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美國軍方估算:此情報價值100億美元

1985年10月,美國記者庫謝維奇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撰文指出,蘇聯雷達工程師托卡喬夫提供給中情局的絕密情報價值連城,不僅使美國研發戰機躲避雷達監測系統縮短了17個月,在某些領域甚至縮短了5年,而且還節省了高額研發經費。美國軍方的估算結果顯示,托卡喬夫的情報價值100億美元,足夠美國空軍研發機構研究多年。而且中情局與托卡喬夫的合作,也堪稱國際間諜史上的典範。托卡喬夫是怎樣與美國中情局合作的呢?孫越在其博客中撰文《托卡喬夫:他的情報價值100億美元》為你揭曉答案。

美蘇冷戰期間,情報對戰局雙方事關重要(圖源:Reuters/VCG)

蘇聯雷達工程師托卡喬夫(АдольфТолкачев,1927-1986),於1978年至1985年間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充當間諜,第一年的年薪就高達20萬美元,甚於當時美國總統的收入。

托卡喬夫1927年生於蘇聯哈薩克斯共和國的阿克糾賓斯克市(Актюбинск),兩歲時隨父母遷入莫斯科,30歲時娶蘇聯女子娜塔莉亞為妻,岳父和岳母死於30年代史達林的大清洗,托卡喬夫因此憎惡蘇聯,這成為他後來投身中情局做間諜的原始動因。托卡喬夫1954年畢業於蘇聯哈里科夫綜合技術學院(Харьковский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институт),畢業後分配在蘇聯雷達工業部無線電配置研究所(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институтрадиостроенияприМинистерстверадио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СССР)工作。托卡喬夫由於工作業績突出,被提拔為該所聯合實驗室總設計師和科學生產聯合公司「同相加速機」(НПО「Фазотрон」)的主管。托卡喬夫收入頗豐,月薪高達250盧布,外加獎金和保密補貼,每月薪酬都在350-400盧布左右,他根本花不完。1979年,蘇聯政府給52歲的研究所總設計師托卡喬夫分配了高級住宅,他家就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幢靠近美國大使館的高層樓,筆者前不久在莫斯科還造訪過那幢樓,條件之好難以形容,即使按今天的標準也算奢侈豪華。

但是,蘇聯保密費給得再多,也不敵過美國的泄密費,中情局鑑於托卡喬夫能接近蘇聯國家高級技術機密,決定招募他做間諜。

剃頭挑子一頭熱不行,住在美國大使館之側的托卡喬夫,與美國人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他終於在1978年決定投靠美國,他從那時起,便經常借下樓遛狗和散步之際,在使館周圍轉悠,期望搭訕使館的人。托卡喬夫在給美國中情局的密信中寫道,他作為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願意幫助蘇聯的敵人獲取秘密技術情報,成為蘇聯著名作家索忍尼辛和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那樣的人。托卡喬夫說,希望通過向美國出賣情報能獲取可觀的金錢(他認為提供的情報極有價值),以便未來工作發生變動時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養老。

其實托卡喬夫早在1977年,就想跟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聯繫,但不知為什麼沒有成功。他那時甚至還跑到酒店和賓館的停車場,去尋找美國大使館牌照的汽車,找到以後還往車窗里塞紙條,說自己是蘇聯國家秘密科研機構的高級研究員,可以向美國情報機構出賣蘇軍雷達機密。托卡喬夫為了向美國人證明自己的身份,還親自帶著一些秘密資料,請美國使館官員前往約定地點拍照,儘管如此,美國人也沒有理他他。

這個問題,早年美國派駐莫斯科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霍夫曼(David Hoffman)有答案,他說,托卡喬夫給美國使館塞紙條的時候,恰是克格勃打擊中情局間諜的高峰,中情局駐莫斯科工作站因此損失慘重,不少老牌間諜紛紛落網,他們基本上都是以外交官身份做幌子,常駐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中情局莫斯科工作站將托卡喬夫塞紙條的事,報告給中情局局長特納(Stansfield M. Turner),特納認為,托卡喬夫是克格勃的誘餌,不是合作者,不能接觸,理由是,托卡喬夫的秘密雷達資料儘管珍貴,但美國卻不能據此有效的打擊蘇聯空軍。但中情局莫斯科站站長哈薩韋(Gardner Rugg Gus Hathaway)卻反對特納的意見,他力主中情局接觸托卡喬夫,因為托卡喬夫提供的信息真實可靠,對美國發展國防有利。

