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遼寧發現秦始皇「水下行宮」 由「活石」構築

經過3年來的水下考古調查,尤其是經過潛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遺址及周邊水下礁石的保存狀況。昨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在瀋陽接受本報採訪表示,經儀器檢測和人工水下探摸,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築基台,並且發現人為加工的水下「活石」。活石的材質為花崗岩。種種跡象越來越像文獻記載中的海中「甬道」。

資料圖: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疑似人工構築基台。

經過3年來的水下考古調查,尤其是經過潛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遺址及周邊水下礁石的保存狀況。昨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在瀋陽接受本報採訪表示,經儀器檢測和人工水下探摸,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築基台,並且發現人為加工的水下「活石」。活石的材質為花崗岩。種種跡象越來越像文獻記載中的海中「甬道」。

水下基台是如何發現的

姜女石遺址是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瀕臨渤海灣。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

2014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主持,對遼寧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水下調查。

此次工作重點是對姜女石周邊水下遺蹟的物探影像數據進行水下確認。這包括對姜女石周邊海域水下調查與掃測核查;對以石碑地遺址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漢宮殿建築遺址進行陸上調查,以探尋其與姜女石水下遺蹟是否存在關係。

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台就是通過多波束、旁側聲納等儀器顯現出來的。在經過水下考古隊員進行水下探摸給予證實。

資料圖:冬季退潮後的姜女石遺址。

為何判斷它是人工構築

水下考古發現,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別為零亂的大礁石、塊石、沙地等。

潛水調查確認,姜女石周邊水下存在眾多較規整石塊,並呈現一定規律性。

其表現為疑似人工構築物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相當一部分的石塊具有人工斷面的痕跡,石塊的多個平面相對平整,有的相鄰表面之間較為垂直;部分位置見有石塊上下重疊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塊在較大範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布。這種現象與石碑地遺址應具有重要關聯。

它是如何在水下建成的

不僅如此,石碑地遺址的當地人介紹,石碑地遺址與海中姜女石之間曾有通道相連,通道上曾有陸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謂活石,是指不是海邊的自然礁石,而是帶有人為加工的石塊。當地人曾採集這種「活石」燒制石灰,或用做房基材料。當地漁民曾經在距離海邊不遠處拉網捕撈到銅錢、瓷盤、瓷碗等青花瓷器。

考古隊員還在村子裡找到了「活石」,專家介紹,最大的一塊活石有一米高,寬約30厘米。這些活石不像是自然礁石的銳角,而是有稜有角,顯示出人工加工的痕跡。假設這條水中甬道成立,那麼當時應該採取填海的方式,用石塊墊高壘成大平台,這些活石應該墊在大平台上鋪到岸邊。

原文配圖: 沉入海底的甬道鋪路石,明顯有人工痕跡。

秦人當時用它來做什麼

海中甬道有何作用呢?此前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數名權威專家召開研討會。

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至此,姜女石遺址非同尋常。從地形上看,秦朝以海為門,非常注意地理情形,充滿想像力。姜女石應為門表,象徵面向大海的門。有專家認為,60平疑似人工平台應考慮其碼頭及航海標誌的可能性。

有專家認為,這條甬道有可能是當時海上祭祀用的。因為當時的方士是要考試才能被錄用。

有專家表示,海中甬道可能是為迎秦始皇東巡修的一條岸邊到礁石用石塊鋪成的道路,海水落潮時就會顯現出來。這裡有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瀋陽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20/6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