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真實的張飛:深謀遠慮卻死於不拘小節

作者:

《張飛傳》稱張飛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此處的「君子」,是指社會的上層人物;而「小人」則是指社會的下層人物。由於對下層人物重視和關懷不夠,才會對他們動用嚴厲的懲罰,而且還不認為這是多大的事兒,所以才會把受處罰的人員留在身邊。張飛在事關國家的大事情上,處處都細心,所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然而在他認為的小事情上卻疏忽了,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桃園結義

被誤導的名字

張飛的名字,《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有準確的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這段史文告訴我們,張飛準確的名字是:名飛,字益德。

古人有名,還有字,兩者的用途並不相同。名是用來彼此相區別,而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場合中顯示禮貌。大體的規矩是:稱呼別人,一般要稱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稱呼自己,則要稱名,以示謙虛。

張飛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斷增加品德。不斷增加品德,將來就能騰飛,這正是當時儒家思想盛行的體現。當時的人,用「德」字來取名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龐德、龐德公、劉玄德、曹孟德等等。

但是張飛的名字上千年之後卻被人擅自改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說:「姓張,名飛,字翼德。」這會不會是偶然的筆誤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書中多次提到張飛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見絕非偶然。這樣一改,不僅破壞了張飛原來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從此謬種流傳,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國迷。現今有些遊客,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看到張飛塑像前面的說明牌上按照史書寫的是「字益德」,還說是沒文化,寫錯了。

不過,損害張飛姓名權的始作俑者,還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此之前問世的元代《三國志平話》,就已經把張飛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長坂坡前的那一聲怒吼,也寫成了「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共吾決死?」可見是《三國志平話》改名在先。今天我們要想認識張飛的真實形象,就不能不把來龍去脈搞清楚。

義釋嚴顏,深謀遠慮

張飛因誤導被損害,而且扭曲最嚴重的東西,就是他的真實形象。後世流傳的張飛是一個作風魯莽、性格暴躁的粗線條人物,與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張飛卻完全不是如此。

證據不用多舉,只消來看張飛第一次取得的輝煌勝利,也就是義釋嚴顏的江州之戰,就會完全明白。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喧賓奪主,動手攻占益州。益州的軍政長官劉璋在成都頑強抵抗。為了加強攻勢,劉備便在第二年從荊州緊急召喚張飛等人,跟隨諸葛亮率軍趕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響了。

古往今來,從江漢平原進入天府之國,最便捷的交通大動脈就是長江。張飛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達益州東部最重要的軍事要塞江州城下。江州,在現今的重慶市區,當時是巴郡的首府。不過,江州雖然地位重要,這時的防守兵力卻相當薄弱,因為劉璋的主力兵團已經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衛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張飛很快就將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對方的主將嚴顏。於是便出現了《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中記載的生動一幕。張飛責罵被捆綁的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

嚴顏毫無畏懼,也高聲叫道:「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張飛聽了勃然大怒,高聲傳令:把嚴顏拖出去斬首示眾。嚴顏視死如歸,神色不變,又頂了張飛兩句:「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結果張飛對嚴顏的骨氣很是欣賞,當場把他釋放不說,還作為上賓熱情對待。

史書中對這場戰役的具體作戰經過一筆帶過,卻把張飛和嚴顏的對話忠實記錄在案,可見對此非常重視。而這一歷史場景,確實也很精彩。在嚴顏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謂義正辭嚴,很有骨氣;後面兩句不僅視死如歸,更是暗含諷刺:砍腦袋就砍,發怒幹什麼?言外之意,你惱羞成怒了吧,我的話戳到你的痛處了吧,把嚴顏的硬骨頭精神展現無餘。

其實寫嚴顏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襯托張飛。張飛越是被對方斥責、頂撞甚至譏諷,他反而越是欣賞對方,這才能夠顯示出他那罕見的度量。總之,張飛在這裡的形象,已經不是一個粗魯殘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寬廣、賞識人才的君子。

張飛處置嚴顏的背後,其實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和細密考量。

嚴顏的籍貫和家族,陳壽《三國志》完全沒有記載。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地方志——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書中卷十二記載嚴顏是「臨江人」。這臨江縣,是巴郡的屬縣,即今重慶市的忠縣。當時這個地區的民風,據《華陽國志》卷一記載,有兩大相互關聯的特點:一是「其民質直」,即樸實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將領出現多,所以俗語總結為「巴有將,蜀有相」。