1978年2月16日,就在美國中情局為招募托卡喬夫猶豫不決的時候,托卡喬夫竟然又在莫斯科攔住了美國使館的車,他往車裡投了一封信。無巧不成書,托卡喬夫那天所攔的恰是中情局莫斯科站站長哈薩韋的車,那時哈薩韋剛駛出使館不久,等紅燈的時候,聽見有人敲車窗,哈薩韋妻子搖下玻璃,並將一個信封交到哈薩韋手上,還急切地說:「請轉交大使先生!」便匆匆離去了。哈薩韋急忙讓汽車調頭,返回使館,打開信封,原來是一封托卡喬夫的親筆信,他說出於安全考慮,不能寫得得太多,但他也知道,寫少了中情局不會相信他,會誤以為他是克格勃為中情局是下的套。所以,托卡喬夫想了一個與中情局聯絡的巧妙方法,他先將自家座機號碼的前5位數(莫斯科的電話號碼為7位數)在信中報給中情局,一個星期之後,他再按約定手持寫著後兩位電話號碼數的小木板,在約定的公共汽車站等候中情局特工。中情局特工只需開車經過那個公車站,記清小木板的兩位數字,並按照信中所提供的前五位電話號碼進行拼接,即成托卡喬夫家的電話,再按約定時間給他打電話,通話前切記驗證接電話的人是否托卡喬夫本人。

中情局特工按照信中時間,前往公車站,果然看見托卡喬夫手持木牌站立,他們立即驗證了電話號碼。托卡喬夫在中情局驗證他親筆信的當口,又給美國使館送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叮囑說:「我家電話號碼你們已經清楚,即請來電,若是男性來電,請自報俄國名字尼古拉,若是女人就說是卡佳。」果然,中情局很快就給托卡喬夫打了電話,但托卡喬夫不知道,這不是因為他的請求生了效,而是因為中情局莫斯科站站長哈薩韋,對他能提供偵測飛機超低空飛行的雷達系統的情報發生了興趣。

1978年3月5日晚10點,托卡喬夫家的電話突然鈴聲響起,來電話的是中情局莫斯科工作站的特工基舍爾。他們的通話被中情局錄音,多年之後被《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記者霍夫曼披露:

托卡喬夫:餵。

基舍爾:您好,我是尼古拉。

托卡喬夫:(短暫沉默)您好,尼古拉。

基舍爾:我終於給您打通電話了。我收到您的信件。謝謝。我們對您的來信感興趣,稍後聯繫您。

托卡喬夫:我9日出差去梁贊,周六與我聯繫不便,最好周日聯繫我。(沉默。托卡喬夫似乎還想說什麼,但沒說出口)

基舍爾:好的,再見。

托卡喬夫:再見。

托卡喬夫就這樣聯繫上了中情局特工。基舍爾一周之後再度致電托卡喬夫,讓他將藏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家商店電話亭里的手套取走,托卡喬夫立即照辦,原來手套里藏了不少東西:一個20頁的密碼本,一張加密表,兩個用英文填寫了收件人的信封,裡面還塞了英文信,兩張密寫紙,以及用俄文小字密密麻麻撰寫的、如何使用加密手段撰寫情報的說明,以及如何遞送情報等諸多細節,外帶一些托卡喬夫需要回答的實驗室和雷達設計方面的問題,最下面是一個裝有500盧布的信封,這是他從美國中情局所獲得第一筆獎金。

托卡喬夫對500盧布很不滿意,他給中情局寫信抱怨說,你們所支付的那點小錢,要不說明我的情報沒價值,要麼就是你們對我不信任。中情局聽罷問他要多少,他張嘴要5萬盧布,見中情局猶豫不決,就說以後酬金不足六位數就不做。1979年5月1日,中情局總部批准了托卡喬夫六位數酬金的請求,不久中情局致電莫斯科工作站,決定先支付託卡喬夫30萬美元。誰知托卡喬夫聽罷仍不滿意,他對基舍爾說,中情局聽錯了,他說酬金不是六位數,而是數字後面帶6個零。基舍爾聽罷當場拒絕說,中情局有史以來還從未支付過數額如此之大的酬金。托卡喬夫這才放棄了他「數字後面帶6個零」的酬金要求。

