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人民日報上的令計劃 第2次上標題就落馬

令計劃

2014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右下角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一條豆腐塊狀的消息,標題只有16個字: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新聞非常簡短,除了長達30字的令計劃頭銜,只有18個字:「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2014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第4版刊登消息《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

這是令計劃的姓名第二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主標題上。

上一次他的姓名出現在《人民日報》主標題上,是在2012年9月2日。那條消息同樣不長,但位於《人民日報》頭版,內容是令計劃兼任中央統戰部部長,栗戰書任中央辦公廳主任。

事後來看,令計劃的名字兩次登上《人民日報》的主標題,正好意味著他政治生涯的轉折和徹底終結。

詞頻「過山車」

令計劃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主標題上雖然遲至2012年,但第一次在正文出現要早得多。2000年5月27日,《中共代表團離京出訪南美三國》這條消息中出現了他的名字,這一代表團由時任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帶領,令計劃是到機場送行人員。前一年,他剛剛升任中辦副主任,成為副部級官員。

截至2014年12月23日,令計劃的名字一共在《人民日報》已出現了1,288次。

從令計劃在《人民日報》上出現詞頻的變化,可以看出一些政治變化的規律。2000年到2002年,令計劃是中央辦公廳副部級的副主任,但每年在《人民日報》上出現十次以上。2001年,更多達31次,幾乎和他升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辦主任當年的2007年的次數(33次)差不多。

2003年,令計劃行政級別從副部級調升為正部級,主持中央辦公廳常務工作,但這一年「令計劃」在《人民日報》上只出現了4次,跌到了歷年的谷底。為何升職後,反而名字出現在《人民日報》上還少了?這與中共十六大後中央領導層簡化迎送活動有關。2000年到2002年間,「令計劃」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大多是在機場迎送領導人出訪和回國,2003年以後,中央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不舉行送迎儀式,作為中辦常務副主任,令計劃「拋頭露面」的機會就少多了。

同期,相較於當時的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和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令計劃陪同領導人活動的次數也並不算多。作為中辦常務副主任,他更多承擔的是「主內」的工作。在個別年份(2005年),他在《人民日報》上「露面」的次數甚至比副部級的總書記辦公室主任陳世炬還要少。

2007年,令計劃「扶正」成為中辦主任,並以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身份躋身「黨的領導人」序列。此後,時任最高領導人的各類重要活動他都會陪同,他的曝光度也直線上升。

2008年,令計劃的名字在《人民日報》上出現了274次。2008年、2009年分別逢「兩會」政府換屆、北京奧運會和建國六十周年大慶,國事活動、外事活動比較頻繁,作為「大內總管」的令計劃陪同領導人出席活動的次數自然「水漲船高」,因而這兩年「令計劃」一次在《人民日報》上都出現超過200次。

2010年、2011年,「令計劃」在《人民日報》上出現詞頻有所降低,但仍在150次到200次之間。2012年全年,「令計劃」一詞在《人民日報》上只出現了148次,到2013年,「令計劃」在《人民日報》上出現77次,和2012年相比出現了「斷崖式」的暴跌。數字反映出,從中共中央領導人到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政協副主席兼統戰部長,令計劃的分量已大不如前。

不上標題的「大內總管」

2007年9月,令計劃接替時任政治局候補委員王剛,成為全球最大政黨的「大內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但或許因為他當時只是中央候補委員的緣故,2007年9月20日《人民日報》對他出任中辦主任的報導,並沒有把他的名字打在標題上。那條新聞的標題是《中央辦公廳主要負責同志調整》。

一個月後,他當選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正式躋身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行列。此後的幾年,他利用自己極端特殊的政治身份,為自己的家人、朋黨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圈層。

然而,在中國嚴格的新聞宣傳制度之下,他的名字仍然很少出現在《人民日報》的主標題上。據智谷趨勢統計,而令計劃擔任中辦主任五年期間,他的名字沒有在主標題上出現過,而他的前任和後任都曾出現過。

