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機器人革命威脅中國

在全球很多地方看來,過去十年中國已經成了一個侵蝕工作機會的惡魔,向各行各業輸送著仿佛無窮無盡的廉價工人。但現實是,中國目前正在將自己的用工需求轉向機器人。這一轉變將對中國以及全球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2014年,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大軍中,中國工廠里的機器人占了大約四分之一,同比增加54%。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稱,到2017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將居全球之首。

在高度工業化的廣東,知名家電製造商美的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用自動化取代其家用空調部門的6000名員工,這大約是其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為蘋果(Apple)和其他公司生產消費電子產品的富士康(Foxconn)計劃在三年內讓工廠里大約70%的工作實現自動化。此外,該公司位於成都的一家工廠已經實現了全部由機器人操作。

因此,中國工廠里的工作崗位消失的速度,可能將比在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還要快。這可能會大大增加中國應對其首要經濟挑戰之一的難度。這個挑戰就是,中國需要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這樣國內消費才能發揮出遠比當前更大的作用。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是製造業出口,還有房地產、工廠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固定投資。事實上,近年來投資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已接近一半。與此同時,國內消費支出僅占中國經濟這個蛋糕的約三分之一,大致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畢竟,所有這些投資最後都得有回報。工廠得生產出能賣出去並且能獲利的商品。房子得有人住,房租得有人付。實現這些回報要求中國家庭出來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們得大大增加支出,不僅是購買中國工廠生產的商品,而且要越來越多地在服務業消費。

實現這一點將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事實上中國領導層已經討論了多年,但幾乎未取得任何進展。其中一個問題是,即便經歷了最近的漲薪,相對於中國的經濟規模,普通中國家庭的收入也還是太少。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民眾有著非比尋常的儲蓄傾向。據一些人估計,普通家庭存款占其收入的比例高達40%。這可能部分是因為他們需要為退休,以及抵抗失業和疾病等危險的自保考慮,因為中國新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大削弱了社會保障體系。

關鍵是,任何旨在再平衡經濟增長的政策,都得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時降低儲蓄率。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但技術的進步幾乎必然會讓其難度大大增加。

已開發國家採取的傳統途徑是,先增加收入,並以製造業為基礎構建穩定的中產階級,然後再向服務型經濟過渡。美國,以及後來的日本和韓國等國,都有幸在科技遠沒現在這麼發達時完成了這個過程。中國則正面臨著在機器人時代進行類似的過渡。

自動化已經對中國工廠里的就業崗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995年到2002年,約有1600萬工廠工作崗位消失,大約占中國製造業崗位總數的15%。這一趨勢還將加速。

如果中國經濟能為受教育更多的人創造大量技能要求更高的崗位,這或許就不是問題了。那麼解決辦法不過是向被取代了的藍領工人提供更多培訓和教育。

但現實是,中國已無力為人數飆升的高校畢業生創造足夠的白領崗位。2013年中期,中國政府透露,只有大約一半應屆高校畢業生能找到工作,而上一年的畢業生中超過20%的人依然處於待業狀態。

一項分析顯示,已有足足43%的中國員工認為,自己的教育程度高於當前職位所需。隨著軟體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對於以知識為基礎的崗位,特別是入門崗位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中國經濟會更難吸納那些希望提升技能的員工。

什麼政策可以幫助中國成功地實現向消費型經濟的轉型,即便此時機器人革命正在上演?加強醫療衛生、退休和失業保險制度,從而提升員工的安全感,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儲蓄率。

不過,中國政府最終可能需要藉助於某種形式的直接收入補充,或許是通過某種與美國的「勞動所得稅抵免」(earned-income tax credit)類似的計劃來實現。即便如此,長期來看可能也沒有效果,因為科技的迅速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員工拋在了身後。

在機器人的崛起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破壞當中,中國很可能會是一個中心。中國的威權主義政治制度相對脆弱,而且依賴於持續的經濟增長,其經濟增長水平在任何一個已開發國家看來都是超乎尋常的。這兩點表明,在試圖適應新時代的現實時,中國可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613/57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