嚴顏的嚴氏家族是臨江縣的土著大族,「臨江縣,嚴、甘、文、楊、杜,為大姓」。嚴顏之所以會有非凡的骨氣,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風的薰陶,生性就當不來軟骨頭;二是他的家族是當地第一名門,他不能給本家族丟臉;三是他就在巴郡家鄉本地保衛第一軍事要塞,更不能給本地的將領群體丟臉。

知道了嚴顏的背景和性格,再來看張飛對待嚴顏的一系列舉動,就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君子風度,而是極具政治眼光的深謀遠慮了。深謀遠慮至少有三點:第一,嚴顏既是巴郡將領群體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優待他對於爭取益州本土上層社會的支持,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第二,嚴顏的性格樸實耿直,一旦成為座上賓,他會盡心盡力幫助你,而不會搞陰謀,耍詭計;第三,要想獲得嚴顏的真心支持,必須先給足嚴顏面子,讓他充分表現出視死如歸的硬骨頭精神,然後再來釋放他,這樣才能保護他的形象不受損害,避免他以後被人恥笑,這就是爭取嚴顏時在方法上的周密細緻考慮。

明白了以上這三點,再來回味張飛的言行和舉動,就真相大白了。這充分說明,真實的張飛,哪裡是戲劇當中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魯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謀遠慮的細心周到人。《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說他寬大嚴顏之後,「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從此張飛一路順順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劉備會師了。可見義釋嚴顏收到的政治效果確實非常好。

大戰張郃,威震宕渠

作為名將,張飛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功,要數他的宕渠之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秋之際,劉備攻占益州,馬上把張飛安排到一個戰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張飛到巴西郡就任後不久,就出演了威震宕渠的大好戲碼,殺得曹軍的虎將張郃落荒而逃。

建安二十年(215年)秋天,曹操翻越秦嶺,一舉拿下漢中,然後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三員大將在此鎮守,自己高奏凱歌回了北方。接下來鎮守漢中的曹軍,藉助勝利形勢不斷向南侵入巴西郡。

這年11月,曹軍一位同樣姓張的大將,率領大軍氣勢洶洶殺進巴西郡,要給張飛好看。

來者張郃,字俊乂,冀州河間郡鄚縣(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經沙場,名列曹操異姓五虎上將之一。此番他領兵殺來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麼指令?就是不要地盤,只要人口,搶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漢中。

曹操搶人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人口資源非常之緊缺。東漢末年,戰爭不斷,疾病流行,災害頻發,造成了人口急劇減少。二是張郃所進攻的巴西郡,民風非常有特色,性格耿直、崇尚勇武,是當兵打仗的好材料。

11月,張飛在巴西郡的首府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得到軍情急報,說是張郃從漢中郡的首府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向正南方向殺來,已經占領閬中東南面的宕渠縣(今四川省渠縣東北),正在這一帶大量搶奪人口。張飛一面命令繼續搜集對方的動向情報,一面動員人馬準備迎戰。

張郃之所以將搶人的目標鎖定在宕渠縣,原因有二:第一,從漢中打進巴西郡,就有一條叫做宕渠水的河流,向南流向宕渠縣。上游現今叫南江,下游現今叫渠江。沿著河流行軍,不會缺乏水源。第二,這條河流直通的宕渠縣,是張郃搶人最理想的地方。宕渠縣是一個古代部族的國都。這個部族擅長使用木板製作的盾牌衝鋒陷陣,所以叫做板楯蠻,英勇善戰,聞名天下。漢高祖劉邦最初起兵攻占關中,打前鋒的就是板楯蠻。到了東漢,板楯蠻依然屢建戰功,被稱為「神兵」。

張飛奉命來到巴西郡,打造保衛大後方的可靠屏障;而張郃卻奉命殺進此地,要來搶人。兩位姓張的名將,即將施展本事較量一番。

此刻的張飛,正在平心靜氣做臨戰之前的功課,因為他又得到進一步的軍情密報:張郃的大本營,就建立在宕渠縣城西南方的蒙頭、盪石一帶。巴西郡的地理狀況,張飛是早就摸透了的。他出任巴西郡太守,一年來在轄區各地巡察,對此處的山川河流,包括張郃建立大本營的蒙頭、盪石,他又細細走了一遭。憑藉對地理的熟悉,再加上沙場作戰的豐富經驗,張飛終於找准對方的軟肋,從而有了一招制敵的勝算。

