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高手在民間 一種不得已的突破網絡封鎖發貼方式

—用錯別字表達思想的時代

作者:

網絡圖片

這個時代怎麼了?處處都是怪現象。就連語言文字,也變得千奇百怪,迷霧重重,讓人費解。

最先發現這個問題,是在多年之前,為此寫下一則題為《網絡文本中的怪現象》的筆記。若干年過去了,怪現象不但沒有消失,而且愈演愈烈,時至今日,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用錯別字表達思想。此現象眾所周知,卻很少有人論及,於是從相關筆記中選出幾則,一併放在這裡,也算立此存照——

一、網絡文本中的怪現象

網上下載唐德剛《民國前十年》,看到了這樣的一些文字:

"筆者在哥倫比亞大學半工半讀之時,曾在該校之'中國歷史研究部'作編譯。斯時學部主持人魏復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教授之巨著'東方ZhuanZhi論'(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正在殺青階段……"

"在轉型的初期和中期,如一(9-1)(8+1)八年的'戊戌變法'時期,和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時期,分析家對中國前途的變數,實無法掌握。"

"一般的說法,總認為近代中國最早組織的革命團體,便是一(9-1)(8+1)四年'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孫中山先生於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所成立的'興中會'了。一(9-1)(8+1)四年(清光緒二十年)因此也就是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的起點。"

"文社成立於一(9-1)(8+1)○年(清光緒十六年;另一說為一(9-1)(8+1)二年),比興中會要早四年多……"

"(見馮ZiYou著「興中會組織史'及'香港興中會章程'第八條」)"

初見之下,許多地方都讓人一頭霧水,但仔細看,卻也並不複雜,只是用了一些特別的表達技術:

一是某些詞語被替換了。比如,"魏復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教授之巨著'東方ZhuanZhi論'(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譯為漢文,應是《東方專制論》,"專制"二字沒有寫出,用了拼音;再如,"馮ZiYou著「興中會組織史'及'香港興中會章程'第八條」",這裡的"馮ZiYou"顯然是"馮自由","自由"二字用了拼音。我所疑惑的是:在中國的網絡上,"專制"、"自由"這些詞都不能直說嗎?

在我的文章中,這些詞也是常用的,但似乎並未有礙上傳。唐德剛文章的轉帖者顯然更謹慎,不敢直用,因而用拼音代替。是他特別膽小嗎?還是因為經驗?

二是表述年份的那些數字間夾雜了許多括號和加減算式:魏復古(KarlA. Wittfogel,1(9-1)(8+1)6─1988);"一(9-1)(8+1)八年的'戊戌變法'時期";"一(9-1)(8+1)四年'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文社成立於一(9-1)(8+1)○年(清光緒十六年,另一說為一(9-1)(8+1)二年)"……

初看之時,真是如讀天書,仔細看,才知道不過是1896年、1898年、1890年、1892年……不能直接寫出來,而用算式加來減去,想必是考慮到"8"和"9"連在一起構成的年份之忌。"(9-1)(8+1)","(5+1)(5-1)",這樣的用法早已見過,但學術著作要想在網上傳播,也需這樣寫,實在可嘆。

也許這位網友多慮了,因為一些詞語並非貼不出來,或者只是在某些特別的日子裡貼不出來,但他們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這樣的處理,大概不會沒有原因。行文中不敢使用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字樣,不敢說專制、獨裁、統治等詞語,不敢提某些黨派或領導人的名字,據說是可以減少麻煩,至少是可以使網文不必因為某些詞語而被過濾和關注,以便順利貼出來。可是,面對上面的文本,唐德剛先生如果看到,不知將又有什麼樣的議論!

這樣的文本,將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到21世紀初頁時出現的一個特殊現象而載入歷史。

二、這樣的詞語也犯忌?

讀關天網刊2008年第32期,發現一個現象,有一篇不錯的文章,標題的寫法卻有點奇怪:

《愛國·憤青·及其他——寫於"五·四"前》。

於是複製,粘貼,保存。同時在想:為什麼要畫這第多斜槓?難道"愛國"、"憤青"、"五四"都成了有礙社會穩定的詞語?

接下來看到的更有意思:張緒山介紹馬克·布洛赫代表作《封建社會》的一篇文章,刊於《北京日報》,公開發行,並無違禁之處,但到了網上,卻有了這樣一些段落:

"***成立之後,為自己規劃了反'封建'的任務。但國共兩黨的反目,隨之而來的國民黨對***的武力**和**的武裝反抗,使***不可能從容而深入地進行反'封建'的理論探索。在30年代初的社會性質論戰中,***人得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結論。在當時嚴峻的政治鬥爭形勢下,***人基本上將'封建主義'作為政治問題對待,不可能對'封建主義'進行學理上的深刻剖析和研究。"

這些"***"所指代的文字,有的容易猜,有的並不容易猜。中國的網絡是怎麼回事!需要有比紙媒更多的禁忌嗎?報刊上公開發表的文章,為了能夠貼出,竟然被弄成這個樣子!但願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