令計劃這個姓名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大多數是兩種情況。其一是在中共中央領導機構和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名單中,其二則是他陪同最高領導人或其他政治局常委出席各種公開活動及出訪時。

當然,也有個別情況,令計劃是新聞的主角。「令計劃」曾12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報導的引題或副標題上,其中除個別是報導他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外,大多是他主持中直機關的各種會議。2008年到2012年,令計劃曾以中辦主任身份兼任中央直屬機關工委書記。

「令計劃」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引題上是2009年3月3日,正是關於他出席中直機關黨的工作會議的報導。

令計劃在這次會議上對中直機關黨的工作提出三點要求,其中第一條是是「要注重講政治」。此後,《人民日報》對令計劃會議活動的報導,還涉及到他要求黨員幹部加強對黨的知識的學習等。

除了出席各類會議活動,也有個別報導涉及到令計劃作批示。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報》第四版一篇報導曾提及,中組部、中直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按照李源潮、令計劃、馬凱同志批示要求,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研究進一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措施和辦法。」

落馬之前,「令計劃」最後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引題或副題中,是在2014年12月14日。當日的《人民日報》第三版報導了中央統戰部向黨委人士通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消息,雖然負責通報的是中央書記處書記杜青林,但通報會主持人是令計劃。

這也是令計劃最後一次在公眾場合公開露面。

政治生涯的黃昏

2012年9月1日,令計劃調任中央統戰部部長。這個人事調動無疑是令計劃政治生涯的拐點。

中央辦公廳主任是中共中央最核心的秘書機構,一定程度上在中共中央直屬機構中扮演「中樞」角色。1949年以後,在令計劃以前的九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最終全部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委員,而令計劃的繼任者栗戰書,則直接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兼任中辦主任。

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政治生涯簡表

姓名

任中辦主任時間

離任中辦主任後的去向

最高職務

楊尚昆

1945-1965

「文革」前夕被「打倒」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汪東興

1965-1978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以此身份兼中辦主任)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姚依林

1978-1982

國務院副總理(曾同時擔任中辦主任和國務院副總理兩個職務,先從中辦主任職務上離任)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胡啟立

1982-1983

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央政治局常委

喬石

1983-1984

中央組織部部長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王兆國

1984-1987

福建省長

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溫家寶

1987-1993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曾慶紅

1993-1999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

王剛

1999-2007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2002-2007以此身份兼任中辦主任,離任一個月後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央政治局委員

令計劃

2007-2012

中央統戰部部長

中央書記處書記(已落馬)

栗戰書

2012-

現職

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中共十八大上,令計劃沒有進入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書記處。十七屆中央領導機構(即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中,所有未到退休年齡的(1945年及以後出生)成員中,只有他一個人沒有進新一屆政治局。改革開放以來的歷任中辦主任,除王兆國離任後調任福建省長外,都在中央書記處或中央政治局得到了晉升,令計劃的例外軌跡,已預示著他後來命運的轉折。

2013年3月,令計劃當選新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保住了「國家領導人」地位,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職務,相較於此前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已有很大差別。2013年,擁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頭銜的高官達72人,但其中作為「黨的領導人」(即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員)的只有28位。從1/28到1/72,令計劃的仕途無疑遭到了巨大的挫折。

周永康之後,對令計劃的「圍獵」已經展開。今年2月,山西省人大副主任金道銘被調查,從2月到8月,短短的半年中,山西省七位副省級官員落馬,其中包括令計劃的二哥,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令政策。山西反腐的「風暴眼」,已明確地指向了令狐家族(令計劃家本姓令狐,為簡化改為單姓)。

在令計劃主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黨外人士通報會後兩天的12月15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刊登了令計劃的署名文章《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團結奮鬥》。據統計,這是他第一次在《求是》上發表署名文章,當然也成為最後一次了。

2014年12月23日,令計劃落馬的第二天,關於他被調查的簡短消息發在了《人民日報》第四版右下角的角落。而《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內容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而這份《意見》開篇第一部分論述的主題,正是「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225/49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