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別再讓父母給你帶娃了!看看日本人是怎麼做的

別再讓父母給你帶娃了!

自己孩子自己帶,不需要父母插手

和我們很相似,日本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很注重孩子的讀書和升學的,不過除了知識之外,他們還很看重孩子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興趣的發掘。某些時候感覺日本人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禮儀規矩、為人處事以及手工技能等方面之用心,甚至超過了對他們知識方面的要求。就此,想就日本父母在兒童教育方面有別於國內兒童父母的教育方法等,以自己近三十年的近距離觀察所看到的真實一面來談一點所觀、所感、所思。

讓我們先從孩子出生後如何帶孩子來看。在日本,人和人之間都是相對獨立的,因此,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幫自己子女帶孩子的,一般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而已。所以,通常情況下,一般日本家庭都是忙碌的父母和幾個孩子同住,過去,日本女性有結了婚就辭掉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的習俗存在,但基於日本經濟長期陷於低迷直接影響到了丈夫的收入而導致家庭生活拮据的現實,今天的很多年輕女性結婚後一般也都會選擇繼續工作以貼補家用或賺取自己的零用錢。

如此,就不能做專職主婦在家照顧孩子了。表面看來,讓孩子過早的學會照顧自己及兄弟姐妹似乎對孩子來說有些殘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也鍛鍊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增加了孩子之間的親情和家庭意識。

日本放學景象

而對比一下我們國內的情況卻是大不相同。我們由於過去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唯一的孩子徹底地成為了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內的整個家庭的「心肝兒寶貝」。

而到前幾年,我國普通人的退休年齡為男55歲,女50歲,這樣的年紀在日本人眼裡正是年富力強,所以他們就有大把時間和精力來幫子女帶孩子,而且還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雙方搶著帶的。這在日本人眼裡的不可理喻之事,國人卻是當作「阿塔麗麻愛」的事情來做的,反之,才會被視為不正常。

在日本就經常會碰到國人生孩子特地把父母從國內邀請來日本幫助照顧孩子的事情,短則三個月,多則半年一年,甚至即使簽證到期不得不回去了,還會重新不厭其煩毫不吝嗇金錢再邀請父母來日幫助帶孩子。日本人看了膛目結舌,但我們卻是我行我素。

而我們的老人所謂的帶孩子,大都是把孩子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據說有些孩子都5、6歲了,連穿衣服繫鞋帶兒都還是大人幫忙,想要什麼馬上就得有,即使是上學了,還要大人接送等等。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獨立生活能力呢?又怎麼可能懂得關心照顧別人呢?那麼,最終結果就是培養出的大都是缺乏自立能力的孩子,這從前些年炒過一陣子的中日兒童夏令營活動中日本孩子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勝過中國兒童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明證。

不放縱,不溺愛,不培養「熊孩子」

還記得自己剛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被父母教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之類的古詩詞,稍長,到了會哼哼唧唧唱兩句的時候,又被教以「我愛北京天安門」「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這個就不提了。總之,從自己小時候開始,就主要被施以強制灌輸性的知識教育。

但日本則不同,經常在電視裡看到父母讓孩子獨自去超市買東西的綜藝節目。通常情況下是父母寫好一張購物清單給孩子拿著,一般裡面會寫有牛奶、麵包、醬油、飲料和洗髮水等等,讓孩子提著和自己身高几乎不成比例的購物用籃子在超市裡踉踉蹌蹌地自己尋找要買的東西,有不懂的或找不到就詢問售貨員,買完後結帳付款帶回家,目的是培養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時候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因為是電視台錄製的節目,因此除去孩子蒙在鼓裡,家長和節目組人員都是在監控現場一邊看著孩子購物,一邊討論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獨立能力的改進措施等。感覺這樣的節目就很好,因為孩子只有自己親自去做了,才會留下深刻印象,也才會慢慢潛移默化的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反之,看我們在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六人共同只擁有一個孩子的今天,莫說讓孩子去買,那是恨不得買回來弄熟了嚼好了餵到孩子嘴裡才肯放心,孩子又怎能得到生活技能的鍛鍊呢?

