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動向雜誌 :中國向非洲「逆向移民」

作者:
美國之音」中文網也特別以《年終報導:二○一四美中逐鹿非洲》一文分析報導了中美博弈非洲的新動向。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和日本爭奪對非洲影響力的較量正日趨白熱化。

紐約時報》二○一四年度一百本值得關注的書於歲末揭曉,霍華德‧W‧弗蘭徹(中文名傅好文)所著的《中國的第二塊大陸:一百萬移民怎樣在非洲建立新帝國》一書(以下簡稱《大陸》)排名非虛構類書籍第五名,中國向非洲大規模「殖民」一事引起了世界的重視。

被遺忘的富饒大陸

非洲總面積超過三千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點四,為世界第二大洲;二○一○年時非洲總人口約十億三千萬人,約占全球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是世界人口第二大洲。富饒的非洲擁有十四種重要的礦產資源,其中儲量居世界首位的礦產(以占世界總儲量的百分比衡量)分別為:金百分之四十、鉻百分之八十七、鉑族百分之八十九、錳百分之五十六、鈷百分之五十、鋁土礦百分之三十、磷百分之六十二等;金剛石、鈾等礦產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石油、鐵等儲量居世界第四位。此外,非洲至少有四萬種以上的植物,森林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一。

非洲還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就是在非洲發現的;北非的埃及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然而非洲卻是地球上人類聚居的大洲中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占全球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一。除了最南端曾長期由白人統治的南非和最北端地中海沿岸接近西方文明的幾個北非國家,除了伊波拉病毒之類能吸引世人眼球的重大事件,偌大的非洲經常被世人「選擇性地」遺忘。

《大陸》獨特的角度和「亮點」

《大陸》的作者傅好文在一九八○年代早期就遠赴非洲的象牙海岸,在當地教英文兼做翻譯。他的新聞生涯從為《華盛頓郵報》和其他西非出版物當自由撰稿人開始,後來《紐約時報》雇用了他。二○○四年,他寫成了《免費奉送的大陸:非洲的悲劇與希望》一書。傅好文也曾長期在中國工作,這些經歷對他寫作《大陸》頗有助益。

如今國際學術界的一大熱門或顯學,是研究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與世界最後一個待開發洲非洲的關係。這一領域的專著和文章汗牛充棟,它們或精於地緣政治利益的分析、或著重論述非洲人對中國投資的正反面反應,但傅好文的《大陸》另闢蹊徑。他走遍了非洲的莫三比克、尚比亞、利比亞、幾內亞、塞內加爾、馬里、尼日、加納、坦尚尼亞和奈米比亞等地,不過這位當代徐霞客的非洲游志在人而不在山川地理。傅好文實地採訪了遍布非洲各地的形形色色很草根的中國人——餐館老闆、農民、修理工、店主、酒店經理甚至性工作者。或許是在非洲和中國長期工作和生活的緣故,作者在寫作時沒有戴有色眼鏡,也沒有過分糾結地緣政治的利益和中非關係中孰輸孰贏的老問題。不過傅好文認為中國提出的「雙贏」口號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非洲人的世故。不管是非洲上層精英還是普通的非洲人,都不期待天上會掉餡餅,他們知道所有外來者都帶有明確的目的。

對中國人而言,《大陸》的兩大「亮點」是:一,針對在西方甚囂塵上的「中國殖民非洲」論,傅好文認為:殖民的定義是輸出政治和改變原住民文化。歐洲移民輸出政治所以構成殖民主義,但中國人從不向非洲輸出政治;他也沒有看到因大批中國人出現在非洲而在當地發生特別大的文化層面的變化,所以他認為中國人移民非洲不構成殖民主義。二,儘管中方和非方之間存在著各種爭議和衝突,但真正可能改變非洲面貌的,還是像郝勝利(一位在非洲的河南籍農民)這樣吃苦耐勞、深入廣袤非洲的大街小巷和窮鄉僻壤的中國人,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和改變這一浪潮。這讓人想起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深入中國腹地的西方傳教士,不過中國移民為的是錢財,西方傳教士為的是信仰。

中國人何以向非洲「逆向移民」

人類歷史上的移民大多是從貧窮、戰亂、飽受宗教歧視和迫害之地移民到富裕、和平、沒有宗教歧視和迫害之地,但非洲的中國移民顯然與歷史上的多數移民不同。他們為什麼願意這種「逆向移民」?傅好文給出的解釋是——在人口龐大和競爭激烈的中國,非洲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塊對普通人而言充滿了機遇、又帶著點冒險色彩的地方。為了更美滿豐富的人生,這些普通中國人願意在非洲辛勤工作並堅持下去。故非洲的中國移民中很少有精英,他們是二十一世紀自願的「賣豬仔」,與美國十九世紀時開拓西部的牛仔沒有不同。

一些西方人和非洲人將出現在非洲的大批中國人稱為「新殖民主義者」,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中國並沒有在非洲建立殖民地,以歐洲人殖民亞非拉的模式衡量,中國人不是「新殖民主義者」。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正在與非洲建立一種更有利於中國的關係。在這種關係里中國是強勢的一方,非洲人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無論是在中國給予非洲的援助方面(比如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主宰非洲市場的廉價中國貨方面。按照這種觀點,中國人有點「經濟殖民」非洲的意思。但這種「低端」的殖民方式顯然是歐美不屑也無力仿效的。

中美日在非洲的爭奪日趨白熱化

目前在非洲有意願也有能力與中國競爭的主要是美國和日本。日本造汽車早已遍布非洲的大街小巷,其它日本造中高檔產品在非洲也十分暢銷。對急於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日本而言,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五十四張選票更是日本緊盯的「獵物」。因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六月召開的「第五屆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上宣布:未來五年內將向非洲提供三百二十億美元的開發援助,包括援助非洲十個主要國家的公路、碼頭、電網等頗受當地歡迎的基礎設施建設。二○一四年一月九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新年首場外交秀——訪問中東和非洲前說了句頗為雷人的話:「對日本外交來說,非洲是邊疆」。一直有消息稱:因國土狹小、地震頻仍,日本政府一直在推動一項在非洲購買或租賃土地以移民非洲的秘密計劃。雖然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該計劃難以成功,但日本人鍥而不捨的韌性、矢志不渝的精神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與非洲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二○○八年十月美國組建了非洲司令部,許多專家認為該司令部的目標是中國;二○一四年更是美國的「非洲年」。二○一四年八月四日至六日,美國破天荒地首次在美國舉辦了美國與五十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峰會。歐巴馬在峰會上說:「非洲擁有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一個日益擴大的中產階層、日益擴大的製造和零售業以及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電信市場之一。」歐巴馬還宣布:包括可口可樂、通用電氣、沃爾瑪和黑石集團等在內的美國企業將在非洲投資一百四十億美元。「美國之音」中文網也特別以《年終報導:二○一四美中逐鹿非洲》一文分析報導了中美博弈非洲的新動向。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和日本爭奪對非洲影響力的較量正日趨白熱化。

《動向》2015年1月號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動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25/50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