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12個戳心的問題 看穿你的原生家庭

作者:

02

沒有完美的父母

前一段時間,北大學生王猛寫下萬言書,盡數自己從小到大的家庭遭遇,徹底斷絕了和父母關係。

他說從小父母就過於關心自己的學習,但毫不尊重他的想法。小時候被打扮成女孩,長大了仍然被各種強勢對待,安排他的人生,從來沒有平等的溝通。因為與父母屢次溝通無效,他已經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有很多人說他不孝,但也有很多人能理解他在原生家庭中的遭遇。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這一問題,許多人和王猛一樣,把自己的目光對準了從小長大的家庭,企圖找到自己之所以長成這樣的原因。

我經常聽來訪者說這樣的話:

‌‌「我感覺我的這個問題,跟小時候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有關。‌‌」

‌‌「我和丈夫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模式,所以我們根本沒辦法溝通!‌‌」

願意討論原生家庭的問題,這是一種覺知和進步,證明我們想弄清楚這其間的關係,以圖再少犯錯誤。

這世上的確存在以虐待子女為樂(當然他們其實也是病人)的父母,但大多數的原生家庭,並沒有到這個地步。

儘管現代心理學所關注的暴力語言、冷暴力、邊界模糊、道德捆綁、控制等等在大多數家庭都存在,但大多數父母是一邊疼著愛著一邊打打罵罵地拉扯大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長大之後,突然開始醒悟,原來我性格中擰巴的部分,來自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於是就出現了經典的諸如‌‌「父母皆禍害‌‌」的言論。

然而,我們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了解家人,而非為了單方面的指責和控訴。因為,指責和控訴,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我們要了解它,然後擁抱它的好,走出它的陰影。

有時候,我們鼓勵你跟父母和解,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孝順,而是,與父母的關係,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你跟這個世界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如果不積極地面對和處理,最終傷到的是自己。

03

你的過去,無法決定現在和將來

曾經聽到朋友說:總聽你們說原生家庭,把自己的問題歸於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可是這樣的抱怨有什麼用呢?

確實,只是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並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而原生家庭也並不是就決定了你的一生,就像在《極限挑戰》中里,黃磊在最後說:

‌‌「所有起跑的比賽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場馬拉松。

而沒有任何一場馬拉松,是由起跑好壞決定的。‌‌」

即便是我們與其他人相比,起點更低,家庭問題更重,但這也並非意味著我們沒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不久前,在《中華詩詞大會》第三季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為,買不起書店的書,他就每次去背幾首,回來再默寫下來。他曾經揣著一本《唐詩三百首》邊送外賣邊背詩,最後,他成為了冠軍。

從物質條件來說,雷海為的原生家庭不算好,甚至還有些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像雷海為這樣走出原生家庭困境的,大有人在。

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對一個人的影響更為持久。就算這樣,也有很多人選擇活出自己的幸福,在奔跑中把那些陰影拋在身後,而不再重複父母婚姻的不幸和原生家庭的痛苦。

我們復盤原生家庭,是為了未來跑得更遠、更輕鬆。與其沉迷於將自身性格、境遇中的不如意歸結於童年的成長經歷,不如意識到:

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痕跡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誰又不是帶著問題在生活,而變得更好呢?

所以,先真正接納一個家族的苦與樂,不再一味地抱怨和抗拒,至少先讓自己向前走得輕鬆一些。現在,很多人學會了剖析自己的童年:

‌‌「我媽媽把我當貴族養著,但其實我們家只是普通家庭,所以我養出了一身的小姐脾氣,眼高手低。‌‌」

‌‌「我爸媽的感情一點都不好,看著他們的婚姻,我根本沒有結婚的打算。‌‌」

然而,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往往發現,真正造成一個人困境的,並不僅僅來自於父母,更多的是來自於我們自己。

過去對人有影響,但是倘若一個人改變的動機強烈,並願意自我負責,過去就決定不了現在和未來。

所以,為了自己將來更平坦的路,我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對自己說:

在成年之前,發生在我身上的某些事,不是我的問題,我不需要為此負責;

但從今以後,我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且,我願意盡力去為自己、為我愛的人,創造一個有愛的新的家庭。我值得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我想,這才是我們了解原生家庭,剖析自己的意義所在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博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610/112771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