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世界工廠」開始搬離中國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2012年下降了3.7%,是自全球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降。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載文稱,中國開始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其實兩三年前就開始受到被經濟學家稱作東協七國的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以及以墨西哥為首的南美等國的挑戰。在美國市場買到的生活日用品和必需品,「中國製造」已不再像以往那樣一統天下就是很好的例證。雖然如此,在廣東某地經商的帥先生表示,中國逐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個好現象,因為失去的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產業,高端產業還是會看好中國;留在中國:

「因為除了美國以外基本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製造業和基礎建設方面可以與中國匹敵。中國對企業的法制制度還是算比較完整,中國的內政除了幾個國家相比也是比較穩定,十到二十年不會有什麼改變。也有很多企業不願意撤離中國因為中國大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在勞動力、資本和匯率三大紅利上逐漸喪失優勢是不爭的事實。不過,《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201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受中國自身經濟增長緩慢和歐洲債務危機的拖累所致,是暫時的。

剛剛在中國不少地方完成調研工作的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國際商務教授蘇展博士從以下兩方面認為,中國現在開始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較自然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30年已不能在無條件地當世界的藍領,已不能只是看生產、看數量和就業,因為這種發展造成的污染和能耗特別嚴重,不可持續。此外,老百姓也開始講創造價值的分配,而非一味地遵循價值創造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蘇展博士同時強調,中國一些地方的「世界工廠」搬離不是壞事,但是中國藉此要有戰略地設法吸引一些國外勞力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到中國大陸,到中國西部地區,因為那些地區的經濟與經濟發達地區和沿海省份還相差很大,中國的內需還不足以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還需國際市場:

「在新的國際分工的世界工廠中,中國應該刻意去從事少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中國現在雖然有些地、有些企業和有些行業有能力這樣做,但中國中部和大陸的行動地方還是需要勞力密集型的產業,中國應當設法吸引這些產業轉移到那裡。所以沒『世界工廠』的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中國應該強調和支持創新和產業的升級換代,但在一些地方還是要發展原來沿海和發達地區從事的低附加值產業。」

有學者認為低端製造業不斷從較發達的國家轉向欠發達的國家是國際經濟發展的規律。在上個世紀,世界工業中心的發展軌跡從發達的西方國家逐漸轉移到東亞;先是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製造業中心從日本逐漸轉移到亞洲四小龍香港、台灣、韓國和新加坡,然後製造業中心再從亞洲四小龍轉移到中國。日本大和資本的研究指出,中國則將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聞劍的採訪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120/27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