三、用錯別字表達思想的時代

網上閱讀,不得不承認一個可悲的現象: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用錯別字表達思想的時代。

人類創造了網絡,為的是更好地傳播信息、交流思想。而在中國,網上瀏覽卻已經不這麼簡單,而是需要了解千奇百怪的語言表達方式,學會各種猜測的本事。因為你要弄懂一些詞語,就必需展開豐富的聯想,邊讀邊想,邊讀邊猜。有一些是大家一想就知道的,有一些卻需要特別的閱歷和知識背景,這無疑為閱讀增加了難度。

漢字中突然夾雜著拼音,夾雜著英文,這已經算不了什麼,而且"古已有之",但夾雜一些奇怪的符號,卻使人頗費思量。

比如,"ZF這隻賴皮狗。人民與它講道理,它和人民耍流氓;人民與它耍流氓,它和人民講法制;人民與它講法治,它和人民講政治;人民與它講政治,它和人民講穩定。""ZF"是誰?是漢語拼音字頭?

再比如,"他跟某常委過從甚密,對某襠的發家史如數家珍,知道的比我多得多,……他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他說:'某襠亡不亡對我來說一個樣,不亡還好些,我可以撈更多的錢,只是我有正義感,正直,看不慣他們。'"什麼是"襠"?同音字嗎?

再比如,某博客貼出《推陳出新,再續新篇》一文,內容首先是向網友道歉:"從5/16--5/21短短几天,承蒙博友厚愛轉載的幾千篇博文被滅失了,殃及了無辜博友,我向各位致以深深歉意!"這很好理解,但接下來的話就需要猜:"在今天《木午陽》風沙後,我原先告示的備博《木午揚》也無法打開……風沙原因,可能我博文涉及了三個'地雷',一是涉及了六一節後三天的事情;二是涉及了TAM廣場有9人'自由落體',三是博文提出了'祖國'和人民誰是母親的問題,誰撫養了誰的問題。"有一些仍然可以一目了然,比如"六一節後三天"、"TAM廣場"、"自由落體",但"風沙"指代的"封"+"殺",卻讓我猜了半天:颳風也好,沙塵也罷,與博客有什麼關係?

"上海灘35世"發一篇博文,題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不就是搶劫嗎?》(2013-06-3015:36:00),全文只有幾句話:

村里大爺問:什麼叫城鎮化建設?

村委會的會計回答說:正腐花8萬塊錢將你家的2畝地徵收,然後400萬賣給房地產開發商,再然後你兒子拿征地所得的8萬塊錢和他兩口子攢下的8萬塊去交了首付,並當20年房奴!

大爺聽完後流淚地說:俺操他親娘滴,操泥馬不就是搶劫嗎?在這裡,"操泥馬",在別處常見的是"草泥馬",似乎已經流行多年,而"正腐"一詞,卻是近年才流行開來。

下面的表達,網民大概已經司空見慣了:

龍英台的《DA江DA海1949》……

愛味味的《一虎八奶》……

民煮名博今日大多打不開……

他出事了,據說與民孕有關……

反對強拆!反對正腐與開發商穿一條褲……

放著世界各國證明了的民煮現正之路不走,非要一襠磚制和賭財……

誰是"龍英台"?誰是"愛味味"?

"民煮","磚制","賭財","正腐",應該不難讀懂,而且,用同音字代替,倒也是傳統,古代稱作"通假"的,可是,眼下的這些"通假",用得是否太離譜!

我總是跟不上形勢,剛剛弄清"偉光正"的含義,轉眼遇到了"畏光症"。什麼意思?只有猜。

網民為什麼這樣做?原因眾所周知,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逃避那些網路阻止上傳的詞。到底哪些詞有礙上傳,一直未見公布,如果有那樣一個文件就好了,可是沒有。於是網民就一個個像報刊負責人那樣靠自己的理解和遭遇去理解和設定底線,結果就難免"擴大化",把一些可以自由上傳的詞也當成了有礙的詞。比如,過敏、感冒、詞語,連起來說就通不過嗎?事情沒那麼嚴重,但有的博文卻把它寫成了"明敢詞",有的則用了常用的辦法,寫成"敏*感*詞"或"敏**感詞"。真的這個詞本身也過敏或者感冒了嗎?

這一切都很滑稽,卻已經是我們的文化現實。相關部門也許應該後悔,當初不該引進網際網路,不該讓百姓在網絡上亂發那些未經批准的言論。也許當時是還沒有足夠的自信,如果有更多的自信,或許應該堅決拒絕網際網路,拒絕手機,拒絕向世界打開大門。這一步邁出來,的確帶來了太多的麻煩,現在只能靠各種過濾軟體進行檢查,以發現和攔截那些包含"明敢詞"的文字,讓它無法在網上現身。

公民表達思想和見解,需要用錯別字,這是民族的恥辱!是時代的恥辱!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03/110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