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基辛格:中國人錯以為「美國盛世不再」

作者:

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已經盛時不再。但各種跡象表明,中國領導層明白,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維持相當強大的領導力。

中美文化政治背景差異顯著

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在歷史上都對它們現在成為中流砥柱的國際體系既支持又抗拒,一方面宣布遵守這一體系,另一方面卻又對它的某些方面有所保留。

作為眾多國家中的一個重要國家在21世紀秩序中如何發揮作用,中國沒有先例可循。美國則從未和一個在國土面積、影響力和經濟實力方面與它相似,但國內秩序卻迥然不同的國家長期互動過。

兩國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有著重大差異:

美國的政策著眼於務實,中國則偏重概念。

美國從未受過鄰國威脅,中國的邊境四周卻無時無刻不強敵環伺,虎視眈眈。

美國人相信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辦法,中國人卻認為一個問題的解決只會引起新的問題。

美國人對眼前形勢一定要拿出結果,中國人注重的則是大局的發展。

美國人制定實際「可以做到的」計劃,中國人只確定總的原則,進而分析它的走向。

中國人的思維部分地受到了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但越來越趨向於傳統的中國思維方式。美國人對兩者都缺乏直觀的和深入的理解。

中國和美國在各自的歷史中,只是在最近才充分參與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中國自認為與眾不同,基本上自家管自家的事。

美國也認為自己獨一無二,也就是說它是「例外」,但它相信自己在道義上有義務超越國家利益,在世界上傳播自己的價值觀。

這兩個有著不同文化和不同前提的偉大國家都正經歷著根本性的國內變化。這些變化最終是會導致兩國間的競爭,還是會產生一種新形式的夥伴關係,將對21世紀世界秩序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老牌大國和崛起中大國的博弈

老牌大國和崛起中的大國之間存在潛在的緊張因素,這一點自古皆然。崛起中的大國不可避免地會涉足之前被老牌大國視為禁臠的某些領域。同樣,正在崛起的大國懷疑對手會在它羽翼未豐的時候試圖扼制它的成長壯大。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歷史上新興大國和原有大國互動的15個例子中,10個導致了戰爭。

因此,中美雙方許多重要的戰略思想家根據行為模式和歷史經驗都預言兩國必有一戰,這並不令人意外。中國把美國的許多行動理解為要阻擋中國的崛起,把美國對人權的促進看作破壞中國國內政治結構的手段。一些重要人物把美國所謂的重返亞太政策說成是最後攤牌的前奏,認為美國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中國永遠處於二流國家的地位——考慮到《世界秩序》寫作期間美國並未進行任何重大的軍事部署調整,這樣的態度更值得注意。

美國則害怕不斷壯大的中國將一步步削弱它世界第一的地位,也因此而威脅到美國的安全。一些舉足輕重的智庫把中國比作冷戰時期的蘇聯,認為中國一心要對它的周邊地區實行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軍事上的主導,最終建立霸權。

雙方的疑慮均因彼此的軍事演習和國防計劃而進一步加深。即使當軍事演習和國防計劃是「正常的」,也就是說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而採取的合理措施,雙方也都會從最壞的角度來解讀。雙方都有責任小心行事,以免其單方面的部署和行為升級為軍備競賽。

雙方需要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個10年的教訓,當時逐漸形成的猜疑氣氛和潛在的衝突最後爆發為巨大的災難。歐洲領導人沉溺於他們的備戰計劃,未能把戰術問題和戰略問題區分開來,結果作繭自縛。

還有兩個問題加劇了中美關係的緊張。中國拒絕承認自由民主的傳播會有助於國際秩序,不認為國際社會有義務傳播民主,特別是採取國際行動實現人權。美國也許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重點來調整它關於人權觀點的實施。但鑑於美國的歷史和美國人民的信念,它絕不可能完全放棄這些原則。這兩種觀點不可能達成正式的妥協。雙方領導人的一個重要責任是防止這方面的意見分歧發展為衝突。

朝鮮問題

另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是朝鮮問題。19世紀的俾斯麥說過:「在我們這個奇妙的時代,強國因良知的顧忌而軟弱,弱國卻因膽大包天而強悍。」他這句格言用在朝鮮身上可說是分毫不爽。朝鮮的統治不符合任何被認可的合法性原則,甚至不符合它聲稱信奉的共產主義原則。它的最大成就是製造了幾個核裝置。它沒有軍事能力和美國打仗,但它手中那些核武器的政治影響遠遠超過了其軍事用途。朝鮮的核武器會刺激日本和韓國發展自己的核軍事能力,也讓平壤自以為有所倚恃,貿然進行與它的實力不符的冒險,因此造成朝鮮半島戰火重起的危險。

