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精品推薦 > 正文

揭秘《最強大腦》:選手必須做17頁獨創智力題

    

《最強大腦》專家團首席顧問劉嘉  

伴隨著《最強大腦》的火爆熱播,越來越多的觀眾知道了Dr。魏「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身後那個神秘的隱形科學家團隊,更讓無數人產生有想要撩開面紗一窺究竟的迫切欲望。劉嘉正是這檔節目的專家團首席顧問。近日,《最強大腦》科學顧問團首席顧問、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教授接受深度採訪,解密《最強大腦》的幕後故事。    

17頁獨創題目測試「智力指紋」  

「我的角色是保證節目是科學性,這對我來說很簡單,屬於科普的範疇。」劉嘉說,在節目錄製之前,科學顧問團隊充分考慮了如何將心理學的智力模型用於《最強大腦》節目,整個評估體系的根基來自於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選手確定項目前,需要回答一份長達17頁的智力測試。記者看到,這份測試題的題目共有58道,內容可謂千奇百怪,包括:是否能記住中國的火車線路圖,並且回憶出北京到成都的所有線路;是否可以在1分鐘之內說出30個能夠描述「山」的形容詞;是否可以只通過說話人的聲音來測算出他(她)與你的距離和方位;是否能立刻反向背誦「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句詩等等,知識面涉及很廣,包括對通用智力、習得性知識、加工速度、感知運動等多個方面能力的測評。  

「根據每個選手的能力測出的結果——「智力指紋」。顧問組推薦他從事相應的挑戰項目。比如,鄭千才在通用能力、加工速度兩個方面表現卓越,而填字格的女孩有很強的推理能力、短時記憶能力。此外,盲擰魔方的選手,有很強的推理能力、記憶能力、感知運動能力等。在節目中,任何一個項目都涉及多重能力的組合。    

科學團隊聯手電視台進行極致呈現  

遴選出合適的選手後,科學顧問團還要就每個選手挑戰的項目進行難度評分。劉嘉介紹,難度分「0分」意味著普通人短時訓練可以達到;「1至5分」意味著普通人通過長期訓練可以達到;「6至10分」意味著有天分並通過長期訓練可以達到的水準。這個分數是專家團給整個節目提供的科學依據。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個真人秀節目,並不是嚴謹的科學研究。因此,Dr。魏作為嘉賓,在打分的時候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他可以根據選手的表現、他的觀察上下浮動。對此,劉嘉表示認可。「《最強大腦》的選手們,經常在舞台上有讓人意外的表現。比如,在第一期的魔方牆項目中,現場光線折射太強了,以至於很難看清楚色塊,而且挑戰本身要求舞台必須是平整的,但當天的舞台不平整,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難度;在第四期的水下盲擰魔方項目里,除了要應付水的壓力,還要面對缺氧和心理壓力,選手必須要有超強的競技型心理素質,這些都是可以加分的環節。」  

《最強大腦》在每個挑戰項目的道具上也頗為用心。比如101條斑點狗的項目,節目組提前做過統計,全國才400條斑點狗,把101個弄到一個現場,有的坐飛機,有的坐高鐵,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一切都為了極致呈現選手的能力。此外,諸如在舞台上模擬製作懸崖峭壁、複製整個超市書店、臨摹巨幅油畫等「大手筆」,在中國的綜藝節目道具史上十分罕見。而這些遊戲環節的設置,其實正是電視台和科學團隊合理打造的結果。Dr。魏透露,「電視台在設置遊戲環節的時候一定會諮詢一下科學團隊。電視台負責判斷節目在舞台上呈現是否好看,而科學團隊負責科學性和把控難度。」    

天才有天才的人格特質  

有網友和觀眾曾經質疑,這些選手在舞台上所挑戰的項目,是不是事先演練過的?對此,劉嘉教授表示,天才研究是他專注的方向之一,他參與節目最大的用意,是希望大家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獨特之處,「我們對待天才的理解是存在一些誤區的,天才並不是全才,而且他的才能是需要後天訓練才能展現出來。比如『超級找茬王』鄭千才的魔方挑戰表演讓大家瞠目結舌,其實在參加節目之前,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完成這個項目。正是專家挖掘出他在視覺上的超常能力並告知他破解魔方牆的方法之後,他通過不斷地練習,在節目上完美地展現了他的最強大腦。」  

劉嘉說,之所以參與這檔節目,是希望能通過研究發現並培養出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我們曾有一個『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不能培養出創造性人才?也許有人認為,考上清華北大,在高考中勝出的人都是創造性的人才。其實,高考等考試僅僅測量了智商,還遠遠不夠。成為天才的必要因素還包括天才人格特質,如抗壓、情緒管理、持久性、創造力等多方面的,並不僅僅是一個IQ就夠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29/38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