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圈養」的農商行:不良率飆到20% 員工養老 業務停滯

作者:

2018,被業界稱為「銀行覺醒之年」,銀行家們都在尋求創新突圍之法。而農商行似乎依然偏安一隅,「昏昏大睡」。它們盤踞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得天獨厚的業務地盤和資源。然而,它們卻面臨著業務受限、盈利減弱、資金收緊等困境,壞帳率開始飆升,一些農商行在2017年末的不良率,甚至已超過了20%。

圈養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農商行,將如何面對重重困局?

01困獸之鬥

很多農商行的不良率都在飆升。財報顯示,一些農商行在2017年末的不良率,已超過了20%。譬如河南修武農商行,20.74%;貴陽農商行,19.54%。「粵東地區農商行的不良率,甚至達到了80~90%。」廣東某農商行員工胡曉婷透露。農商行的舒坦日子,正在悄然結束。

今年1月,銀監會表示,要嚴查同業、理財、表外等業務層層嵌套。而在此之前,業內秘而不宣的潛規則是,農商行有大量的表外業務,比如「同業理財」。所謂的同業理財,就是銀行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比如,A銀行拿自己的錢,去買B銀行的理財產品。層層嵌套加息,這樣的操作,無疑會推高金融槓桿,而農商行一直是「同業理財」的重災之地。媒體報導顯示,農商行發行的同業理財利率,在各類型銀行中是最高的。以2017年12月下半月為例,農商行平均收益最高,達到了5.59%。

「監管來了,同業業務的盈利能力勢必會下降。」業內人士李玉認為。此外,以前通道類、類信貸業務也沒法繼續做了,「農商行的資金面趨緊了。」李玉稱。對此,農商行都怨聲載道。有業內人士稱,農商行的好日子,可能就此結束。農商行一直陷在一個怪圈中:並不缺錢,但是壞帳居高不下,利潤不高。

監管部門要求,農商行的資金業務不能出省,貸款業務不能出縣。也就是說,農商行即使做到全國前列,其所有的分行,也都沒出過本市,如廣州農商行。

在農村,金融只能走普惠之路,一旦普惠,就很難盈利。「另外,金融體的活動空間小,就很容易發生不良。」胡曉婷表示。當發現大額逾期時,農商行會進行同行拆借,去找其他農商行借錢,而這樣也容易產生大面積不良。之前,它們靠著一些盈利的小業務,也能勉強求活;如今,這些小聰明正在被監管扼殺。監管重壓,業務受限,圈在自己一畝三分地里的農商行,開始陷入困獸之鬥。

一些地區的農商行,今年開始聯合了。它們或是全省合併成一家,或是併入城商行,「又或是歸到省聯社管理之下,如廣東一些地區的農商行。」胡曉婷表示。因為生存困難,它們不得不抱團取暖,相互扶持,度過難關。

02良莠不齊

在中國,農商行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產物。1951年,中國為了「幫助農村擺脫高利貸盤剝」,開始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5年後,農信社達到了16萬個。到了2003年,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始將農信社改造為股份制商業銀行,部分農信社開始蛻變成農商行。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組建農村商業銀行1222家。因此,農商行,就是農信社改革後的產物,其成立的初衷,也是為農民提供金融基礎服務。

農商行在中國,到底發展得如何?行業人普遍的說法是:冰火兩重天,兩極分化極為嚴重。因為農商行被圈養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所以,這片土地是否肥沃,決定了農商行是否健壯。在農村富饒的江浙地區,出現了很多成績斐然的農商行。比如吳江銀行、常熟銀行。媒體報導顯示,江蘇省已上市7家城商行、農商行,占全部A股上市城商行農商行的一半。它們的員工待遇,也頗為豐厚。

浙江某農商行的員工鄭曉東透露,他的年薪有35萬元,「而我們老大的年薪,能達到120萬元」。而在廣東地區,一些農商行普通櫃員的年薪,卻不到5萬元。差距高達7倍之多。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農商行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富饒之區,滋潤無比;貧瘠之地,艱難生存。而農商行,是否承載了振興農村金融的使命?

