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家:出現這兩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天性涼薄的孩子

提到天性涼薄,大眾的第一反應是冷漠無情,沒有任何人情味;前段時間的吳謝宇案,老榮枝案,大眾通常會為像上文事件中的嫌疑人貼上許多標籤。

「殺人魔」「沒有良心」,這些特徵確實符合某些人格的特徵,比如最近很火的一個心理學名詞「反社會人格」。

有一些人確實是天生性冷漠,這和他們的大腦前區缺乏有效聯繫有關。他們感受性差,情感不豐富。而大部分人的情感冷漠,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他們的大腦是正常的。

這要追溯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很大程度影響孩子的性格,當孩子出現以下幾點特徵,父母就要開始注意了。

極度自私

在父母眼裡,女兒就是貼身的小棉襖,小雪是一個長相漂亮的女孩,從小就備受家裡人的寵愛,這讓她養成了公主脾氣;有一次父親生病癱倒在床,想叫女兒幫自己端杯水,結果對方甩來一句:「自己不是能走嗎?為什麼非要我給你端水?」

聽到這裡,父親的心涼了半截,但很快,父母又原諒了女兒,依舊對她寵愛有加,很多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即使是自己做錯了,父母也選擇忽視,還對自己百般順從。孩子自然而然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只關心自己,對別人無動於衷。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缺少父母的陪伴,小的時候,孩子都喜歡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但父母經常外出打工,就只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看著別人的父母都能陪伴左右,孩子就容易心生怨氣,每逢佳節父母歸來,儘管好吃好喝地擺在面前,他們也無動於衷: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沒人在乎他們的真實感受,爺爺奶奶能力有限,孩子就建起了心理防禦機制。

這導致他們很難和父母建立情感連結,從而在人際關係當中,無法與別人建立好親密關係,缺乏感受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低,即使內心波濤洶湧,在別人眼裡就是冷漠無情。

過度理性

情感冷漠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也叫空虛症,是一種情緒減退的病症。有心理學家指出,這種情況最早發生在美國的大中學校里,患病的是一群青少年,他們身上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學習壓力,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

那些能跨越階層,發家致富,實現逆天改命的人,都一定程度隔離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對自己非常嚴苛,不會輕易陷入感情的旋渦,因為他們內心明白,感情不一定成功還會拖垮自己。

在別人眼裡,他們就是冷漠無情的賺錢機器,要想成功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這代價也是無比痛苦的。

孩子很理性,是情感淡漠的突出特徵,他們的父母往往非常嚴厲。在原本天真爛漫的年紀,就應該做小孩子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成為一個「小大人」,承擔起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成熟,那些過於理性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整個人仿佛是一座冰山,別人怎麼走也走不進他。

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變得越來越冷漠,即使表面上和別人相處得很好,也無法走進別人的內心。成年人,會慢慢地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在人遇到難以接受打擊跟挫折時,會將這些痛苦壓抑在潛意識裡面,然後使自己根本感覺不到痛苦,或者直接將它忘記,好的情感隔離有助於人們戰勝困難和挫折,更進一步。

然而,錯誤的方式就是只是暫時的壓抑,一到關鍵時刻便如洪水猛獸般襲來。但凡是外在冷漠,內在如火如荼或外在熱情,內在悲傷的人無不長期使用了情感隔離,沉浸在無人理解的情緒中,無法走出來。

長此以往,就有可能轉化為焦慮症,抑鬱症。那些親人去世卻面無表情的人,真的是冷漠嗎?只是太過於痛苦,而採用了情感隔離,而一旦觸碰到那個熟悉的味道場景,便再也壓抑不住內心悲痛的情緒。

長期壓抑隔離自己的人,看似和常人無異,遇到開心的事情也能開懷大笑,最可怕之處就在於他們自己已經意識不到了,就像一顆潛伏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等待著摧毀你的一切。

孩子如果不能平衡好理性和感性的關係,成年後就有可能得上心理疾病,迴避型依戀人格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往往和父母關係淡泊,缺乏感受情感的能力,不會或不懂建立親密關係。

和迴避型依戀人格談戀愛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無論你對他們多好,永遠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

他們內心也渴望一段親密的長期關係,但是到真正談戀愛的時候,卻常常難以真正地敞開心扉去進入到這段關係當中,對於別人帶著很強的防備心和疏離感。

所以他們寧願把所有的委屈和難過憋在心裡,也不會在表面上暴露半點不快。

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人們都把情感壓在內心最深處。大部分外表冷漠無情的人,內心深處都布滿了不愈的傷痕,這裡住著一個無比脆弱的孩子,他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個孩子,不讓他們被外界傷分毫。

小時候這個孩子無能為力,但這個孩子現在長大了,他有能力去維護自己的幸福。你已不再是一個小孩,即使曾經遍體鱗傷,也要勇敢去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1/166211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