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中國人現在所有的夢想 日本人幾十年前就實現了

作者:

10天後,安倍晉三將踏上中國土地。這是時隔七年後,日本首相的正式 訪問中國大陸。

日本國土只有中國的1/25,人口密度卻是中國的2.45倍,但是中國人現在所有的夢想,日本人幾十年前就實現了:法制國家、廉潔政府;174個國家免簽;世界一流大學;世界第一的良好治安;醫療健康世界第一;老人長壽世界第一;連續多年高中畢業生的就業率是100%;人均產值是中國的30多倍。

有媒體稱,日本475名議員的平均資產,折合人民幣177萬元。首相安倍算是個有錢人,可資產也不過折合人民幣510萬。177萬,在北京夠買50平方米房子不?還有35個議員是零資產,窮得叮噹響。自己都富不起來,還怎麼帶領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在全球國民素質道德水平調查及排名中,中國連續幾十年排名中下游,而日本國民素質連續30多年排名世界第一。中國與日本國民之間的素質差距可能達幾十年。

當然,中國的改革派們也在積極尋求突圍。過去的24個月裡,中國把美國曾奏效的救世良方挨個兒體驗了一遍:1.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刺激需求;2.馬歇爾計劃的一帶一路;3.柯林頓的網際網路加萬眾創新;4.弗里德曼的貨幣供給理論;5.里根的供給側改革,外加熔斷制;6.最後又回到咱們熟悉的房地產拉動經濟上,不過這次不帶院子了。為什麼這些行之有效的濟世良方挪用到中國卻全部失靈了呢?

我們以北京引以為懊(惱)的交通為例,我始終認為,在市政府門口把市委牌照的車攔下來,把人弄下來直接帶走,大概不是有態度問題就是有能力問題。

北京公共運輸出行率遠遠低於東京和香港等城市。

究其原因,首先,車站密度不夠,遠沒有達到一個國際大都會應有的水平。

除了地鐵站密度不夠,地鐵的運行時間也很短。東京和香港地鐵停運的時間都在午夜1點左右,而北京地鐵在晚間11點左右就先後停運了,這對於「加班狗」來說實在不夠友好。

事實上,即使短時間 大陸鐵基礎設施難以完善,北京也可以在提升通勤體驗上做更好。在北京地鐵中難覓商業服務的身影,想買瓶水也要出站才能完成,在這點上,東京、上海更加以人為本,商業服務健全得多。

更要命的是,在我們國家選擇公共運輸出行還必須面臨的一個情況就是暴堵,早出門也架不住要命的堵車。

觀之日本,東京的人口並不比北京少,而且東京的面積沒有北京大,交通路況卻比北京好很多,堵車的情況也很少發生。

坐標:北京

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2170萬;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

機動車數量:561萬

坐標:東京

面積:2162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為3700萬;人口密度為6106人/平方公里

機動車數量:800萬

東京的面積是北京的八分之一,人口接近北京的兩倍,而人口密度更是北京的五倍,機動車的數量則是北京的1.6倍。

這是北京的交通

這是東京的交通

為什麼東京不堵車?

這是國內四處可見的一個停車角落

而東京的自行車是這樣停的

內部運行是這樣的

停車場全景結構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地下車庫

這是東京的居民停車場,日本人比起凱迪拉克更愛類似比亞迪F3這樣的三菱小車。

商業中心的停車場則長成這樣,是不是像碼頭?

這是北京地鐵圖,是不是看起來四通八達的?

這是東京地鐵,線路和密度至少是上面的兩倍以上。

日本人開車如果要變道超車,不僅僅是打轉向燈,超車以後還會打雙閃表示感謝,甚至是自行車超過了行人也會說一聲:「抱歉」。

而天朝……

上世紀80、90年代的東京曾經也是一遇到上下班就堵到全城都是停車場。但是東京交通部門遵循著「梳字訣」不停地完善改變街道布局,不停地設計建造新型高效的停車設備,開車的市民也越來越文明理智。

