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南海「國師」槓上李嘉誠 中國智庫亂象幾時休

不過是一篇粗糙的檄文,其中幾多指摘,幾多隱晦,雖然此類文章並不鮮見,但其竟然裹上了國家智庫的外衣,登時便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作者羅天昊也常以「國師」自許,雖然他大聲疾呼別讓李嘉誠跑了,但李嘉誠到底還是「跑」了,頻繁的撤資難免會引起各種猜測和懷疑,但這終究是一個企業行為,在不違法的前提下,資本的流動是無可置喙的。

李嘉誠(左),「國師」羅天昊(右)

自從美國的蘭德公司屢出風頭之後,西方的智庫模式開始越來越受到亞洲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的各類智庫紛紛成立,從官方到民間,從營利到非營利,其中嚴謹治學、積極建言者有之,借雞下蛋、譁眾取寵者也不在少數,良莠不齊的智庫現狀讓一些有才有識的高水平學者有了施展之地,也讓很多善於風沙野馬、說八卦搏版面的人多了賺外快的機會,所謂「國師」羅天昊,大概就是此一流人。

事實上,要說智庫模式的先驅,中國已經提早走了幾千年,羅馬的元老院雖然看上去也有些智囊團的樣子,但他們直接參與審議和決策,與真正的智庫所距甚遠。

自先秦以降,春秋戰國時期公卿士大夫們手下門客如雲,這些食客門人不就是一個個的智囊嗎?到秦朝一統,大小衙門中逐漸盛行的師爺和幕賓,不也是動輒決定生民利害的智囊嗎?只是魚龍混雜在在處處,既有「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王猛,也少不了狗頭軍師、半吊子參謀。

對於羅天昊的這篇文章,其「知恩圖報」式的邏輯其實是極其脆弱的,且不說有恩與無恩,在市場經濟越來越深入的時候,怎麼能限制一個商人進行正常的資本運作呢?退一萬步講,即便李嘉誠的撤資背後果有什麼險惡的圖謀,若其手段正當,也只能是說得動不得,況且如今一切都在未定之天,就由一個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發出如此偏頗的聲音,不得不叫人為其捏一把冷汗。

再進一個層面說,如果這篇文章只是刊於尋常報端,羅天昊也沒有那麼多嚇唬人的名頭,那麼該文極有可能早已淹沒在輿論大潮中,最多也就是一篇「標題黨」的範文,但此文出現在瞭望智庫,一切便不同了。在公開的資料中,瞭望智庫是新華社批准成立的、立足於國情國策研究的智庫機構,擁有財政部中央文化產業資金的專項支持,和中國的多個國家部委有合作關係,與世界經濟論壇、博鰲論壇等也保持著長期的合作。

這就不能不叫人惕然而驚了,一個具有這樣背景的智庫,意味著其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國家決策的建議,也即表示這類智庫的觀點以及建言極其容易進入國家頂層的視野和參照物,其中不少人恐怕都是內參討論的常客。

那麼,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在羅天昊該文的背後,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類似言論呈諸於決策層的面前,倘若一時草率,失於不察,後果又會如何呢?

應當說,作為一種現代領導管理體制的組成部分,智庫的發展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國,對於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和諮詢運籌機構的稀少,造就了智庫飛速發展的肥沃土壤。

但另一面,不得不重視的是,許多地方政府和官員對於智庫漸漸形成病態的迷戀,貼滿了洋名牌的「師爺們」具有各種高大上的稱謂,出於「貼金」心態和本身決策運籌能力的欠缺,智庫逐漸為之倚重。所謂「貼金」,此種心態尤為常見,從某種程度而言,「大師們」和「師爺們」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在金閃閃的頭銜照射下,人們天然的就不太會質疑其人的所言所行,加上本身再不具有很好的決策運籌能力,正是二一添作五,端端做了順水人情。

此外,這一次輿論風波也透露出智庫在急劇發展的背景下,表現出的選人不精和用人不考。作為一種靠智慧和方案來吃飯的頭腦性機構,其准入門檻和考核條件理應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大到一個決策布局向的方案,小到一篇針對時事的文章,在起碼的水準之外,還應考慮可能引發的議論和影響,尤其是具有國家背景的智庫,此一環更是不可忽視。

幸然的是,該文出現後,隨即便有同樣具有官方背景,而持論中正的文章出來反駁,這至少說明所謂的國家智庫還沒有到了那麼要害的地步。良莠不齊的亂象恐怕一時也不會終結,建議某些水平不高的智庫可以聰明一點,再想發表類似文章,在後面綴一句「此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一切便萬事大吉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919/61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