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步入」還債」時刻:實業或將最終逐漸消失

未來中國的實業消失之路卻悄悄地走得如此清晰可見,為什麼?

因為,中國房地產面臨人口結構拐點和高庫存重壓(特別是三四線城市),製造業受制於產能過剩、高槓桿和平淡無奇的外部需求,這些都使實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鐐銬。

比如,剛剛出爐的2016年3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這是最近8個月以來首次回升到50%以上的枯榮線。雖然,業內一些機構判斷,經濟出現了走穩跡象。但其中,3月份國內鋼鐵行業PMI指數為49.7%,依然處在50%的榮枯線以下,已持續23個月。這也說明鋼鐵行業整體仍未脫離困境,需吸取教訓,避免生產過剩而導致暴跌。

在如今絢爛的樓市、股市泡沫下,中國的實業或將最終逐漸消失。

中國持續用貨幣推動資產價格,將會使實業走向空心化之路。

2008年底中國貨幣供應總量47.5萬億,2013年末達到110.6萬億,2009年到2013年中國高達63萬億的貨幣供應遠超1949年到2008年五十九年貨幣供應總量,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30年以來一直保持著相當的GDP增長速度,這些病態增加的貨幣肯定大幅超過了經濟實際需要的貨幣。而這並未引起顯然的通脹。

2014年和2015年中國保持了低增速,低通脹的大格局。包括高盛在內的眾多機構和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已步入通縮時代,2016年現金為王。

這說明之前的天量貨幣並未流通起來,大部分流向了打造城市的房地產、國企壟斷的基本建設項目、開發資源的重化產業上,現在又轉向了A股一部分。

這樣形成的通脹是隱性的,這使得中國經濟金融化。經濟學家如松表示,無論隱形也好,表觀也罷,最終都會使得實業空心化。

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綜合成本都是由通脹決定的,而產品價格是有供需關係決定的,所以,產品價格永遠跑不贏通脹,最後就會擠壓實業的生存空間。預計今年,阿根廷的玉米種植面積會減少兩至三成,就是這個原理,因為通脹推升了種植業的成本;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大約十年的時間,輕、重工業產量減少了一半左右,也是這個原理,如松表示。

同時,中國在過去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欠債很多,環保債、養老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現在該是還債的時候了。

首先是環保債,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GDP直線攀升,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同時,中國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中國的環境現狀就像一個全力奔跑了多年的巨人已經累得傷及自身元氣,必須要好好休息調養才能恢復健康。

一部分高污染高能耗工業企業將被淘汰。產業轉型升級將給實業帶來壓力。企業生產成本要多上一筆」環保費」。

燃油消費稅兩次提高,也以環境治理的名義,這些都推高企業的成本。

然後是養老債,現在正在進行養老改革,去年年末,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已獲通過,這也意味著養老金雙軌制將進行改革。這次改革的改革成本約為9.1萬億,相當於全國一年財政收入。

隨後,或將全面展開,大部分都要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繳交標準,進一步提升企業成本;

知名經濟學家如松表示,企業效益下降,工資收入受限,壓制了國內消費的能力,讓消費萎縮,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期,財政收入高速增長,這種壓力還不明顯,當經濟減速的時候,財政壓力顯現,就會變相推動稅負比例的上升。我們看到,日本俄羅斯都在減輕企業的稅賦,但中國很難減稅,這是國家管理效率的差別。

另外,經濟越下行,中國政府就會將緊缺的生產要素越向國企傾斜。

國企作為中國長子勢必擠壓私人企業的生存,可私人企業一般從事的是製造業,壓力就會加大。國企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上游(電力、能源、基礎材料、水、土地等),會依靠壟斷的優勢嚴重地擠壓下游。而這也使得中國實業連最後的止渴之鴆都要少一點。

這是從產品過剩到產品短缺的過渡過程。國家管理水平低、貨幣濫發不斷加高企業的成本,國內外產品價格嚴重倒掛,這是商品短缺的原因。

如松說,在這樣的周期,只有從事商業才是機會,前些年中國全民房地產,實際上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抗戰勝利前後的六七年,出現一個完全可以和前些年的全民皆房地產想比擬的時代,就是全民皆商,原因也就是如此。

在如今絢爛的樓市、股市泡沫下,未來中國的實業的消失之路卻悄悄地走得如此清晰可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商業見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406/71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