所以今天東京不堵車被世界稱作「東京奇蹟」。

當然啦,除了這些黑科技

不堵車的東京還用了不少其他方法

以下4招可以說非常有效了

1、交通管理「疏」字當頭

東京也曾有過不堪回首的大堵車時代。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正處於鼎盛時期,企業活動頻繁,業務往來密集,街上的車輛自然也就擁堵不堪。當年工作日的白天,東京街頭的車輛時速在10公里以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東京並沒有嘗試過諸如「單、雙號限行」、「尾號限行」、「限上牌照」、「錯峰上班」等說法,也沒有聽說過哪種類型的車在特定的時間段不能進入或通過市區。在東京市區,只要是車,無論是私家小轎車還是大型貨車、運土方的卡車,都有在路上平等行駛的權利。

東京的路面交通管理是「疏」字當頭。政府在處理交通問題時,更注重「疏導」,而不是採取各種限制措施。按照「疏導」思路,街上的車多了,東京交通管理部門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限制車的數量和出行,而是拓展道路、完善交通設施。

最近幾十年,東京一直不停地擴建道路。特別是一到晚上10時以後,車流漸少,燈火通明的築路工地隨處可見。

2、「微血管」很發達

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網恰如密布於人體的血管,無論動脈、靜脈還是微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會影響到肌體的健康。在東京,很難找到一條正南正北的、橫貫東西的主幹道,而迷宮般的小馬路比比皆是。

而恰恰這些「微血管」般的小馬路條條通順,只要在路口看不到「此路不通」的標識,即使僅可通過一輛車的雙向通行的小馬路,你就可大膽地往裡開,絕不會因對向來車而卡在小路中「進進不去,出出不來」。這一點恰恰是國內城市建設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國內很多城市這些年道路建設很快,但往往更注重城市主幹道的建設,一般道路環境整備跟不上,集中在主幹道上的大量車輛分流不出去,造成主幹道交通嚴重擁堵。而東京每條道路設施都很完備,車輛易於分流,因而在東京,通常情況下很難看到哪條道路擁堵不堪或被堵死的現象。

現在,東京已擁有完善的立體化道路交通體系,在硬體方面緩解了擁堵問題。目前,東京的公路網主要由3條環狀總長320公里的高速公路、10條國道和數百條普通公路以及1222座總長72公里的橋樑、112個總長37公里的隧道、735座總長42公里的步行天橋等等構成,總里程長達2.4萬多公里。

3、停車費出奇貴

東京人很少開車上下班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停車費實在太貴,任何單位都不會預備免費的停車場。足以令車主心疼的高昂停車費用是東京政府治理交通的又一法寶。

在東京,如果想開車上班絕對沒人阻攔,但車主肯定捨不得支付路旁或大廈內每小時從600日元到1500日元(約合人民幣40元至100元)的停車費,據說這與東京普通白領的時薪相差無幾。

停車費貴了,違章亂停車的現象就會突出。為了治理亂停車,東京市政府從前年開始專門雇用「職業殺手」——停車監督員,大多是退休老警察,兩人一組,配備相機和記錄儀器,發現違章車輛就拍照貼條,一次罰款1.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扣兩分(日本駕照滿分6分)。重罰讓東京的車流暢通了不少。

4、開車違規要重罰

如果說公共運輸發達是日本治理交通的硬體,那麼駕駛員良好的交通意識則是防治擁堵的軟體。日本司機開車「一根筋」,極少併線。常見一條車道排成一溜,旁邊的車道卻空著。看似有些「資源浪費」,但由於亂併線的現象減少,既減少了追撞擦碰發生事故的機率,同時又增加了車輛行駛的整體速度。

儘管日本全國的汽車總保有量與中國相差不多,但是日本每年機動車交通事故並不多。以2008年為例,日本機動車交通意外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降到了1萬以下,這一數字是中國的十分之一。公路上交通意外減少了,通暢程度自然有很大提高。

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何東京的駕駛員素質高?這除了駕駛員本身的修養問題外,還與日本完善的交通法律體系有關。如果駕駛員違規將付出很高的代價。

日本對酒後駕駛、違規變線、違章停車和超速駕駛等情況的處罰非常嚴厲,罰款額由幾千日元到幾十萬日元不等,違章者還可能被吊銷駕照甚至面臨牢獄之災。如果執法人員執法不公,則可能因此丟掉飯碗。

日本製造了世界第一個三角插頭,第一艘航空母艦,第一張CD、DVD、藍光光碟,第一台電子計算機Casio,第一隻石英手錶,第一台筆記型電腦(東芝T10000,第一台錄影機,第一台液晶電視……

我們研製出來世界第一台神馬?

