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蘇軾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是如何越變越「黃」的?

蘇軾有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但整首詩卻無人能背。蘇軾的「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何會越變越「黃」?

宋代文壇上,蘇軾是文學大家,是多才多藝的多面手,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由於其他勤奮筆耕,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名篇與名句。人們非常熟悉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就是出自蘇軾之手。只是,在詩意的流變過程中,其本意被人選擇性地遺忘,而漸變為充滿情慾的「小黃文」。

蘇軾在文學創作中的最突出成就,是體現在他的詞作上。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明的新的方向。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在詩文創作上,蘇軾的詩歌是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者,有著較強的現實主義特徵。蘇軾的生活閱歷極為豐富,從事詩歌創作時,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能在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發掘深刻的道理,比如他的詩歌名篇《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創作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是年,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為團練副使的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處於人生低谷的蘇軾卻創作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又改遷為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赴任途中,經過九江,蘇軾與友人同游廬山,寫下一組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即為其一。

《題西林壁》這本是首遊記詩,但它並不僅只寫景狀物,主要是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說白了,就是局外人往往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

全詩由景入理,一氣呵成,讓人過目成誦。但是,詩歌創作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即使是才華橫溢於蘇軾者,也不能篇篇都成佳作,有時,一首詩中能有一兩句閃光的名句就已非常不錯了。比如蘇軾曾寫過一首《春宵》詩: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在這首詩中,他以清新的筆致描寫了春夜裡迷人的景色,寫花香,寫月色,寫高樓里傳出的幽幽細吟的歌樂聲,也寫富貴人家為了不讓美好的時光白白過去,都在盡情地尋歡作樂。開篇第一句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全詩寫得明白如話卻又立意深沉,作者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對比之筆,春夜之迷人,自當惜時,但是,富貴人家卻將這樣美好時光用於縱情享樂,這是對時間的最大浪費。

隨著時光的流逝,全詩雖然被人淡忘,但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卻常常被人引用,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如今,「春宵一刻值千金」又被某些文人墨客、電視編導們賦予了新的含義——春宵苦短,要及時行樂。這樣的橋段大量出現於影視中的娛樂場所及熱鬧喜氣的新婚之夜。「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內涵變得越來越「黃」,從惜時到縱情,這早已背離了蘇軾詩作的原意了。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老黃說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01/126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