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都江堰出土漢代無頭石像 疑為"三神石人"之一

作者:

1974年發現的李冰石像

1974年發現的李冰石像

1975年發現的持鍤無頭石像

1975年發現的持鍤無頭石像

24日,都江堰河道內發現一尊長2.1米的石像。

24日,都江堰河道內發現一尊長2.1米的石像。

專家表示,石像著漢代服飾,應該是漢代雕刻製成。

都江堰24日發現漢代無頭石像,專家稱已發現5尊石像。

三神石人傳說

1974年3月3日,在都江堰安瀾索橋下,人們從4.5米深的地下發現一尊完整的李冰石像。石像上的銘文記載,當時共雕有3尊這樣的石像;1975年,又發現了一尊無頭的持鍤石人像;2005年3月,都江堰外江工地上發現了兩尊神秘的無頭石像。

李冰與「三神石人」的傳說重新浮出水面,一時間,懸念迭起……據了解,戰國秦時成都平原水患成災,蜀郡守李冰動員百姓修建了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患終被平息。後來,李冰派人在岷江岩壁雕刻了三個巨大石人。

《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歲月如流,「三神石人」卻不知所終,但李冰與「三神石人」的傳說卻流傳下來。

24日上午10時許,90後小伙黃勇在都江堰外江閘百米開外挖土回填時,碰到一個「硬傢伙」。鏟了4次後,才將它鏟入裝載機挖鬥中。

這個著官袍、服飾紋路清晰的「硬傢伙」,被確定為一尊無頭石像。專家們初步認定它來自東漢,歷經1800多年終於重見天日。

它是否就是「三神石人」之一?它的現身,是否意味著「三神石人」現在又能再聚首?這讓眾人感到興奮而焦慮。

記者從文物專家處獲知,目前已出土了5尊石像。哪尊是「三神石人」?至今仍無定論。

發現

漢代無頭石像見天

兩周前,剛過生日不久的90後小伙黃勇來到都江堰外江開裝載機。最近,外江閘下游的河道里,一片繁忙景象。

去年的那場洪災,讓堤埂受了傷。趁著枯水期,都江堰管理局(下簡稱都管局)正抓緊時間加固、修復堤埂。都管局渠首處負責人說,黃勇工作的那段河道,需要進行疏浚和整理。

昨日上午10時許,黃勇開著裝載機將4月初從外江閘6孔處挖出來的石料進行回填。突然,他遇到了一塊「硬傢伙」。「很硬,非常不好鏟。」黃勇將頭探出車窗,看見前方有一塊大石,「一次搞不定,就來兩次,兩次搞不定,就多來幾次。」在四次努力後,他總算把大石頭鏟進了挖鬥,然後朝右側開了幾米遠,將其堆放在一邊。

黃勇駕駛的裝載機挖鬥,能裝四五噸的石料。當他鏟了那個「硬傢伙」後,就很難裝下其他東西了。據他估計,「硬傢伙」至少有兩三噸重。半小時後,工友彭忠翔發現,那個「硬傢伙」有點熟悉,那線條、衣襟和紋飾,都讓他心裡微微一震,「這傢伙跟伏龍觀里那個無頭石像很像啊?」彭忠翔大喊起來,「那不是石頭,是古代石像!」

藏身

埋於外江閘第六孔

去年年底大修都江堰時,出土了一些石井圈和石料。而每年歲修都江堰,大多會有意外發現,這次也同樣讓人們充滿了期待。昨天,人們有了驚喜。「說實話,我們真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發現。」都管局渠首處相關負責人認為,無頭石像是此次水利修復工程最大的驚喜。

在河道里,記者找到了發現石像的第一現場—外江閘百米開外的第7孔。據彭忠翔介紹,這裡並非是發現石像的真正第一現場。4月6日,工人挖開了外江分水堤尾部,工程要求開挖深度約5米,把石料運到一邊後重新澆築混凝土。21日,該項工程結束後,開始準備將當時挖出來的石料進行回填。「那個石像就是在被回填的石料中挖出來的。」因此,彭忠翔認為,石像真正出土位置應該在外江閘百米開外第6孔處,而且至少埋藏深度有5米。

勘測

身高2.1米肩寬66厘米

經都江堰市文物局工作人員龍剛測量,這尊石像2.1米高,肩寬66厘米,袖口和底座均有80厘米寬。

石像沒有頭,著官服,左開襟,有腰帶,服飾上紋路清晰。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副局長卞再斌說,這種衣服在古代叫作深衣,是一種官服。因此,這尊石像可能是廟宇里供奉的神像。

他從衣飾特色判斷,這尊石像出自漢代。5尊石像都是東漢時期的石像,但它們是否是同一時期,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和研究,都江堰市文物局常務副局長徐軍分析,從石像保存完好的角度來看,這尊石像可能面朝下深埋於河床上千年。

這尊石像是否就是三神石人之一?徐軍說,由於近年來共出土了5尊石像,到底誰是三神石人?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著名文物專家林向則表示:看來已出的5個石像起碼可分兩組。

去處

5尊石像將放博物館

至此,都江堰已出土了包括李冰石像在內的5尊東漢石像。這些珍貴的寶貝將何去何從?

