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胡錦濤胡啟立等7大佬紛紛"現身" 反泄中南海大秘密

中美貿易戰衝擊下中共政局敏感之際,近期,胡錦濤胡啟立李瑞環等6名中共退休常委接連以不同方式出現在公眾視野,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王篤然表示,川普壓力下,中共高層越是秀團結,反而越說明中共高層內部越不團結,但也顯示出中南海決心一條道走到黑。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周四(18日)表示,中共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寸步不讓,暗示將不會放棄關稅手段迫使中共讓步。港媒指出北京對貿易戰有三大誤判,如果不能正確認識,無法解決貿易戰。

庫德洛:中共未積極回應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任何要求

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周四(18日)在底特律經濟俱樂部說,[中共]「他們是不公平的交易者,他們是非法商人,他們盜取了我們的智慧財產權」,「中國沒有對我們的要求做出任何積極地回應」。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周三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美國與中共的貿易談判似乎已短暫停頓。

他說:「在任何談判中,都有起起落落,有間歇,也有更活躍的時期。因此,現在看來,我們可能處於某種中斷狀態。」

胡啟立

胡錦濤胡啟立等7名前常委接連現身

10月18日,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與現任高層習近平王岐山等,現身在中共維族高官、人大前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遺體送別儀式上。

10月18日,89歲的前中共政治局常委胡啟立,現身上海最大的積體電路產業投資項目——華力二期12英寸先進生產線投片大會。有分析認為,胡啟立此次現身或有力挺北京當局的意味。

去年中共十九大前,前中共政治局常委胡啟立也曾「現身」官方有關哀悼前天津高官楊輝的報導。

胡啟立今年已89歲,曾經於1987年至1989年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當時五位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四。

港媒《動向》雜誌曾披露,江澤民為保證不被清算,在其交權時留下二條政治遺囑。其一,絕不允許鬆懈打擊法輪功的鬥爭;其二,對「六四事件」定性的「黨的結論正確性」不容改變。

據報胡啟立持續14年呼籲中共最高層重評「六四」。2011年胡啟立曾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見面,胡錦濤表示理解。

港媒《爭鳴》2016年6月號報導,胡啟立自2002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旬,持續14年致信中央政治局、人大常委會、和胡錦濤、習近平,呼籲重新評價1989年的六四事件。

此前的9月27日,中共十九大卸任之後一直銷聲匿跡的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突然出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此前醜聞纏身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親自進行了接待。

9月30日,中共最高檢察院成立的「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公號刊發兩篇中共前常委、中紀委前書記吳官正2013年所寫文章,大談他從常委之位退下來的心態,聲稱心情很舒暢。

10月7日,安徽官方媒體稱,中共前常委吳邦國現身安徽肥東。民眾發布的視頻顯示,吳邦國一行有數輛高級轎車開道,多輛巴士,浩浩蕩蕩。當地更出動了大陣仗「歡迎隊伍」和保全設施。

10月11日,中共前常委、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現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會議。公布的照片顯示,90歲的朱鎔基身穿西裝,臉露笑容,精神不錯,但拍照時有人攙扶。

此外,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同時現身清華。

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王篤然表示,六名前常委接連現身意在秀團結,其實越是秀團結越是表明中共內部不團結。在中美貿易戰的重壓下,中國經濟困難重重。近來中共紅二代任志強和孔丹公開發聲,任志強公開炮轟北京背棄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另一個是孔丹提出國企應加快市場化改革。這也反映出中共體制內對貿易戰前景的憂慮日深。其實對中共當局應對貿易戰策略不滿的大有人在。

港媒:北京有三大誤判解決貿易戰要先「找著北」

香港《蘋果日報》10月18日評論文章指,中共駐美大使崔天凱12日接受FOX電視台《周日新聞》節目主持華萊士採訪時,回答不出白宮誰在主導貿易政策。崔天凱對貿易戰的困惑,也正是北京的困惑,那就是「找不著北」。

文章稱,北京目前對貿易戰有一系列誤判。其中之一是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是個商人,就是想多要錢,因此北京在掠奪智慧財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等問題上不給美國任何選擇,從而激發了貿易戰。

誤判之二,是以為美國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能戰勝共和黨,扭轉美國貿易政策,而閉眼不見遏制中共已是美國朝野的共識,更不為民主黨落敗預做打算。為干預美國選舉,北京竟公然做出在美國愛荷華州大報購買版面、攻擊川普的舉動。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誤判是,以為讓中國人民承受貿易戰的代價,就能成功度過貿易戰危機。北京政策不考慮人民,而美國副總統彭斯日前歷數中共政權的20餘樁罪行,並顧及了中國人民的利益,獲得中國人民的贊同。

文章指,北京要想和華盛頓探討解決貿易問題,必須糾正上述三個誤區,先「找著北」。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9/119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