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核心機密:中共政治的假面舞會

作者:
香港工作委員會,那就是黨專門領導香港事務的執行機構。這個機構有哪些委員,由誰負責,設置哪些部門,負責什麼事務,在什麼地方辦公,這些年幹了什麼,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從來沒有見過任何報導。如果哪位港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恭喜你,你已經能接觸到核心機密了。

中共中央政法委的官方網站在1月21日發布了一條政法工作會議的消息,這種官方消息通常沒有什麼新聞性,這次卻有一個例外,在列舉出席者身份的時候,有一句「香港工委及澳門工委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引起了海外媒體的注意。人們期待已久的「香港工委」終於由黨中央正式宣布露面了。

如今國內的年輕人,大概不會注意這樣的消息,香港工委算是什麼機構,聽上去就像工會一樣,有和沒有,又有什麼大的區別?豈不知,這工委不是工會,全稱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香港工作委員會,那就是黨專門領導香港事務的執行機構。這個機構有哪些委員,由誰負責,設置哪些部門,負責什麼事務,在什麼地方辦公,這些年幹了什麼,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從來沒有見過任何報導。如果哪位港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恭喜你,你已經能接觸到核心機密了。

中國共產黨執政中國已經六十多年,這種假面舞會式的政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執政黨的地下工作委員會,香港並不是首次。六十五年前,中國共產党進西藏之前,中國政府和西藏政府簽訂了十七條協議,答應西藏政治保持現狀,只有解放軍進去和平解放西藏。於是解放軍就進去了,在拉薩建了軍區大院。那時候進藏的漢人都算是駐藏的軍人,除了一個張經武將軍,是中央政府派駐西藏的代表,人稱「張代表」。

可是,中國政府在西藏的真正領導機構,是一個從不出面的「工委」。西藏工委由中共西南局和西北局分別派員組成,所以西藏工委至今仍有西南派和西北派的歷史淵源。張代表和其他的軍區要員,都是工委的成員。不了解當年的西藏工委,你就看不懂五十年來的西藏政策。

這個西藏工委是從不出面的,它也沒有掛牌子,大街上看不到它的辦公室。從表面上來看,中共作為一個黨,並不存在於西藏,西藏只有中國這個國家的駐軍。從法理上講,西藏的事務是中國的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中國政府堅持稱為「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事,黨是不干預的。

但是,你真要以為黨會守這個規矩,那就太simple,太naive了。黨要領導一切,掌控一切,這是黨的真正的規矩。所以,從一開始,西藏工委就是中國在西藏的真正權力中心,黨指揮槍,而不是國家指揮槍。

但是西藏工委又從不出面,因為當初的十七條協議里沒有黨組織的合法地位。到什麼時候才會露出地面,正大光明地做人呢?那就是等到中共打算在西藏全面掌權建政的時候,其前提就是廢除了十七條。



如今香港工委也是如此。黨不會放棄任何一塊陣地。香港回歸前,誰都知道新華社香港分社是中國政府在香港的代表機構,表面上的合法地位卻只是一個新聞機構,和BBCCNN是一樣的,工委卻不能出面。香港回歸後,有了駐港解放軍,有了中聯辦,但是,黨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和權力核心,黨的工作委員會必定從第一天就強有力地成立了。香港是有結社自由的,工委本可以大模大樣地登記為一個合法社團,可是跳慣了假面舞會的人,讓他摘下假面就很可能不知怎麼跳了。黨是靠地下工作和槍桿子打下江山的,凡不是可以自己掌握一切的地方,除了地下工作那一套,他們還沒有學會在文明社會裡做一個公開合法社團。於是,香港工委成為幽靈一般的傳說,香港的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下黨。世界政治舞台上,沒有比這更詭異的事情了。

現在的香港,政界商界學界,港人中有共產黨員嗎?當然有!誰是共產黨員,你一個也說不出來。都是地下黨員。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執政史上,出過幾個著名的地下黨員。1982年逝世的國家政協副主席沙千里,乃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眾目睽睽之下,他1938年就加入共產黨,直到逝世後悼詞中宣布他是個老黨員之前,竟無人知曉,誰都以為他是民主黨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副主席榮毅仁,2005年逝世後才宣布,他在1985年就入黨了。他的十幾億國民,一向以為他是一位「紅色資本家」,一個民主人士。

香港的前景,中國的前景,現在大家猜測紛紛。在我看來,這取決於那裡的政治,是按什麼樣的規矩在玩。兩個人不共戴天,面對面拔劍掏槍決鬥是一種玩法,悄悄地在酒杯里下毒是另一種玩法。地下黨的玩法意味著什麼,你仔細想想就不難明白。現在,黨中央政法委開會報出了香港工委的大名,地下黨呼之欲出。這不會是一時口松泄露了國家機密,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說,這是中央希望港人逐漸習慣香港工委的存在。地下黨到了地面上,它的合法身份和地位是什麼呢?中央讓它到地面上來,一定是下了一個決心的,這個決心是什麼呢?

想起了「五十年不變」的美語良言,現在還這麼說嗎?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26/50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