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他只是本科畢業 被通知獲諾獎 以為是惡搞

2002年的某天,一個號外消息,

徹底打破了研究員田中耕一的平靜生活。

諾貝爾獎一直都是很多人關注的事,

因為它深深的關係到人類的進步與發展。

民眾也會因為有本國得獎者而感到自豪。

揭曉得獎者當天,日本報紙都單獨印發號外:

「田中耕一先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人們看到一個很年輕的形象被印在報紙上,

所有人在自豪與驚喜的同時,也不禁問:

「他是誰?」

世界首位沒有碩士博士稱號的得獎者

照理說,媒體和民眾對他不熟悉並不意外,

但是,就連整個學術界的人也都是毫無頭緒。

就好比,村上春樹陪跑了這麼多年一無所獲,

「本科畢業沒有碩士和博士的學位。」

「島津製作所最普通的研究員。」

「他」對於學術界來說,太過特殊和冷門。

記者會第一句:「穿著單位工服就來了不好意思」

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獲得了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大獎。

接受採訪的田中回說,接到這通越洋電話,

當時自己在電話里只聽懂了「諾貝爾」和「祝賀」,

因為毫無頭緒,還以為是同事的惡作劇。

記者會途中接到妻子的電話

突如其來的消息再加上他的謙遜性格,

使得田中在面對從全國而來的記者時,

表現的特別質樸與真實。

會害羞,會緊張,再加上三七分的髮型,

看到這個普通上班族形象的得獎者,

人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感。

田中突然爆紅

田中在爆紅之後,故事也是被媒體越挖越多:

「上大學之前看到戶籍謄本才知道自己是養子。」

「因此備受打擊而成績下滑,被掛科留過一級。」

「學習電氣工學出身的他,沒能如願進到索尼。」

「退而求其次的,進入了島津製造所的化學研究。」

令田中耕一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自己獲獎理由是多年前的一次「失敗操作」。

因此意外發現了「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如果按照以前的操作方式來說的話,

研究者們在分析蛋白質這類大分子時,

必須要使用雷射照射分析目標物。

但研究者都清楚,一旦直接照射目標,

最終的結果只有碎裂。

而田中在一次實驗時,誤把甘油混了進去。

發現搞錯了的田中,考慮到實驗用試劑挺貴的,

就索性做了一次測試。

結果是成功緩衝了雷射對於分析物的照射。

田中耕一在後來的採訪當中說:

「其實由於我對於化學還有生物化學的無知,

我不知道目前的理論認為蛋白質大分子,

是不大可能通過這個方式被離子化的。」

正是這樣一次無知外加失誤的歪打正著,

讓他意外發現了「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之後的他把這個新發現,在了一般學術刊物發表,

然後就這麼一如往常的繼續他的普通生活,

直到十幾年後接到的,那一通獲獎通知的電話。

獲獎之後,媒體對田中的採訪持續了一周。

而我們在鏡頭前看到的,

始終都是一位不知所措普通上班族的樣子。

粉絲們接機

媒體圍追堵截

下了班被媒體團團圍住拍照問問題。

媒體:「現在最想要做什麼呢?」

田中:「最想離開這裡。」

田中獲獎之後在外國人記者會上,

同樣被問到:「現在最想要做的事。」

他索性回答:「讓我一個人靜靜。」

還曾經被日本NHK電視台邀請參加紅白歌會。

面對著像是春晚一樣的國家級別的舞台,

田中還是果斷拒絕了邀請並和對方說:

「我既不是藝人,也不是博士的就算了吧。」

隨後的田中耕一漸漸遠離媒體和大眾的視線,

開始潛心研究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研究的東西。

通過一滴血液就能夠提早診斷出,

未來將可能會發生在身上的疾病。

島津製造所在那之後為他成立專門研究室,

每年提供一億日元的資金做這方面的研究。

但是在獲獎後的這十幾年的時間裡,

田中一直備受爭議和巨大的壓力。

因為在血液分析和疾病關聯這個方面,

遲遲沒有進展,被揶揄「偷來諾貝爾的人」,

還被質疑是浪費研究經費的「小偷」。

在這次NHK電視台時隔多年之後的採訪中,

田中耕一面對媒體還是非常羞澀和生澀。

在提起自己曾獲獎的事情他這麼說:

「這是我不想回憶起的一段過去。」

「諾貝爾獎對於我來說太沉重了。」

「一直有那麼多的人潛心研究如何突破,

而我卻只是一個誤打誤撞,就成功了。」

「對於我來說完全無法拿出高興的底氣。」

「我的付出並沒有配得上諾貝爾獎的價值。」

然而在去年的2月份的《自然》雜誌上,

刊登了田中所率領的團隊堅持多年研究的突破。

「通過分析幾滴血液來提前30年的時間,

就可以檢測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徵兆。」

如果能再配合「阿爾茲海默症」的提前治療,

那麼這個困擾無數家庭的「老年痴呆症」將消失。

去年年底田中出現在了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的聚會上,而這也是他時隔多年再次願意參加這類活動。

16年之後的他雖然已經頭髮花白,

但相比16年前窘迫不安的樣子,

整個人看起來要自信自在非常多了。

每當田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

總是喜歡爬上老家附近的山。

一路「享受著」辛苦的過程,

到山頂再飽覽獨一無二的景色。

這或許就像是他最為質樸的人生態度。

如果沒有前面所做出的辛苦付出,

就得到人人羨慕的結果,是件很可怕的事。

在眾星捧月的時候沒有被沖昏了頭腦,

因為他知道,意外的榮譽得來的並不踏實。

16年後自己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

所以他才再一次出席得獎者參與的活動,

這一刻,在他心裡的自己才是貨真價實的。

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讓他背負壓力與質疑,

但最終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跟自己和解了。

平成30年(1989-2019)

日本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化學類)。

日本能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的得主,

就是因為有這些非常低調奮鬥的人。

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是明星或者偶像,

也有權拒絕科研之外的所有節目邀約。

「腳踏實地」永遠是最簡單,也最難的道理。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東京新青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25/125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