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就業比想像中更難!誰能「接盤」?

年年歲歲花相似,今年就業猶更難。

年前,一篇《對不起,北大畢業的我還是失業了》在網上廣泛傳播,就業焦慮已經蔓延至頂級高校。而真實的情況到底怎樣?

1

關於裁員的新聞屢見報端。3月28日,京東公司對外否認其「高峰時一天離職400多人的」的傳言。姑且不論傳言真假以及闢謠本身的可靠性,經歷之前多年的飛速擴張,許多網際網路公司現在發展遇到了問題,一些頭部網際網路公司也陸續拉開了裁員大幕。

沿著時間線往回追溯:3月中下旬,騰訊宣布裁掉一批中層幹部,比例高達10%;2月15日,滴滴宣布對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裁員,比例約為15%,涉及2000餘人;2月初,網易嚴選被爆裁員約為8%。此外,知乎、唯品會、魅族等公司也在更早時候宣布裁員。

除了對現有職工進行裁撤,部分企業也紛紛縮減招聘規模。天風證券通過在招聘網站上爬取數據,僅2018年4月份至9月份就消失了202萬個招聘廣告。招聘的春天仿佛猶在昨天,就業者的冬季沒打招呼就竄到到了眼前,令人猝不及防。

還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反向指標,可以對比觀察企業就業情況的變化。

其一就是畢業生考研報名人數的變化。自2016年擺脫考研報名人數負成長開始,其後連續3年呈遞增趨勢。2017年全國考研人數報名201萬,增長7.3%;2018報名人數238萬人,增長18.4%;2019年報名人數則高達290萬人,增長21.8%。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多的畢業生選擇了推遲就業、繼續深造。甚至有人調侃,學歷通脹速度已經趕上貨幣增發速度。

其二則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報考的持續火爆。以「國考」為例,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平均報名人數與招錄人數之比分別為46:1、49:1和58:1。尤其對於一些三四線城市,本身發展就面臨著缺錢、缺產業的困境,少有的所謂的「體制內工作」則成了許多人競相追逐的無奈之選。

再來看一下官方對於「失業」的權威表述。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調查失業率為5%左右。而對2019年就業預期則為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以內。

長期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因為只反映前來選擇「登記」的城鎮失業人口而飽受詬病。自2012年,我國開始試行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雙軌,雖然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因為局限於「城鎮」而低估了實際的失業人口。如果考慮到現實中城鎮、農村基數龐大的適齡勞動力人口,真實的失業率遠不止於此。

2

「就業難」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全球經濟停滯不前,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環,中國亦不能獨善其身。經濟學上有個「奧肯定律」,表明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僅為7080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609億元,同比下降14%。經濟增長乏力,企業盈利能力堪憂,自然難以提供足夠充裕且優質的就業崗位。

產業疊代、技術升級的影響。規模化設計、集約化生產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一些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表現尤為明顯,以房地產產業為例,目前裝配式建築被大力推廣,通過標準化模塊設計,如搭積木般對建築進行裝配組裝,極大縮短了工期,也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

科技進步、人工智慧迅猛發展。早在2016年,德勤會計事務所就引進了財務機器人,不僅對於大量重複性、程序性的基礎財務工作進行處理,還能基於大數據分析做出財務分析以及風險防範,誤差更小、精度更高,取代了大量財務人員。目前我國約有2000萬會計持證人員,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從事的是可以隨時被替代的財務流水作業。此外,語言翻譯、傳統仲介、銀行等行業的就業都面臨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這也是歷史演變的必然規律,不可逆轉。

產能過剩、行業無序擴張。如果說科技發展帶來的就業壓力難以避免,那麼產能過剩導致的裁員減員則有一定的人為因素影響。我國的太陽光電產業、鋼鐵等產業都曾因為市場環境以及政策助推,迎來一波發展高潮,但是忽視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擁而上、盲目擴張,導致嚴重的供需失衡,產品價格一瀉千里,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官媒就曾報導,河北省就因為產能過剩引發職工下崗潮,影響人數約為55萬人。行業繁榮時瘋狂擴招,而一旦遇冷則大規模裁員,踩完油門急踩剎車,對就業市場本身產生較大影響。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一見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01/126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