革,要向韓素音「厭惡」的那個資本主義學習,她為之憂心忡忡,無奈衛道的餘地愈來愈窄,只得掙扎著「諄諄」告誡中國人:不要只看西方好的一面,你們知道嗎,西方,尤其是美國,因為性自由,出現了可怕的愛滋病喲。

到此,不但沒有人再聽韓素音的說教,反而質疑,她為什麼不回到她熱愛的社會主義中國,卻一直住在她痛恨的那個資本主義英國和瑞士。顯然她明白自己對中共的價值,就因她是生活在外國的「外國人」。

*不可救藥的​​異化

如果韓素音真的是愛屋及烏,因愛自己的祖國而錯愛中共,那麼在「六四屠殺」以後;在中國的愛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已經超過美國,而且許多人是為了生存賣血而染病;中國的貧富差距讓她所生活的歐洲人無法想像時​​,她理應徹底反省自己以往的論斷,對長期誤導同胞表示懺悔,那樣才顯出她愛國的真摯和赤誠。

可惜,與人們的願望相反,在「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時,已八十三歲高齡的韓素音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一如既往地讚美「新中國」,激動地誇獎「新中國」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國人民的衛生和健康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難得的是,中國與外國不一樣,它注重人人平等,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

對比從共產黨營壘里反叛出來的李慎之寫的《風雨蒼黃五十年》,生活在民主社會五十年多的韓素音的這番感慨,如果不從壞處去說,也讓人感到人性一旦異化,常常是不可救藥的​​。

因此,期望通過薩斯讓韓素音重新審視中共只能是緣木求魚。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不可思議的是,不少在韓素音誤導下長大的中國人,一旦出國,不僅沒有接受被韓素音愚弄的教訓,還步她的後塵,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舉凡在學業上取得一點成績;在科研上獲得一些成果;很少感激在住國的資助和培養,卻首先誇耀中國人的聰明,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進而把中共等同於祖國,處處表白自己的「愛國」心跡。反過來,如果在升學,求職、入籍上受挫折,也會激發他們愛國熱情,竭力站在中共的立場,批判資本主義的種種罪惡。

更有不少在資本主義社會發了洋財的華人,為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都去尋求中共的認同,在海外主動接受大使館的領導,成立親共的這個會那個會。他們只顧自己的名利和所謂中國的聲譽,而罔顧國內百姓毫無自由和人權的狀況,在海外做中共的幫閒和幫凶,在各種場合替中共辯解,甚至組織人打擊爭取自由和人權的法輪功和民運人士。

這次由於中共的惡意隱瞞,使薩斯從中國擴散到世界三十幾個國家,薩斯所到之處,許多華人也隨之受到牽連,尤其是中餐館和各種中國人經營的商店,顧客大為減少,個別地區損失嚴重。

原以為這次可能壞事變好事,那些只重生意不知道義的親共「僑領」,即使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也該認清:大陸沒有新聞自由,不實行民主政治,不光國內老百姓受苦受難,海外的華人也會遭無妄之災。他們應該向中共表達海外華人的心願,敦促中共以這次薩斯為戒,順應世界潮流,逐漸走向民主政治之路,使海內外所有華人都得到做人的應有尊嚴。

*落空的期待

然而沒有。和做小本買賣的華人不同,財大氣粗的「僑領」們也許是另一番盤算:薩斯畢竟是短暫的,「風物長宜放眼量」,在中共危機時和他們保持一致,事後可能更加「錢」途無量。所以非典期間,沒聽到他們發出批評中共的聲音,相反,許多商會僑團僑領向 中共政府奉上「同心協力、和衷共濟」等贈言,以示嘉勉。WHO將北京從疫區中排除後,作為祝賀,《人民日報》整版刊登此類條幅。

如今,慣於在自釀的人禍平息後再撈取政治資本的中共,又把死亡幾百人的薩斯悲劇變成表現偉大、光榮、正確的喜劇。患難見「真情」,通過薩斯,中共將和海外親共商賈僑領團結的更加牢不可破。

原載2003年動向8月號


 

韓素音曾多次獲周恩來接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鐵幕時期,韓素音曾為中共說過不少好話,包括1974年她應邀在香港學聯演講,公然為中共的文革和獨裁統治辯護等;以至毛澤東時代結束後,她被轟「盲目歌功頌德」,中共內部也對她一味「只會吹捧」多有微言。

捐家產引發家庭矛盾

1984年,時任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給韓素音回信,對韓寫作只會美言提出不同看法:「新中國畢竟從舊社會脫胎出來不久,又是在前人沒有走過的荒原上行進。不可能沒有該詛咒的東西。」當然胡也安慰她說:「有人抓住你在文革期間說過某些過頭話,使你難堪,我們對你不起。」

但這些並不妨礙她對中國的感情。過去30年,她一如既往資助中國,幫培養翻譯人才,資助中國作家、科學家到歐洲訪學、進修、創作。晚年的韓素音還立過遺囑,聲稱要將相當部份家產捐給中國兒童救助及教育等,令其印度夫婿及子女不滿,引發家庭矛盾。

六、七十年代韓素音每往中國都獲中共高層禮待,她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前後見面八次。文革後雖與中共關係短暫冷卻,但江澤民主政後,她又應邀訪京,並獲江親自接見,可見中共對她始終感恩不忘。

