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藥師:急速去魅的諾獎

作者:
可惜這些人忘了,諾獎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面相。在另外一些時候,諾獎也曾被授予「自由的敵人」。有人梳理了一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共產黨員」名單,我數了下,總共有9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靜靜的頓河》一書的作者、蘇聯作家協會理事肖洛霍夫。諾貝爾文學獎並沒有因為其政治立場而棄之門外,相反在頒獎詞中還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在描寫頓河的史詩般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

雖然朋友圈還是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感嘆洗版了,但細心的人們仍然可以感受到,諾獎的狂熱在降溫。這正應了那句老話,「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隨著莫言、屠呦呦的陸續獲獎,隨著不少專家預言,未來國人得諾獎數量將出現爆發式增長,諾獎在中國正急速去魅。

當然,深究諾獎去魅的原因,數量的增長只是一個方面,三觀上的失望恐怕才是更深層、更關鍵的因素。

作為一個由「不愛國」者捐資設立的全球性大獎,曾幾何時,諾將在中國擁有著巨大的道德感召力。特別是1989年、2000年、2010年,評選委員會連續三次將諾獎頒給中國的流亡者、異議者,更是令許多人對其產生了某種超越實際的價值嚮往和效應幻想——所謂「諾獎改變中國」。

也的確,在此之前,諾獎不僅在評價標準上表現出無比的道德勇氣,像這一次的文學獎得主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是「歐洲最後一個獨裁國家」——白俄羅斯政府的眼中釘,更具有某種歷史前瞻性,比如在赤色波蘭期間頒獎給團結工會領導人華勒沙(1983年),以及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異議者翁山蘇姬(1991年)。

如今,波蘭早已成為民主國家,華勒沙更成為巨變後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而緬甸的民主化轉型也正在大步行進中,最新的消息是,該國將於11月8日舉行議會大選,被看好取得選舉多數勝利的緬甸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領袖翁山蘇姬表示,儘管當局阻止她競選總統,但她必將成為緬甸政府領導人。

可以說,正是基於同樣的價值期許,所以當看到曾經抄寫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深表失望和憤怒。至於屠呦呦,因其身陷中醫、爭奪名利等口舌是非中,且不時把「毛主席如何如何」掛在嘴邊,也令一些人不甚感冒。而中國政府對諾獎態度的反轉,從幾年前的抨擊到如今的肯定,對獲獎人員的通令褒獎,從文字上到心理上都讓他們感到噁心,正是在這種充斥著被出賣情緒的氛圍里,諾獎在中國急速去魅,其速度一點也不亞於奧賽。

可惜這些人忘了,諾獎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面相。在另外一些時候,諾獎也曾被授予「自由的敵人」。有人梳理了一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共產黨員」名單,我數了下,總共有9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靜靜的頓河》一書的作者、蘇聯作家協會理事肖洛霍夫。諾貝爾文學獎並沒有因為其政治立場而棄之門外,相反在頒獎詞中還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在描寫頓河的史詩般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

「藝術家的正直」,呵呵。

更何況,即便諾獎從一而終,但在具備「三個自信」的絕對權力面前,其擁有的所謂國際輿論壓力也是吹彈可破。君不見這些年不僅流亡的人依然在流亡,缺席的人依然無法前來領獎,那些原有的合法空間也在一點點遭到擠壓,在華的境外NGO組織活動日益受限,甚至是被變相驅離。

將這些歸咎於諾獎不給力,或者認為體制內人士的獲獎是諾獎對強權的加持,那就實在太高估這麼一個獎了。事實上,蘇聯既沒有因為肖洛霍夫的獲獎而延年益壽,也不是由於有了薩哈羅夫、索忍尼辛、布羅茨基而解體的,過去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諾獎狂熱本身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

換句話說,諾獎去魅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是因為失望,那實在沒有必要。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012/62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