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分析師解讀央行「全面加息」信號:貨幣政策已轉向

在過年前「麻辣粉」(MLF)漲價之後,過年後首日,中國央媽全線上調逆回購和常備借貸便利貸款(SLF)利率,債市期現貨聞訊重挫。分析師們語調一致:貨幣政策已中性轉緊。

招商證券徐寒飛點評道,這是央行貨幣政策全面逆轉的信號,意味著2014年以來的貨幣寬鬆結束了。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也點評稱,「本次利率上調是短期經濟穩定、通脹回升背景下,央行對於金融同業大幅擴張和天量信貸做出的去槓桿舉措,與2013年監管非標擴張類似,也確認貨幣政策已中性轉緊。

九州證券鄧海清指出,這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從寬鬆周期逐步進入收緊周期,從隱性收緊走向顯性收緊。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始於2016年8月末,央行開始提高貨幣市場的利率中樞和波動性,但是央行沒有明確提高任何一個政策利率,體現為在貨幣市場隱性加息,而近期的上調MLF利率和OMO利率則開始成為顯性加息。

華創證券屈慶團隊更是早在去年末便已討論過2017年加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了鞏固金融去槓桿,加息周期在路上。」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則指出,此次上調反應出如下三重信號:一是抑制信貸增速過快(最關鍵),二是反映短期經濟不弱,企穩無憂,三是金融去槓桿決心大。

SLF雖然每次規模小,但是頻率高,更能體現政策意圖,SLF利率的上調要比MLF利率的上調更有指導意義,尤其是7天期SLF利率,有可能成為未來利率走廊的頂。

央行提升各期限資金利率,最終是要向銀行貸款利率傳導,如果數次短期加息後不見成效,信貸仍繼續高企,則不排除直接加息(即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所也點評道,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走廊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利率就在於公開市場操作利率(OMO)以及常備融資便利工具利率(Lending Facility)。因此,操作及工具利率的上調就應當被直觀地解讀加息。存貸款基準利率並不重要。

央行以借貸便利工具替代掉降准,實質上是一種流動性頂層的期限錯配,這意味著央行更願意創造短期資產(對應增加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而銀行作為該操作的債務人,債權人縮短其資金供應的久期實質上會加速影響到債務人的資產配置決策以及風險管理策略(比如應對LCR以及NSFR等監管指標)。

控制信貸增速是關鍵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指出,在商業銀行市場化行為驅動下,1月新增信貸或與去年規模持平,再創天量,與政策信號背道而馳,因此央行釋放信號予以約束。

中信建投宏觀固收研究團隊指出,不論貸款增量的背後是因為需求的真實好轉還是銀行體系的提前衝量或是企業預期利率拐點帶來的資金需求提前釋放,在通脹壓力走高和貸款放量超預期的配置下,央行可能也不得不預防性的通過利率的提升,來降低貸款的熱度,畢竟當前央行的資金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團隊也指出,「繼六個月和一年MLF利率提升後,逆回購利率全面提升,在地產價格泡沫、經濟企穩、天量信貸和同業規模大幅擴張的背景下,此次利率上調反映央行通過緊貨幣抑制金融槓桿政策意圖進一步強化。

接下來怎麼走?

華創屈慶團隊早在去年末便已討論過2017年加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了鞏固金融去槓桿,加息周期在路上。」九州證券鄧海清也指出,央行的加息路徑將為「貨幣市場隱性加息→MLF利率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上調」。

中信建投宏觀固收研究團隊認為,加息後,央行降準的概率提升。

結構性工具的基礎貨幣投放途徑帶來的質押券不足和LCR考核的壓力。當前(MLF+逆回購)/商業銀行持有的利率債可能已經接近37%,而11月才僅僅30%出頭。即便考慮到地方債、同業存單的可質押性,中小行,甚至可能股份制銀行當前若想直接從央行手中質押換取基礎貨幣也非常困難。而且在當前美元走弱、國內政策利率上行的背景下,當前可能是較好的降準時間窗口。央行可能採取的是,保證適當的流動性供應,但是流動性成本抬升的一個路徑。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則指出,如果數次提高利率後不見成效,不排除真正加息(即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可能。央行提升各期限資金利率,最終是要向銀行貸款利率傳導,通過提高貸款利率抑制信貸過快增長。

對於未來政策變化,東興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鄭良海也指出,短期不排除央行進一步調升逆回購利率的可能性,但還需觀察經濟基本面走勢;不過仍難言是新一輪加息周期的開始,因為貸款基準利率並未上調,短期可能還依賴逆回購和MLF等工具過渡。

全球貨幣政策共同轉向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指出,全球製造業持續復甦,通脹預期仍存,就業市場保持強勁,為全球貨幣政策轉向提供了支持,也是我國貨幣政策全面加息的基本面背景。

美國方面,去年12月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當前美國經濟正逐步回暖,勞動力市場正接近充分就業,失業率處於4.7%的低位。歐洲方面,2月1日,歐元區1月製造業PMI終值公布為55.2,高於初值55.1與12月終值54.9,為2011年4月來新高。

從我國近幾個月的經濟數據來看,12月房地產投資超預期,1月PMI數據繼續向好,需求擴張生存加速,價格維持高位,這些都大幅降低了央行加息的後顧之憂。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204/87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