張郃大本營的所在地,史書上叫做蒙頭、盪石,後來叫做八濛山,位於現今四川省渠縣的東北約三公里。此處地形極為奇特:渠江在這裡,沿著順時針方向,先是從北向南,然後又從南向北,繞了幾乎是整整三百六十度的大圓環,最後形成一個開口小而腹部大的口袋形地區。這塊口袋形的地區,現今叫做元渡垻,腹部是一片相對平坦的原野,東西最寬處大約3公里,南北最長處約3.3公里。狹窄的開口處,最寬只有500米左右,而陡峭的八濛山,就扼守在最窄的開口處。相傳因連綿起伏的八座山峰,經常雲霧蒙蒙,故而得名八濛。通往腹部的山間小路,崎嶇而狹窄,懸崖峭壁,驚心動魄。

張郃把大本營設在這裡,意圖何在呢?這裡四周是滔滔江河水,形成天然的隔離帶。只需要把分批搶來的人,往口袋中一放,然後派重兵把開口處的對外通道卡死,不就行了嗎?一言以蔽之,這是張郃精心挑選的一處天然集中營。

但是在張飛眼裡,這個集中營卻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就是糧食供應有嚴重問題。對方上萬人馬,深入我方地盤,至少有六百里之遙。軍糧供應不上,只有就地去搶。如今又將大本營建立在蒙頭、盪石所在的山上,到外面搶糧的通路,就只有北面一個方向,而東側、西側和南面,都被口袋形的滔滔江河水所阻斷。如果張飛出動大軍,把北面對外的通道牢牢堵死,不出一個月,張郃就會缺糧斷炊。而張飛的人馬位於西北方二百里的閬中,能充分保障糧食供應。

張飛找准對方的軟肋,立即付諸行動。他率領養精蓄銳多時的人馬,來到張郃的蒙頭大營前面,占據有利地形建立起堅固的營壘,將對方向外的通道嚴密堵死;然後憑藉深溝高壘,與對方打起軍糧消耗戰來。張郃其實對這種情況是有所預料的,而且也有避險的方案:快進快退,搶夠人以後儘快撤離。但是他卻沒料到,張飛行動更快,趕在前頭擋住了自己。為今之計,只有向對方挑戰,爭取殺出一條退路了。可是,山下面的張飛很冷靜,很淡定,任憑你叫喳喳怒吼大罵就是不主動應戰。這一對峙,就對峙了50多天。

50多天之後,張飛估計,對方斷糧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軍心散了,體力垮了,火候也到了。於是他親自指揮一支精銳軍隊,穿越茂密叢林,摸到對方建立在盪石的營寨,突然發起猛攻。將對方攔腰切成兩段之後,張飛對張郃所在的蒙頭大營,進行前後夾擊。面對張飛這一狠招,張郃徹底受不住了。眼看對方的精兵猛將如同潮水一般從前後兩邊湧來,而自己的前後兩段卻無法相互支援,張郃被迫拋棄胯下的寶馬。在身邊十幾名侍衛的保護下,張郃連滾帶爬穿越叢林,溜出包圍圈,狼狽逃回漢中。這一場大戰,張飛大獲全勝。

張飛之死

可惜的是,6年之後,張飛奉命動員一萬精兵討伐孫吳。出發前,被部將張達、范強刺殺。一代名將就以這樣令人惋惜的方式結束了一生。

張飛的死因,史書說是他對身邊違反軍令的部將,進行了嚴厲的鞭打,懲罰之後卻依然將他們留在身邊。劉備曾經告誡他,這樣做很危險。張飛卻沒在意,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前面已經說了,真實的張飛本來是一個深謀遠慮的細心人,那麼他為何又會有這樣的粗疏和失誤呢?

原來粗疏和失誤,都源於他人性上的一個缺陷,即《張飛傳》所說的「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此處的「君子」,是指社會的上層人物;而「小人」則是指社會的下層人物。由於對下層人物重視和關懷不夠,才會對他們動用嚴厲的懲罰,而且還不認為這是多大的事兒,所以才會把受處罰的人員留在身邊。張飛在事關國家的大事情上,處處都細心,所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然而在他認為的小事情上卻疏忽了,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526/56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