「現在的農商行,更像一個抽水機,而不是水井。」某深耕農村金融的互金平台創始人余浩稱。它們的分支機構,基本都設在離村鎮很近的地方,甚至直接設在村里。公開資料顯示,在整個涉農市場上,農商行和農信社的網點占了92%左右。它們確實將觸手伸到了農村,但這些觸手的主要目的,不是放款,而是吸儲。一直以來,農商行都以吸儲和大額貸款業務為主。「它們將農村的錢吸上來,再到城鎮去放款。」余浩稱,就算給農村放款,也只放給最優質的用戶。譬如,村長。

「這類人群很有錢,他的競選成本可能就50萬。」曾經在農商行工作多年的高層何琪表示,這群人有強烈的信貸需求。而它們不願深入農村金融的核心原因,也是因為模式太重,風控需要線下走訪,成本太高。還不如簡單粗暴,只給農村最核心的人物放貸。另一方面,也是它們備受詬病的一點,就是深入農村土地的農商行,有太多「人情業務」。比如,村長要獲得貸款,只需要「認識一個審批員就夠了」。「這與農商行體制僵化分不開。」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些農商行的領導幹部,若沒犯錯誤的話,都是只上不下,「就算他業績不好。」胡曉婷透露。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農商行員工,都沒有太大的工作動力。「沒犯錯的情況下,農商行是不會主動辭退員工的。」胡曉婷表示。這樣的安逸助長了員工的「懶惰」,很多農商行人士稱這種生活狀如「養老」。

現在,整個銀行業都在尋求變化與突圍,而農商行卻深陷體制僵化、人情業務等困境中。原本可以是中國農村微血管的農商行,似乎卻並未承載起這一歷史使命。而就在它們安逸度日的同時,農村金融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03喜歡雞蛋

對於如今的農商行來說,哪裡是生路?除了業務繼續下沉,將業務做深做透,它們似乎別無他法。農商行開始了下沉之路,它們在進入之時,卻突然發現了一個不速之客。這就是進入農村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京東、阿里這些巨頭,都開始盯上農村,開始艱難開墾這片土地。它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也帶來了吃苦耐勞的服務精神。養尊處優慣了的農商行,怎麼與其競爭?

「他們一個村幾個業務員,而我們很多村只有一個業務員,甚至幾個村才一個,根本跑不過他們。」何琪稱。另一方面,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開始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比如根據豬的生長周期建立風控體系。「短期來看,這些沒有人力直接風控靠譜,但是我們多積累幾年的數據,就可以開始規模化推廣。」余浩稱。

前有監管,後有追兵,準備下沉的農商行難言輕鬆。而合作共贏,成了大部分農商行的選擇。它們提供資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獲客和風控,強強聯合。「長遠來說,農商行要想下沉,還是得建立自己的風控系統。但早期可以通過合作,積累經驗。」何琪稱。另一方面,去深挖自己現有的客戶,也是一個不錯的突圍之路。農商行有一群特殊客群:他們年齡普遍偏大,且對金融不敏感。比起理財,他們更在意銀行里存的錢。「發薪日時,很多農民都會把到帳的錢取出來再數一數,圖個心理安慰後,再存進去。」何琪表示。而對於這部分用戶來說,農商行的營銷更應偏重於定期存款。

實際上,農商行會用一些福利,來吸引年紀偏大的用戶,比如用戶存5萬,每個月除了利息,還可以領雞蛋。「他們對於拿雞蛋這件事非常熱衷。」何琪表示,「他們喜歡實物。」

當然,這群用戶並不是除了儲蓄,就沒有其他金融需求。他們在財富端,就有很大的挖掘潛力,目前只是缺少理財的渠道。「實際上,這群年紀偏大的用戶,忠誠度很高。」胡曉婷認為。「像我父母那輩人,一旦習慣某一產品,就很信任這家產品,也不願意改變。」何琪表示。所以,這群人會是未來農村金融的主要客群,「而農商行應該更好地服務好這部分客群,儘可能提供簡單化的服務。」何琪認為。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一本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7/119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