國內放學景象

在日本還會經常看到電車裡或者其它公共場所父母提醒孩子不要大聲影響別人的情景,如果孩子太小哭鬧不止,那麼,一般父母都會把孩子帶走哄好後再回來。這在我國,一般都會很通融的,小孩子嘛,哪有安靜不鬧的,但在日本,日本人卻會從小就教育孩子無論是任何場合不給別人添麻煩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們常常看到日本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雖然也去接送,但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包拿水壺的,都是孩子踉踉蹌蹌地拿著自己的東西走路,而家長大都空手相陪。小學生更是如此,不僅書包,有繪畫課體育課等還要拿專用工具,下雨還要打傘,但即使如此,也都是一個人大包小裹的通勤上學。也正是這種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做人做事準則,才使得日本人修煉成為了今天舉世公認的具有一流素質的民族。

腳踏實地,孩子獨立成長最重要

現在國內重視學業,而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白天上課,晚上或假日上補習班,還有做不完的作業,可以說,孩子幾乎每天都處在一種超負荷的狀態之中,即使有有限的趣味選擇,一般也都是家長給選擇了諸如鋼琴、歌唱之類的所謂高大上的科目,這時我們的家長們就渾忘了鋼琴家本就是鳳毛麟角,歌唱家更不是誰都能當上的社會現實。

但日本卻完全不同,日本孩子上學就是在一種比較自由的環境中上課,至於趣味則更是沒有父母強迫決定,父母要做的只是發現,發現孩子對哪方面感興趣就鼓勵孩子去選擇,而且不是逼著孩子一定要學出個什麼東西來,只是注意把握孩子的均衡發展,而且有些有餘力的孩子還會選擇同時報幾個興趣班,比如空手道、柔道、游泳、籃球、橄欖球、劍道等等。

這些的原始目的也只是讓孩子把趣聞作為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一項活動來參加而已,當然,從興趣中挖掘出了潛在的特長並獲得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但這畢竟不是最初的目的。

一般我們在孩子小時候都是和父母一起睡,但在日本如果條件允許一般孩子很小開始就會有自己的房間,即使經濟條件不允許,父母也會努力為孩子創造出一個他們自己的小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就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自我管理能力等。

也許,我們有些父母會以擔心孩子一個人會出事云云對此持反對意見,那麼,日本父母對此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也經常看見日本小孩子在路上因跌倒、磕了碰了而大聲哭叫的場景,遇到這種情況日本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三腳兩步的撲過來安慰孩子,而是冷靜的讓他們自己爬起來,告訴他們摔倒了「大丈夫」(沒關係),以鼓勵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也許,我們會由此覺得日本人缺少親情,但個人認為這總比溺愛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還有一個現象也是值得對比一下的,那就是一般在國內搭乘地鐵或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時,要麼看到的是大人給兒童讓座,要麼看到的是小孩子搶先衝上車為自己和父母搶占座位,做法雖兩極,但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培養了孩子我是弱小我就應受到照顧的心理,也會滋生滋長孩子自私自利的負面意識。

不過在日本就沒有這樣的習慣,首先在日本很少有讓座的風習,你覺得給站在身邊的老人讓個座是學雷鋒了,對不起,日本老人不需要,相反搞不好還會對你認為對方老而使得人家不高興拂袖而去呢。你覺得給站在身邊的兒童讓個座也是做好事了,那也對不起,日本兒童也不需要雷鋒大俠,因為人家父母就是要通過這些來鍛鍊孩子的不接受他人幫助的獨立生活能力呢。

而且,日本的電車巴士里的優先座位如果沒有老弱孕婦和抱嬰兒的乘客,一般來說,即使是當時人再擠,也不會或很少有人去坐,即使是小朋友也會站著,因為他們知道,那是給需要受到照顧的老弱孕婦和抱小孩兒的人準備的座位。

沒有「小皇帝」「小公主」,只有平凡真實的個體

日本第一生命保險公司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小學生的理想調查,調查題目為「如果你成了大人,你想做什麼」。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可以看到男孩子的回答排在前十的依次為:足球運動員,棒球運動員、警察、地鐵或巴士司機、木匠、醫生、商店營業員、學者、宇宙飛行員和消防員。

記得我們上小學時也搞過類似調查,當時大部分的回答都是科學家、鋼琴師、解放軍之類高大上的。看國內網上報導現在的小學生在被問及長大最想做的是什麼時,回答「老闆」的居然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對比前面日本小學生的調查,我們看到排在前十的根本就沒有「老闆」二字。

在對日本的父母做的一項「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從事什麼職業時」的調查時,日本孩子的父母們首選是安定的公務員,其次則是大公司的職員,排在前十位的依然沒有老闆,這些又是怎麼回事兒呢?那是因為作為父母,日本人深知拿工資和給人發工資的責任和辛苦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打小兒就不會給孩子灌輸長大當老闆的思想。

除此,日本社會也從來沒有把老闆作為英雄來宣傳,電影電視劇中也幾乎沒有以老闆為題材的作品。所以,可以說,孩子們對老闆這個概念首先就是比較模糊的,其次,日本人有不炫富不露富的習俗,孩子在學校為防止同學們另眼相看自己,使得自己陷於孤立狀態中更是不會張揚自己家長是老闆。因此,我們就看到了在日本孩子的心目中老闆其實也就是個屁,這和國內兒童對老闆的熟知程度熱衷程度相比,用日本人的俗語來說就是「雲泥之差」(天地之差)了。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623/95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