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BBC評論:習近平醒獅比喻說服力有多大?

習近平在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說(27/3/2014)

習近平「反駁」拿破崙的言論強調中國並非威脅。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周四(3月27日)結束對法國的訪問行程時,用「睡獅已醒」比喻現在的中國,並形容中國這頭醒來的獅子「和平、可親和文明」。

這篇講話的文稿在中國門戶和社交網站被大量轉發,網民的贊、罵或調侃聲中,也有正色分析和評議,還有考證「睡獅」說究竟是否出自拿破崙之口。

習近平在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致辭時提到「中國夢」將帶給世界機遇、和平和進步,並說,「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在法國的中國事務評論員張倫對BBC中文網表示,習近平用「睡獅已醒」的比喻,希望傳遞的信息很明白,是要告訴世界,中國已經崛起,實力大增,發展進入重要階段;而針對「中國威脅論」,表示希望外界不必畏懼中國的崛起。

可是,中國騰訊微博上,「布同的聲音」說:「習總比較委婉的說中國是只熱愛和平的獅子,就是說雖熱愛和平,但總歸是獅子,惹毛了也咬人的。」

內政方面,網民「小張」的評論頗具代表性:「醒了也得有牙有爪才行啊,又老又病的沒牙沒爪的獅子醒來有用嗎?」

張倫表示,「和平、可親、文明的醒獅」出自中國最高領大人之口,如果代表了中共政府的期許,應該讚許,而聽者如何解讀另當別論。

在他看來,考察中國的內政建設是否體現了制度、文化建設的文明和可親,對外是否擔當起大國的責任和義務,應該是判斷這頭醒獅究竟是否和平、可親和文明的關鍵。

他認為,無論「醒獅」說表達的是否中共當局的期許,要讓外界接受這一比喻,「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猛獅還是刺蝟?

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教授曾銳生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則表示,其實「醒獅」說的含義已經包含在胡錦濤時代的和平崛起論和習近平執政後提出的中國夢說法中,意思是「中國已經高高站起來了,請大家尊重我們。」

他說,尊重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中國在自身崛起令西方生畏時又拋棄了外交上韜光養晦的原則。

按拿破崙所言,中國是東方睡獅的說法,後半句是警告,是說別吵醒這隻獅子。曾銳生說,那說明當時西方不敢對抗中國。

而用「和平、可親、文明」這樣的詞彙來形容本屬猛獸的獅子更說不通;獅子怎麼會「可親」?

馬航客機事件中,不少中國民眾在網上批評政府對外太軟弱,呼籲政府給國民撐腰,討回公道。

有微博用戶就習近平「醒獅」說發表評論說:既然醒了,那就把馬航的事辦了吧。

曾銳生認為,馬航事件上中國網民關於「政府軟弱」的言論和氣勢正可展示「這只可愛的睡獅醒來後的樣子」。

他說,面對這樣的氣勢,國際間難免會有人問,那你要怎麼樣?

告別韜光養晦

中國《新京報》一篇考證「醒獅」來源的文章寫道:「喚醒睡獅,以醒獅作為未來的國旗、國歌的形象,逐漸成為清末民族主義者的共同理念。正是由於醒獅符號與同盟會革命宣傳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醒獅符號得到了清末革命家們的頻繁使用。

「經過了清末革命宣傳家不遺餘力的宣傳推廣,睡獅很快就成了一個通用的政治符號,只要說到疲弱的中國、蒙昧的中國、潛力的中國、甦生的中國、崛起的中國,幾乎都可以使用睡獅來指代。」

曾銳生認為,既然「醒獅」說是在中國夢和和平崛起說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那麼,合乎邏輯的解釋是中國拋棄韜光養晦外交路線後,獅子醒了。

張倫認為,重提「醒獅」之喻和不提韜光養晦,兩者確有內在聯繫;也許習近平也有用這個比喻向中國國內部分極端民族主義的情緒點頭。

他說,站在旁觀者立場看,中國告別韜光養晦路線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自身經得起挑剔、考量,需要懷著平常心與世界互動,謙虛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畢竟,在制度和文明發展方面中國基礎薄弱;經濟迅速崛起時,無論政治精英還是民間意見領袖,更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說。

署名WanGqI-LALA騰訊用戶的帖子似代表了中國網民中較平和、中立的看法:「獨立和平發展是必然,大勢所趨。仁慈的背後也應有力度,但不是當一個刺蝟。」

張倫指出,外界對中國的崛起心存警覺,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官方和民間的某些表現有關。

這些被他稱為「驕狂」、「自我膨脹」的表現折射出一種「受壓迫太久後終於翻身揚眉吐氣」的民族集體心理。

而這種心理轉變成行動,可能會導致害人害己的災難,他說。

(撰稿:郱書責編:顧垠)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29/38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