話說1979年,托卡喬夫開始為中情局工作,他在6年的時間裡,一共出賣了數十份蘇聯絕密技術情報,包括米格飛機最先進的電控和躲避雷達監測系統。托卡喬夫被捕後在供詞中寫道:「我用賓得(Pentax)相機將國家實驗室的絕密文件拍攝在35毫米膠捲上,再帶回家用膠帶粘在椅子底下,尋機再將這些文件轉交美國中情局特工。」托卡喬夫在生活方面不顯山不漏水,平時上下班開一輛破舊的拉達轎車,周末在郊外小住,他家只有一幢搖搖欲墜的小別墅,與普普通通的蘇聯人無異,所以,他從未引起過別人懷疑。

托卡喬夫通過出賣情報不僅掙到了數額可觀的美元,還有西方的藥品、搖滾樂錄影帶和蘇聯禁書。他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掙得79.7萬盧布,當時折合約200萬美元。1980年5月10日,中情局簽署了托卡喬夫的酬金決定:1979年支付20萬美元,以後每年支付30萬。基舍爾將這個決定告訴了托卡喬夫,最後還加了一句:「你現在掙得比美國總統還多。」中情局將托卡喬夫的獎金存入美國銀行,承諾他隨時支取。這筆錢,托卡喬夫除了動用小部分在歐洲買珠寶外,幾乎沒有花過。

托卡喬夫為出賣的蘇聯絕密技術情報,為美國軍事科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10月,美國記者庫謝維奇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撰文指出,托卡喬夫提供的絕密情報價值連城,不僅使美國研發戰機躲避雷達監測系統縮短了17個月,在某些領域甚至縮短了5年,而且還節省了高額研發經費。中情局剛開始與托卡喬夫工作的時,並未認清其價值所在,後來逐漸猛醒,托卡喬夫是美國二十世紀最寶貴的間諜,美國軍方的估算結果顯示,托卡喬夫的情報價值100億美元,足夠美國空軍研發機構研究多年。而且中情局與托卡喬夫的合作,也堪稱國際間諜史上的典範。

俄羅斯克格勃歷史研究學者索科洛夫(ГеннадийСоколов)及克格勃中校兼《獨立軍事評論》(Независимомвоенномобозрении)主編阿塔曼年科(ИгорьАтаманенко)一方面承認,托卡喬夫是成功的間諜,給蘇聯國防事業造成的損失超過20億美元,另一方面,他們也從間諜研究的專業角度評價說,托卡喬夫成績斐然,堪稱超級間諜。

1985年6月9日,是托卡喬夫黑暗的一天。那天,他駕著他那輛破舊的2101型的「拉達」牌(Lada)轎車,從莫斯科州的多羅尼諾(Доронино)村小別墅返回莫斯科市內,就在那條路上,克格勃阿爾法(Альфа)特別行動小組副組長,克格勃中校扎伊采夫(ВладимирЗайцев)帶領警員們撒下一張抓捕托卡喬夫的大網。

阿爾法警員們先在托卡喬夫必經之路--林間小路的8公里處,偽造了一個車禍現場,調派了救護車、工程車、警車等前來救援,其實救援人員都是阿爾法抓捕小組成員,營造了一個很逼真的扎伊采夫事後回憶說,當時他對整個抓捕小組叮囑最多的話,就是抓捕動作要穩准狠,千萬別給嫌犯反抗和自殺的機會。蘇聯解體後公開的抓捕現場錄影顯示,「交通警」攔住了托卡喬夫的轎車,讓他下車到警車去查驗駕照,他走出轎車,將皮夾子放進上衣口袋,隨後朝警車走去,還便伸手摸了摸下巴。說時遲那時快,他身後突然閃出一個阿爾法特工,突然出手,右手鎖喉,沒容托卡喬夫反抗,特工又用左手將一團棉布塞進托卡喬夫嘴裡。接著又有兩名阿爾法跳出來,緊抓托卡喬夫的雙手,再出兩人,抬起他雙腿,將托卡喬夫反剪雙手抬進了警車裡,阿爾法警員在警車裡七手八腳扒光了托卡喬夫,生怕他私藏武器和毒藥他們找了半天一無所獲,便又給他穿好衣服。與此同時,幾名阿爾法警員也將托卡喬夫妻子娜塔莉亞押上另一輛警車揚塵而去。

