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屠呦呦4年前就給了中科院一個「大耳光」

早在4年前,屠呦呦就獲得醫學大獎拉斯克獎,但依舊默默無聞。屠呦呦以「三無」教授身份多次參選院士落選。有評論稱,大陸對她獲拉斯克獎的宣傳還趕不上小瀋陽,她的獲獎給中科院一個大耳光。當年獲獎時,就有很多人爭功,甚至對其人身攻擊。日前陸媒評論稱,大陸院士制度是一個利益制度,現在體制是在壓制人才,浪費金錢。

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

諾貝爾獎頌辭強調,屠呦呦等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最嚴重的部分寄生蟲病治療上,開發出革命性療法。屠呦呦參與研發的青蒿素,對瘧疾治療具有顯效。

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過拉斯克獎,這個獎項被稱為美國的諾貝爾獎,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網絡圖片)

屠呦呦研發青蒿素惠及全世界

屠呦呦於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儘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藥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藥藥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藥物。

大陸媒體提到,在研製過程中,屠呦呦曾以身試藥導致肝中毒。她的丈夫說,屠呦呦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女兒都不願意喊她媽媽。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目前,一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推薦在全世界應用。

幾十年來,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青蒿素為「中國神藥」。

風傳媒收集了以下數據: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辛巴威衛生部表示,該國2010年起進行一項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服用青蒿素抗瘧藥物的瘧疾患者治癒率高達97%,辛巴威在本世紀初的瘧疾患病率為15%,到2013年已下降為2.2%。

幾內亞國家抗瘧項目助理協調員、傳染病專家吉拉沃吉所說,青蒿素在氯喹治療效果不佳時出現,如果沒有這種藥物,很多孩子將會因瘧疾而死,「所有開發中國家的孩子都因此有了完全康復的機會」。

2011年獲得拉斯克大獎,大陸宣傳比不上小瀋陽

2011年9月23日,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了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盃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屠呦呦的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拉斯克獎由有「現代廣告之父」之稱的美國廣告經理人阿爾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瑪麗.拉斯克於1946年創立,以表彰在醫學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在世科學家、醫學研究者和公共服務人員或機構。

該獎自創立以來,共有300多位科學家獲獎,其中80位最後獲諾貝爾獎。拉斯克獎素有「美國諾貝爾獎」和「諾貝爾指標」之稱。

但這個消息,在大陸媒體雖有報導,卻是波瀾不驚。風聲過去,屠呦呦依舊默默無聞。

據陸媒報導,「三無」教授屠嬌嬌,曾數次參評院士落選。

網路上曾有署名卜移山的博文稱,大陸本土媒體對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好像並不十分感興趣,還沒有當年宣傳小瀋陽那樣起勁。

文章表示,當屠呦呦在紐約剛登上拉斯克獎的領獎台,這邊國內就有不少人伸出手爭功搶功,甚至還有人對屠呦呦進行人身攻擊。

文章還稱,屠呦呦獲此殊榮,重重打了兩院(科學院和工程院)的一巴掌。

專業人士:「提取青蒿素成功是集體勞動成果」

曾有中國業內人士介紹,「當初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的貢獻毋容置疑,當然也有幾十個單位幾百位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過去一直有人認為是集體的勞動成果,不能算是個人。」

上述人士稱,「中國在科技管理體制、機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評價和鼓勵上有不足,亟待改進。」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曾直言,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中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屬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其中折射出的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中國的「院士制度是利益制度」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三無」教授依然是「三無」教授。

中共官媒發文稱,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但卻落選中國科學院士的,在大陸並非單獨個案,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等人都是例子。

文章承認,這些人並非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而是只懂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應酬。

文章同時表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教授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批評說,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

魯白說,目前院士連帶有很多特權,所以才有人不擇手段地去把自己變成一個院士。

魯教授進一步解釋了目前中國院士制度的問題說,「目前雖然院士是選舉出來的,但投票者選院士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科學成就了。關係、運作和好處成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選上去的時候,意味著有些人被選下來。選下來也是跟這個制度有關係的。」

10月5日,大陸財新網文章也發出質疑:屠呦呦做出舉世公認的成就,為什麼沒有得到任何國內的重要認可,沒有大獎、沒有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條件很差、經費有限,今天中國的經費大增,用於支持什麼工作,什麼人?

文章還質問,現在的體制,在浪費錢,還是能夠出現更多的重要工作?是在壓制人,還是能夠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張亭棟?我們應該麻木不仁,繼續浪費,還是深刻的反思、實際的改革?中國科技界由無德、無才、無能主導的現象,是否應該得到改變?

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本文版權歸阿波羅網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萬維讀者網轉載本文,但將出處寫成「風傳媒」,請更正。截圖如下: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007/62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