中國過去和朝鮮的淵源留下了複雜的經驗教訓。在許多中國人眼中,韓戰象徵著中國決心結束它「一個世紀的屈辱」,在世界舞台上「站起來」,但也是一個警告,告誡中國不要捲入它無法控制其起源,並會產生始料不及的嚴重長期後果的戰爭。所以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採取了相同的立場,要求朝鮮放棄——而不是縮小其核計劃。

對朝鮮當局來說,放棄核武器很可能會造成它政治上的解體。但中國和美國在它們支持的聯合國決議中公開要求朝鮮做的,正是放棄核計劃。中美兩國為了達到自己的國家目標,需要協調政策。雙方有關朝鮮半島的關注和目標有可能達成一致嗎?中國和美國能否制定出協作性的戰略,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和無核化,使所有各方都更加安全、更加自由?如能做到這一點,那將是向著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新型大國關係」邁出的一大步。

光靠聲明是建立不起夥伴關係的

中國將認識到,他們不可能預料中國人民對他們確定的宏圖偉業如何反應,他們進入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中國不希望對外冒險,但正是因為他們感到只能通過強調國家利益來解釋改革必然帶來的調整,所以他們可能會比過去的領導人更加堅定地抵抗他們眼中對中國核心利益的侵犯。任何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國際秩序都必須達到均勢,但對均勢的傳統管理方法卻需要通過商定規範來改進,並藉助合作來加強。

中美兩國領導人都公開承認,兩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兩屆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和巴拉克·歐巴馬)都和中國的國家主席達成協議,要建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夥伴關係。此舉既可以維持均勢,也能減少其中固有的軍事威脅。迄今為止,中美儘管宣布了意圖,卻仍未向著兩國同意的方向採取具體的步驟。

光靠聲明是建立不起夥伴關係的。任何協議都無法保證美國的國際地位永遠不變。如果美國被視為衰落的大國——這並非命中注定,全看美國如何自處——那麼經過一段混亂動盪之後,中國和其他國家就將獲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由美國把持的世界領導權。

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已經盛時不再。但各種跡象表明,中國領導層明白,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維持相當強大的領導力。建立具有建設性的世界秩序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現在沒有哪個國家,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能夠像美國在冷戰剛剛結束,在物質和心理上獨步全球的時候那樣,單獨擔負起領導世界的責任。

美國是東亞均勢的一部分

在東亞,美國與其說是平衡者,不如說是均勢的一部分。如果均勢中參與方很少,那麼任何一方改換門庭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樣的均勢總是岌岌可危的。東亞的均勢若是純靠軍事力量來維持,由此產生的聯盟可能會比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聯盟更加僵化。

在東亞,中國、韓國、日本和美國之間存在著類似均勢的平衡。俄羅斯和越南算是處於邊緣的參與者。但是,這種平衡與傳統的均勢有所不同,因為美國這個關鍵角色的重心在地理上遠離東亞。而且最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的軍方在軍事刊物和聲明中彼此視為對手,但兩國又宣布要努力建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的夥伴關係,結果美國既是日本的盟國,又宣布是中國的夥伴——這與俾斯麥的情況可有一比,他與奧匈帝國結盟,又和俄國簽訂條約。矛盾的是,正是這種模稜兩可維持了歐洲均勢的靈活性。後來為了透明,不再採用這種模糊的手段,結果引起了一系列愈演愈烈的對抗,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個多世紀以來,也就是說,自從門戶開放政策和西奧多·羅斯福充當日俄戰爭的調解人之後,防止亞洲出現霸權是美國的一貫政策。在當前的情況下,中國必然會把潛在的敵手儘量遠拒於國門之外。中美兩國就是在這個空間內活動。兩國能否維持和平,要看雙方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能否保持克制,能否確保彼此之間的競爭只停留在政治和外交的層面上。

在冷戰期間,不同陣營的分界線由軍事力量劃定。今天,不應主要靠軍事部署來確定界線。軍事力量不應被視為力量平衡的唯一決定因素,甚至不應算作首要的決定因素。具有矛盾意味的是,現代均勢的內容必須包括夥伴關係這個概念,特別是在亞洲。如果這能作為總的原則得以執行,那麼它就不僅重要,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均勢戰略和夥伴關係外交的結合不可能消除所有的敵對因素,但可以減輕它們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中美兩國領導人有機會進行建設性的合作,為兩國建設更加和平的未來指明道路。

秩序永遠需要克制、力量和合法性三者間的微妙平衡。亞洲的秩序必須把均勢與夥伴關係的概念結合起來。使用純軍事手段來維持均勢將一步步引發對抗,只靠施加心理壓力來營造夥伴關係則將引發別國對霸權的擔心。必須運用精明睿智的政治技巧來找到兩者間的平衡。假如這一平衡無法實現,遲早會釀成大禍。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卡特中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02/110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