2050年,日本的經濟競爭力將成為全球第一。屆時,300萬台產業機器人24鐘點工作,就相當於增加了900萬勞動人口,而支付給每台機器人的「月薪」僅為1.7萬日元。

雖然我們無法研發並大規模應用機器人,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放開二胎,為房地產去庫存做接盤俠,對不對?

北亞財經披露,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中國 大陸則無一家入圍。而在中共官媒的宣傳中,我們見到的卻是日本「失去的20年」——經濟衰退,創新能力喪失。

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美著名的日本問題研究專家沃格爾教授出版了一本名為《日本第一》的研究專著,立即在世界引起轟動,成為當年度美國最暢銷書之一。從一般的市民、學者到國會議員、政府官員都爭相閱讀。

日本到底強大到什麼地步?

談起日本,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沒落的已開發國家」,或者「經濟停止發展」的印象,可是,日本真的舉步維艱了嗎?

日本在創新領域

先來個總體概況:

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

全球創新企業TOP100: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德國4家;瑞士3家!

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從這幾年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創新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日本其實早就拋棄已經淪為低端製造業的家電之類產業,轉變為全力投入BtoB,新材料,人工智慧,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高科技硬體,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

新技術領域,美日兩國瓜分了全球80%……《Economist》發表2015國家創新質量(InnovationQuality)報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創新質量的意思,就是你的創新到底有沒有為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創新實力:

麥肯錫2013發布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顛覆技術——未來12大新興技術分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運算、機器人、次世代基因體技術、自動化交通、能源存儲技術、3D列印、次世代材料技術、非常規油氣勘采、資源再利用,目前日本就是全力投入上面這十二個方面,而且百分之90已經做到了世界前三。某些科研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比如大數據云計算,新材料,資源再利用,能源存儲、機器人等。

目前的日本是蓄力期,等到發力期,其技術儲備有機會讓日本在下個100年又領先一步。日本是個務實主義國家,面子什麼的都是小事,對於日本韜光養晦才是真諦。

日本在技術領域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3.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4.是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經濟不只是單純地建造工廠。

在未來計算機領域,量子計算機是當今世界一大研究課題。而量子計算機的多項基礎技術源於日本,D-Wave量子計算機是由當時在日本NEC研究所任職的蔡兆申和中村泰信,於1999年在全世界率先實現的。

而它的基礎是源於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西森秀稔和門脅正史教授提倡的「量子退火」理論。今後,能和日本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的只有一個國家,美國。美,日,歐盟,這個順序不是隨便叫的。

你看不見的日本創新能力

看到有人說日本創新缺失,你看不到,只是因為別人玩得更隱晦了。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高通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配件,解決方案,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這幾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爾最佳供應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連iphone里1000多項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來自日本)。日本有11家企業獲得英特爾PQS獎。

全球任何企業要獲得英特爾PQS獎,都需要在成本及質量方面獲得80%以上的分數,並在改進計劃方面也獲得80%以上的分數才能獲獎。

能玩轉稀土這個點石成金的東西的國家,這個星球上只有2個,美國和日本。日本這些技術哪來的?強大的科研能力!2000年之後一直到2016年,日本每年至少拿一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位於全球第二。

日本的經濟

日本蟬聯世界最大海外淨資產國,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日本在海外還有一個超級日本。日本資源匱乏,所以日本必須在海外尋求資源,到目前為止,日本海外的資源面積已經達到本土的10倍——礦山,石油這些基礎原料就是資源面積!

當今世界的產業鏈中高端,幾乎由美,日占據。日本6大財團,每一個堪比一個小型國家。

無論我們要把日本作為競爭對手,還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都需要明確的清楚,日本究竟靠什麼立國?日本究竟強在哪裡?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7/119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