《蘋果》記者

名人評價

「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也是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青年,我看到英文版的韓素音自傳感到很震撼。我特別想再重拍一遍她的自傳體小說,書中人物那麼有意思,我想我這樣的80後對這段歷史都很感興趣。」

——大牛(中央電視台英籍主持人)

「一頭浪漫灰發的韓素音很迷人。她是個著名的中國通,執著的中國迷,忠誠的愛國者。」

——馬瑞芳( 大陸著名學者、山東大學教授)

「韓素音熱愛父親的祖國,也熱愛母親的故鄉。西方知識階層的讀者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她寫的關於中國的回憶錄,已成為研究中國的必讀書之一,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她心中的那份中國情結。」

——喬松都( 大陸作家,中共前外長喬冠華與龔澎的女兒)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著名華裔作家韓素音本月2日在瑞士洛桑去世,終年95歲。

韓素音是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12:30分(香港時間19:30分)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的,終年95歲。韓素音在世界各地的親屬友人,正紛紛趕往洛桑為她送別。韓的女兒唐蓉梅、周惠音透露,母親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本月8日在洛桑舉行。韓素音生前與中共關係良好,暫未知中方有何表示。官方新華社昨晚發出她去世的消息,但未對她作任何評價。

1958年韓素音在新加坡理工大學為中國學生作演講。網際網路 1985年韓素音(右) 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國作家巴金會面。網際網路

《生死戀》自傳小說改編電影

韓素音去世,在 大陸文化界引起震動。北京官方《環球時報》、《瞭望》周刊、新華社屬下《環球》雜誌、上海文藝出版社等官方機構的微博,以及眾多名人學者,昨紛在新浪等微博發聲悼念,他們尤其對韓素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穿行於中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貢獻感懷備至。

父親是中國籍、母為比利時的韓素音是中西方混血兒。

後來她棄醫從文,以筆向世界推介中國。1952年她根據自己行醫經歷出版的自傳式小說《A Many-Splendored Thing》(中文譯名《瑰寶》或《生死戀》),敲響了世界文壇,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更轟動荷李活。影片描寫1949至1950年的香港,美國記者馬克與中歐混血醫生韓素音的戀情,因家庭背景和社會壓力令這段感情無法開花結果,男主人更在採訪韓戰戰場身亡。

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在香港取景,如淺水灣等著名景點。 2010年9月12日,中國駐瑞士大使(右)探訪韓素音(中)為她祝壽。

瑞士瓦萊州圖書村為韓素音豎雕像。

多次 訪問中國大陸深得中共領導喜愛

影片大量在香港取景,景點包括香港仔漁港、淺水灣及維多利亞港等;影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奠定了韓素音在國際文壇的地位。半個多世紀來,她以英文和法文創作大量作品,包括介紹中國歷史、政治、社會的文章著作,特別是毛澤東統治的鐵幕時代,她多次 訪問中國大陸,深得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喜愛,成為當時罕有能穿梭中西方的作家。

韓素音的作品,富於激情的直白和坦誠的自我反省,以豐富生動的筆觸,通過個人或許多個人反映歷史,傳達人物的感受與激情,使作品兼具歷史感與文學性。 大陸作家喬松都說:「韓素音熱愛父親的祖國,也熱愛母親的故鄉;西方知識界讀者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她寫關於中國的回憶錄,已成為研究中國的必讀書之一,這一切,都源自於她心中的那份中國情結。」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新浪網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原名:周光瑚,英文名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祖籍:四川(出生於河南信陽)

父母:父親周煒,曾留學比利時;母親是比利時人

家庭:首任丈夫唐寶璜,國民黨軍官,1947年陣亡;次任丈夫英國出版商康柏(LFComber),離婚後再嫁印度軍官陸文星(Vincent RUTHNASWAMY),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另收養有一女取名蓉梅

學歷:

•燕京大學醫學預科

•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醫

•英國倫敦大學學醫,獲醫學博士學位

經歷:

•北京醫院做打字員

成都美 國民教育會醫院工作

•香港瑪麗醫院婦產科、急症室工作

•移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繼續行醫

•為新加坡南洋大學創立奔走

•居住印度班加羅爾,從事專業寫作

•定居瑞士洛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韓素音的成名作《A Many-Splendoured Thing》(左圖)改編成電影(右圖)。

韓素音部份代表作

‧《Destination Chungking》(1942,中文名《目的地:重慶》

‧《A Many-Splendoured Thing》(1952,中譯名《生死戀》、《愛情至上》、《瑰寶》,後被荷李活拍成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Lábbé Prévost》(1975,中文名《普雷沃神父》)

‧《And The Rain My Drink》(1956,中文名《餐風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 (1958,中文名《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1969,中文名《今日的亞洲:兩種觀點》)

‧《China In The Year2001》(1967,中文名《2001年的中國》)

‧《Lhasa, the Open City》(1976,中文名《拉薩,開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893-1954》(1972,中文名《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1949-1965》(1976,中文名《風之塔: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Till Morning Comes》(1982,中文名《盼到黎明》)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1994,中文名《周恩來傳》)

五卷英文自傳:

‧《The Crippled Tree》(1965,中文名《傷殘的樹》)

‧《A Mortal Flower》(1966,中文名《凋謝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1968,中文名《無鳥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1980,中文名《吾宅雙門》)

‧《 Phoenix Harvest》(1982,中文名《鳳凰的收穫》)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104/26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