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BBC記者目擊:四川地震災民等待救助

四川雅安蘆山縣龍門鄉一名倖存婦女抱著孩子站在已經倒塌的房子旁(21/4/2013)

在龍門鄉的中心區域,一列又一列計程車兵們身穿迷彩服,肩上背著鏟子行軍,一路上與軍方的卡車和救護車摩肩接踵。

星期六(4月20日)的地震發生後,中共當局調派了1.8萬名士兵到災區增援。救援人員現在終於進入了龍門鄉等圍繞震央的村莊。

龍門鄉位處四川深山,靠近河流,土地郁蔥而肥沃,四面環山。山坡上儘是竹子,地裡面栽滿了芝麻菠菜和稻米。

不過在這山谷中,各村各寨,現在無不一片零落。街道上儘是瓦礫,房子的樓頂塌下——都是拜地震所賜。

"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就覺得我隨時會被活埋死在這裡。"

陳悅賢(音譯)
龍門鄉災民

同樣地,這裡現在充滿了恐懼,人們都活在地震可能再次來襲的陰霾中。地震發生後36小時內,餘震次數就數以百計。

地殼的晃動每小時都出現,有些是僅僅能察覺得到,也有些讓你腳踏著的土地抖動。最初你會先聽見一把很遙遠的聲音,轟轟作響,就像有人在敲鑼打鼓一樣。

然後,搖晃就開始了。

「我跑不動」

我們在龍門鄉期間就發生了好幾次餘震。本來就受盡驚慌的人們尖叫起來,抱起孩子就跑,遠離任何仍沒有倒塌的樓房。

四川雅安蘆山縣解放軍士兵到達現場救災(21/4/2013)

當局在地震後數小時就向災區調集數以千計軍人。

陳悅賢(音譯)說:「地震來的時候很恐怖。」

「我們無處可逃。現在我覺得沒有一處地方是安全的。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就覺得我隨時會被活埋死在這裡。」

站在她旁邊的是52歲的張美貞(音譯)。她說:「我聽見兒子說:『媽,快跑!』我害怕得都跑不動了。到我跑出來的時候,那些磚頭從我頭頂上掉下來。我們真的很害怕。」

各村各戶,人們都不敢回到沒倒下的屋子裡,都聚集在室外。有些人坐在遮陽篷下,一些露天而坐,身旁就是一堆的隨身物品。

"因為供應太慢,他們唯有自己想辦法。"

龍門鄉村幹部

救援人員架起了一排又一排的藍色救災帳篷,但是許多人頭上還是沒有一片瓦。

就這樣,人們唯有把家具挖出來,把沙發擱到馬路旁邊就坐。一些人挖出來了床墊和棉被,一些人只能席地而坐。

戶外廚房也是隨處可見,但是許多人在抱怨沒收到任何政府提供的援助——除了每人拿到了一點飲用水。

楊華芬想要給我們展示她現在都怎麼樣生活。她把我們帶到一座毀壞不堪的小平房,讓我們看看她的兩層高房子上那道巨大的裂縫。

她就只有一張草蓆、親戚給的一包大米和幾隻雞蛋。這些東西上全都爬滿了蒼蠅。

她抱怨說:「我們得吃這些。不吃的話也就只有餓死。」

然後她越說越激動:「我們要糧食,要地方住,要水。我們都在喝河水,喝完都頭疼了。孩子都沒得吃。你能幫忙給那些高級領導說說嗎?」

然後她把手機拿出來晃動著。

她說:「他們都在電視上說一切都很好,根本就不是這樣。我們都收到了簡訊,裡面說政府都關心我們,都會給咱們發多少錢、多少口糧,可是我們什麼都沒看見。」

援助排山倒海

看來人們越來越氣餒,也越來越不耐煩。58歲的高世群(音譯)走上前來,很焦急的要跟我們說話。

「我們啥都沒得吃。我們看見國家經濟一年比一年強大,但是我們什麼幫助都沒有,也拿不到什麼錢。我們就是沒機會分享點什麼。」

救災志願者在重慶集合等待出發往四川雅安災區(中新社圖片20/4/2013)

官員們抱怨沒有經過組織的志願者涌往災區拖慢了救援進度。

她的鄰居——77歲的王政和(音譯)——跟他一家上下十幾人住的房子也塌了,現在就只剩下一座小木屋。王先生說政府的反應還不夠好。

「我們什麼都沒接到,地震到現在就只每人發三瓶礦泉水。孩子都在挨餓呢。」

他說話的時候,親戚們看見一名村幹部走過,一擁而上把幹部包圍著,質問他「為什麼我們什麼都沒收到?我們還要等多久?」

這名村幹部無助地微笑著。「我們只是基層幹部,什麼都不知道。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物資供應不夠快。首先就是帳篷,糧食也是很大的問題。」

那我問他:「大家都在挨餓,他們的孩子都沒東西吃。你能做些什麼嗎?」

而他回答我說:「因為供應太慢,他們唯有自己想辦法。」

村民馬上群情洶湧:「我們怎麼自己想辦法呀?」

我們離開龍門鄉下山的時候,發現路上堵滿了運送救援人員的軍用卡車和四驅車,再往山下走,載滿物資的卡車也是滿滿的一列排著。

同時往災區跑的還有許多志願者,他們帶著食品和水來增援,但是政府說志願者只會給公路添堵,拖慢所有事情。

在龍門鄉,一位軍官抱怨說,這次地震最麻煩的是這裡的道路。「這些每人就帶著兩箱方便麵的志願者把路都堵死了。」

導致物資短缺的無論是什麼原因,現在確實有許多人露天而坐,氣餒而且憤憤不平。他們不是無家可歸就是不敢歸家,除了等待救助,也沒多少可做。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422/30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