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琢磨先生:難看的《敦刻爾克》 絕不屈服的靈魂

作者:
我們在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中國的英雄們,也曾創造過歷史,也曾經在緊急關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完成過人類的一次創舉。

《敦刻爾克》很難看,不是說電影不好看,而是電影很難——看。難在對觀眾要求挺高,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欣賞得來諾蘭的這個敘事方式,所以說是比較難看懂的。

觀眾對《敦刻爾克》兩極分化的口碑也就不難理解了,喜歡諾蘭的觀眾因為有耐心體會這種三條線神剪輯而覺得偉大,不喜歡諾蘭的觀眾卻會被交叉敘事前後顛倒的時間線搞得暈頭轉向覺得不過如此罷了。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是半夜看的首映,準備大不了就睡一覺,沒想到連片頭都沒有就開始進入高潮,這部電影就感覺通篇都是高潮,你想緩緩休息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一方面是因為通過海陸空三個視角交叉進行,讓節奏變得緊張。二是配樂從頭到尾就沒停過,渲染的氣氛很到位。三是對每個小人物的刻畫很鮮活,讓觀眾提心弔膽跟著壓抑,跟著求生,跟著不放棄任何一絲逃命的機會。

我講一下我對這個電影裡三組人物的感受。首先是陸地上逃亡計程車兵湯米,逃離戰場回家是他的一切渴望,本來慢悠悠滿大街瞎逛找吃的,結果被德國突突突的就剩下他一個。來到沙灘上大家都排隊,他聰明的抬起擔架想混上船,結果船被炸沉了。又找了個船,又被炸沉了。

於是他們坐在沙灘邊思考人生,結果發現發現了一條擱淺的船,好不容易在船艙里隱藏了幾個小時,剛被潮水浮起來,結果又被打沉了……讓人感覺這哥們既幸運又點背,幸運是每次都活了下來,點背是他就是離不開沙灘。就如同不斷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哪怕是不停的重複,只要不絕望就有救贖的可能。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選擇,只想著逃命的時候,就會窮盡一切可能,我什麼都不管,我就是要回家,這種強大的要活下去的想法支撐著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磨難。湯米是敦刻爾克40多萬士兵的縮影,每個士兵都是一個湯米。

每次戰爭我們都只看到一組組的數字,但每個數字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他渴望活下去的願望。這是最好的反戰角度,因為數字讓人麻木,具體的生命才能引發人對戰爭的思考。如果這是你,這是你的家人,在近乎絕望的時候依然想回家,你還會對戰爭歡呼嗎?

其次是開著船前往營救的道森父子,跟士兵湯米正好相反的方向,湯米是拼死要離開,道森是說什麼都要去。為什麼道森要義無反顧的前往營救,我覺得是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自於因為我的努力,可能改變別人的人生,一個人內心就會豪氣頓生。

在救援的路上他們順道救了一個患了戰爭創傷的飛行員,這個飛行員死活不想回敦刻爾克,結果爭鬥中失手讓船的小伙子摔死了,在飛行員問起的時候,道森的兒子說:他沒事,他很好。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有意義,否則拯救的意義何在呢。

最後是我們的大帥哥湯姆哈迪所扮演的飛行員,飛機戰鬥技術著實了得,一路飛一路幹掉敵機,連最後降落都優雅的著陸。我發現英國的飛行員好像沒有學過跳傘,不迫降不足以顯示自己的駕駛技術。湯姆哈迪仿佛在宣告,我帥,所以我可以不靠露臉演戲。我開飛機牛逼,所以我可以不靠降落傘求生。當然他真實的目的,是要親手燒毀戰機,不讓它落入德軍之手。

本來燃油不足,飛行員可以飛回英國,但他選擇了耗盡最後一滴油,也要多幹掉一架敵機。因為無數的生命就因為我幹掉一架敵機而得以活下來,一條命一架飛機,挽救更多的生命,那一刻飛行員內心肯定非常燃,非常肯定。

