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動向雜誌:中共外交政策再次重大轉折

—中國外交政策的轉折

作者:

中共外交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共產黨中國的外交政策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毛澤東是第一階段;鄧小平是第二階段,隨後的江澤民胡錦濤對鄧小平的政策基本上是蕭規曹隨,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習近平主政只有十八個月,但是已經開始了中國外交的重大轉變。

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掌權伊始,他選擇了「一邊倒」,與北方鄰國蘇聯結盟,一起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抗衡。蘇中結盟,開創了世界共產黨陣營的鼎盛時期。史達林死後,出於對赫魯雪夫、清算史達林路線的強烈不滿,毛澤東與蘇聯決裂,靠攏美國,共同應對蘇聯威脅。與此同時,提出了三個世界的構想,爭當美蘇兩個陣營之外的所謂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

鄧小平上台之後,從三個方面全面地修改了中國的外交戰略:一是通過實現與蘇聯關係的正常化,將聯美反蘇的政策改變為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等距離外交;二是減少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放棄了過去通過經濟援助爭當第三世界領導者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在外交政策上去意識形態化,改變過去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國家關係,採用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實用主義的和平外交。

習近平接管中國領導權之後在外交領域動作頻繁,他和其他領導人的出訪也比前任更為密集。用於形容中國與有關國家關係的一些詞彙也越來越令人眼花繚亂,例如,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全面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係、合作夥伴關係等等。

習近平外交的三個變化

撇開這些含義不清的術語和華麗的詞藻,習近平的外交動作顯然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於以往。首先,在大國關係方面,習近平正在拋棄鄧小平時代的美、蘇、中等距離外交的戰略,在拉大與美國的距離的同時拉近與俄國的距離。他不僅選擇俄羅斯作為他就任國家領導人之後的首訪國,而且毫無保留地表明了他個人對普京的好感和對普京性格的推崇,這在大國領袖之間並不常見。

習近平外交政策的第二個變化是對周邊國家採取了日益強硬的態度。現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從總體上講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最緊張的時期。在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的領土爭執中,中國在國際社會空前孤立。即使是習近平視為親密盟友的俄國總統普京也從未公開表示對中國的支持。至於東南亞國家和其他太平洋周邊地區國家,都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頗有微詞。

中國外交政策的第三個變化是,一反鄧小平「韜光養晦」和「不當頭」的原則,日益明晰地表明要當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發展國家領導者的願望。其最新的體現是,中國上個月發起倡議並作為主要出資者建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還正在成為一系列的地區事務對話的發起國和出資舉辦國。這些舉動彰顯了中國希望將三十年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在世界事務中的領導力。

習近平一系列外交新動作的本質

習近平外交政策的變化,可以看作是一個經歷了相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國家,希望在世界上具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是世界格局發展變化的一個自然的規律。這個發展的過程當然會遇到世界現有利益格局的羈絆。據此,中共領導人一向認為美國的阻擾是自己成為世界新領袖的巨大障礙;而美國的阻擾則完全是出於一個老牌帝國對一個新興國家的嫉妒和恐懼。

習近平忘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不僅僅是美國,世界上真正信任中國的國家並不多。且不說中國的周邊國家和其他亞太國家希望美國繼續在該地區發揮領導作用以抗衡中國,就是遠離中國的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除了在經濟利益上對中國有所求之外,並沒有多少國家對中國現有的政治制度持欣賞態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實行與中國截然相反的民主制度。

世界有理由擔心,一個壓制本國人民自由權利的政權一旦成為世界領袖,他們也不會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中國感受到了來自世界的不信任,正因為如此,中共領導人採取了與世界非民主國家結盟的外交政策,利用金錢來對有關國家進行收買,對無法收買的國家則進行威脅。這三個政策正是習近平一系列外交新動作背後的本質。

《動向》2014年8月號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動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19/43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