第一個審訊托卡喬夫的,是蘇聯克格勃主席切波利科夫(ВикторЧебриков)。托卡喬夫承認向中情局提供文件,但是拒絕回答是蘇聯雷達絕密文件,直到克格勃在他家和別墅找到證據,他才徹底低頭認罪,開始配合調查,以期從輕處理。托卡喬夫還檢舉自己的新聯絡人--中情局特工斯托姆鮑赫,他的公開身份美國駐蘇聯使館二秘。克格勃根據托卡喬夫提供的見面地址,利用中情局尚不知道托卡喬夫被捕的短暫間歇,命克格勃軍官什希金(ВиталийШишкин)帶人前去抓捕。由於什希金托卡喬夫長得有幾分相似,便由他喬裝打扮,假冒托卡喬夫與斯托姆鮑赫接頭,最終什希金生擒了中情局特工斯托姆鮑赫,從他身上搜出了中情局的微型密寫即溶紙、5部微型攝影機、幾本反蘇圖書和準備支付給托卡喬夫的10萬盧布。當年曾經參加過審判的科拉斯尼科夫(РэмКрасильников)回憶說,斯托姆鮑赫在審訊的時候,拒絕回答任何問題,只要求要見美國大使,後來斯托姆鮑赫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

托卡喬夫到底被誰出賣?這個問題至今在國際間諜研究界仍爭議頗多。《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記者霍夫曼曾說,出賣托卡喬夫的是中情局特工霍華德(Edward Lee Howard),他曾是中情局托卡喬夫的聯繫人,中情局還擬派他前往莫斯科工作站配合托卡喬夫工作,替換已經撤離的基舍爾。但是霍華德在美國中情局總部表現不佳,因侵吞財產和吸毒被中情局解僱,霍華德一怒之下於1985年投奔蘇聯克格勃,還給克格勃開出一長串中情局臥底蘇聯的名單,托卡喬夫赫然在上。霍華德投奔克格勃後,居住在莫斯科,被蘇聯警察保護起來,可他還是在一次車禍中喪命。蘇聯克格勃根據霍華德的所開出的名單,在國家重點保密部門布控排查,對托卡喬夫擔任領導職務的科學生產聯合公司「同相加速機」展開了秘密調查。

克格勃對外偵察部門偵察員達馬什金(ИгорьДамаскин),退休後寫了克格勃國際行動系列作品,他對托卡喬夫一案有獨特的解讀。他認為,托卡喬夫是被中情局另一位蘇聯間諜埃姆斯(Aldrich Hazen Ames)所出賣。埃姆斯是克格勃打入中情局10年的臥底,他1994年被捕後供認,曾將中情局在莫斯科數十名特工的名單交予克格勃,其中就有托卡喬夫。1985年夏初,克格勃開始對托卡喬夫進行全面監控,動用拍照、攝影、竊聽等各種手段,對其工作和生活的細節都進行監督。托卡喬夫被捕後,克格勃統計,托卡喬夫出賣給中情局的文件計有,聯合實驗室和科學生產聯合公司「同相加速機」54份秘密圖紙和項目書,8000多份絕密文件的圖片。

1986年6月16日,托卡喬夫的案子移交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秘密審理,時間延宕整整一周。蘇聯解體以後,公開了一些托卡喬夫庭審的影像資料,看來當時允許全程攝影。影片顯示,托卡喬夫在人證和物證面前,無話可說,陪審團的三位蘇聯將軍均認為所有證據確鑿,指出托卡喬夫從1978年以來就開始與美國間諜機構合作,直到1986年6月在中情局的指揮下從事對蘇聯的間諜活動,向美國提供了蘇聯空軍主要發展方向的絕密文件,其中包括蘇聯戰略巡航飛彈飛行反射系統、無線電電子遏制技術和蘇聯國家飛機識別體系的絕密文件,他們都認為托卡喬夫犯有叛國罪。

托卡喬夫在庭上交代完犯罪事實後,請求政府手下留情,免他一死,但是6月23日,最高法院認定托卡喬夫罪惡極大,仍判處其死刑,並沒收其全部非法所得。1986年9月24日,托卡喬夫被執行槍決。托卡喬夫的妻子娜塔莉亞也因犯包庇間諜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114/83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