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最新公布的逆天數據 揭示了中國經濟的一個真相

在全國經濟整體下行、各地財政普遍缺錢的情況下,上海財政收入上半年卻創造了30.6%的逆天增幅,把兄弟城市甩開好幾條街。這個剛剛透露的驚人數據背後,或許揭示了中國經濟的一個殘酷真相:「金融市場和樓市的火爆,讓政府、金融玩家與樓市炒家獲益豐厚,但其代價可能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泡沫化。」 時事評論員川浦晟:江澤民以悶聲發大財為治國方針,變賣土地成為當今中國經濟奇蹟的核心秘密。企業無心搞實業,轉而投機炒作,國有企業參與炒房,銀行參與炒股,銀行巨額壞帳已成為中國金融危機的不定時炸彈。

在全國經濟整體下行、各地財政普遍缺錢的情況下,上海財政收入上半年卻創造了30.6%的逆天增幅,把兄弟城市甩開好幾條街。這個剛剛透露的驚人數據背後,或許揭示了中國經濟的一個殘酷真相:「金融市場和樓市的火爆,讓政府、金融玩家與樓市炒家獲益豐厚,但其代價可能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泡沫化。」

一個數據再次證明上海的光輝!

上海財政局公布,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196億元,同比去年暴增30.6%。30.6%是什麼概念?可以吊打除深圳之外的全國所有城市。

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速只有7.1%,北京廣州深圳的上半年數據還沒有公布,但1-5月的增速分別是15.6%、14.4%、32.4%,東北老大遼寧的上半年增速則是-18.6%。

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財政收入增長都是艱難的,東北、西北地區的甚至是負成長,少數幾個熱點城市還能保持高增長,但最多也就15%左右,只有上海與深圳兩個城市達到30%以上的增長率。

考慮到上海的財政收入總量是深圳的兩倍還多,卻能與後者保持同等的增速,說明上海政府的吸金能力才是真正的全國第一。

問題是,上海是怎麼做到的?

GDP增速,上海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最近幾年都是倒數第一,也低於全國大部分省份。

看人口增長,去年上海還罕見地出現人口負成長的現象。

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與總利潤都是負成長,今年前五個月,六個主要工業門類中,鋼材製造下降、設備製造下降、汽車製造下降、電子製造下降,只有石化與生物醫藥微增。第二產業的發展態勢如此之差,這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是唯一一例。

再來看看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今年前五個月,上海的進出口增速是負的,固定資產投資8.0%(工業投資為負成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1%,在全國熱點城市中,都只能用「表現平平」來形容。

那麼,上海財政收入的暴增靠什麼實現的呢?這要從上海的經濟結構中找答案。傳統印象中,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但工業在今天上海經濟的比重只有1/3不到,而服務業的比重已經超過2/3(67.8%),而從財政收入的結構來看,服務業對上海財力的貢獻已經超過80%。

那麼,誰是上海服務業中創稅能力最強的行當?金融與房地產!上海市官方曾經公布一個數據,房地產、批發零售、金融、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業這五個行業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就超過60%。

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上海經濟可謂冰火兩重天,一邊是鋼鐵、汽車、裝備製造等傳統工業的萎靡不振,一邊是金融與房地產的烈火烹油:

2015年,上海的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052.23億元,同比大增22.9%;

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463萬億元,同比暴增一倍,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

2015年年末到今天上半年,上海房價接棒深圳,領漲全國;

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額是工業投資與基礎設施投資之和的兩倍還多,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2%。

很明顯,上海財政收入的暴增與深圳一樣,都是靠金融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交易量來貢獻的,而非當地實體經濟的貢獻。北京、廣州、杭州等熱點城市因為沒有證券交易所,也沒有吸引到巨量資金炒作樓市,財政收入的增速自然也不能與滬深媲美了。

相比上海,深圳好待還有穩步增長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位造業欣欣向榮。所以,上海經濟的虛擬化更為明顯,上海早已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國資本的上海,甚至是全球資本的上海。

這座城市火爆的金融與樓市,已經跟當地經濟與當地居民沒有多大聯繫,而是整個國家泡沫經濟的投影,是中國經濟最絢麗也最不真實的一面。

在此意義上,上海經濟也是中國經濟一個十分精準的縮影。美國《財富》雜誌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00強中最賺錢的40家公司,其中有24家來自金融行業。

金融機構不僅在數量上遙遙領先,在財務指標上則更加強勢,僅商業銀行的淨利潤就占到前500強中盈利企業的44.3%。而在最虧錢的53家公司中,除了三家網際網路公司,其他全部公司都來自傳統行業,尤其是鋼鐵、能源兩個行業。

全國的情況這與上海有著驚人的巧合,即實體經濟萎靡不振、虛擬經濟烈火烹油,財富雜誌進而給出這樣的擔憂:金融業的大繁榮,一方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體現,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業的發展與實體經濟脫鉤,那麼資金空轉引發的經濟泡沫化則對一國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是前車之鑑。

201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第一次為負,也進一步印證了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發展脫節的可能。

這種脫節在2015年年末到2016年年初達到高峰,集中體現為一線城市房地產價格直線攀升,上海、深圳等地的地王頻頻出現。經濟泡沫化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上海、深圳兩個城市財政收入的暴增,以及樓市的火爆,讓政府、金融玩家與樓市炒家獲益豐厚,但其代價可能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泡沫化。而率先承擔這個代價的卻不是泡沫的獲益者,而是那些正在被泡沫擠壓的小民們。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719/77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