在整個大撤退逃亡的背景下,逃亡計程車兵湯米,前往救援的船長道森,飛行員湯姆哈迪,代表了一種精神,就是不屈服,儘管困難重重,也要力求一搏。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也印證了邱吉爾的名言:‌‌「絕不屈服,絕不妥協,絕不,絕不,絕不,絕不——任何情況下都不妥協,無論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細微——除非事關榮譽與賢明,否則絕不妥協。‌‌」

正是這種不屈服,4年後,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第。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扭轉了歐洲戰場。

推薦這部電影,不是因為諾蘭,而是對那些絕不屈服精神的尊重。

說起著名的撤退大作戰,中國在二戰的時候,也有過一次經典撤退,其經典程度絕對不亞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只是因為這次撤退主導的是國民黨,另外在中國的正史里撤退總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被淡化了下來。

這次經典的撤退就是宜昌大撤退,被稱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7年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並將四川確定為戰時大後方。這就面臨一個問題,遷都就有大量的物資需要轉移,當時入川公路難行,鐵路沒有,唯一的可行的路就是水路,就是長江。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墮胎、物流,從華東、華中、華北地區湧向四川。1938年10月,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武漢淪陷後,這股撤退潮一時達到頂峰。此時,只有10萬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滾滾而來的難民和源源不斷運來的戰時物資擠滿,近各種待運的器材就多達九萬噸,再加上各種滯留人員最多時達3萬。

而此時,張自忠將軍率領的第33集團軍,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幾十萬出川增援的軍隊和裝備,也急待通過長江航線,奔赴戰場。還不僅如此在大撤退中,包括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在內的至少有幾十所高等學校、職校、中專、中學也攜帶著教學儀器設備經民生公司輪船撤入四川。

可以這麼說,當時中國的兵工業、航工業、重工業、輕工業、教育業的生命,全部都在宜昌這座城市命懸一線。宜昌的地形雖然扼守長江三峽,但從宜昌往上遊走航道卻是異常狹窄彎曲,灘多浪急不說,暗礁還叢生,超過1500噸以上的輪船根本不可能直達重慶。此時再加上日本飛機不斷飛來轟炸,日本軍隊又節節逼近,恐懼和不安,籠罩在人們心頭。盧作孚目睹的狀況是:

‌‌「遍街皆是人員,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為爭著搶運的關係,情形尤其紊亂。我恰飛到宜昌,看著各輪船公司從大門起,直到每一個辦公室止,都塞滿了交涉的人們。所有各公司辦理運輸的職員,都用全力辦理交涉,沒有時間去辦運輸了。管理運輸的機關,責罵輪船公司,爭運器材的人員,復相互責罵。‌‌」

此時盧作孚的民生公司臨危受命,要求在40天內運走所有的人和裝備。要在40天時間,完成這樣大的運輸量,除非出現奇蹟。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而民生公司單船運載能力只有200噸至600噸。按這樣的運力計算,全部物資和人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盧作孚率領他的民生公司採用了‌‌「三段航行法‌‌」,簡單說就是將長江上游宜昌至重慶的航線分為三段,每段根據不同的水位、流速、地形來調整馬力、船型、速度合適的輪船分段航行運輸。這種航行雖然麻煩一點,運輸成本高一點,但卻保證了枯水期間長江上游的正常運輸和航行,這是中國航運史上的一大創造。

宜昌大撤退期間,民生公司搶運入川的各類物資,兵工器材達到162800噸,航空油彈器材33500噸,搶運到後方的政府人員、傷兵,更是數以十萬計。至於將全國各地逃難到宜昌的難民轉運到四川,至少超過150萬人。

後來,有人曾對此評述道:‌‌「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煉鋼等行業的綜合性工業區,構成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命脈。正是這些撤退運輸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成為抗戰的堅強後盾,生產了大批槍炮,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殺敵武器,為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我們在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中國的英雄們,也曾創造過歷史,也曾經在緊急關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完成過人類的一次創舉。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908/99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