徐軍介紹,伏龍觀里有李冰石像和堰工石像,其餘兩尊石像現存於文物局倉庫,他們將會把這件「寶貝」請出河床,為它洗澡,供專家進一步研究。

徐軍透露,今年都江堰市博物館將對外開放,屆時5尊石像都將悉數被請入博物館。

說法

民俗學家蔣永志:石像或是李公廟雕像

無論出土的李冰石像,還是堰工石像,還是昨日發現的這個無頭石像,都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古代紀念李冰的李公廟。

昨晚,剛從阿垻州開會回都江堰的民俗研究員、前都江堰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蔣永志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都江堰發現的5尊石像大部分都出自同一區域,出土位置都很接近,蘊含著一個重要信息。」蔣永志從石像出土的位置分析,無論出土的李冰石像,還是堰工石像,還是昨日發現的這個無頭石像,都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古代紀念李冰的李公廟。

蔣永志說,魚嘴在古代並非現在的位置,而是在現在魚嘴的上游,而追念李冰的李公廟位於外江與內江之間的現金剛堤附近。他推測,從1974年以來發掘出來的包括李冰在內的5尊石像,都出自李公廟。「或許遭遇了一場很大的洪災,沖毀了李公廟,廟裡的石像包括李冰石像,都被沖入江中。」

李冰有頭像得益於個頭大

為何李冰石像有頭?而其它石像都斷了頭?

蔣永志進一步解釋,相對於其它石像,李冰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且受大家尊敬與愛戴,因此,它的個頭更大,體積更大,體重也更重。在這些因素疊加下,即使被洪水沖入岷江,也可能因為個子太大等原因,被保留在倒下的附近,不易被洪水沖至更遠處。在相對穩定的環境裡,它得以保全。

而其他石像,因為個頭更小,體重更輕,容易被洪水沖跑。在沖刷的過程中,與其它堅硬之物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更大,而頸部最細,最脆弱,被撞斷頭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絕不可能是祭祀的產物

此前,有專家認為,這些斷頭的石像可能是祭祀的產物。對此觀點,蔣永志予以斷然否決。

「祭祀江水之神絕不會有石像作為祭品。」蔣永志說,歷史上有記載,古代祭江會投入玉壁到江河中,這就是所謂「珪璧沉濆」,不可能有人像投入江水中,更不可能把沒有頭的人像投入水中進行祭祀。

鐵牛鐵龜可能在魚嘴上游

除石人外,都江堰底下還埋藏著無數秘密與寶貝。其中,鐵牛和鐵龜備受關注。據資料介紹,元代治水專家曾用6萬斤鐵鑄成了兩隻頭部相併、尾部分開的鐵牛用作魚嘴,明代還用1萬多斤鐵鑄了一隻鐵烏龜用作魚嘴。後來。鐵牛和鐵烏龜都被江水沖走,鐵牛和鐵龜去哪兒了?

昨晚,蔣永志給出了一個觀點:鐵牛和鐵龜並不在魚嘴下游,而在上游。據他介紹,鐵牛和鐵龜非常重,按照重物在水流中活動的規律,越重的東西可能往上移而不是往下游移。因此,他認為這幾件寶物不可能在下游,而是在魚嘴上游。連結

都江堰首創石人測水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蜀郡守李冰創建都江堰,將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早期以航運為主,兼有灌溉的效益,後來逐步演變為以灌溉為主的水利工程。

至遲魏晉時,已具備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設施的雛形。除工程設施外,李冰還在白沙郵(渠首上游約l公里處)作三石人,立於水中,「與江神要(約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華陽國志》),以控制於渠引水量。這種石人水尺直到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仍在採用。到宋代,「離堆之趾,舊鐫石為水則,則盈一尺,至十而上,水及六則,流始足用。」

宋嘉祐中(1056年)已改在寶瓶口右側離堆石壁上刻劃「水則」共十則(一則合今31.6厘米),要求侍郎堰底以四則為度,堰頂高以六則為準。則數既用來控制堰體修築高度,又作為河道疏浚標準,從而達到調節控制寶瓶口進水量的目的。

明清以來仍以水則作為寶瓶口的水位計,只是按水位來調節控制引水量和作為維修工程的標準越來越較前精密,致使都江堰工程二干餘年至今不衰,成為中國古代運用岷江水文特性興建水利工程和巧妙地利用水位控制工程運用的創舉。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26/39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