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優秀的人 都戒掉了這3種窮人思維!

作家李尚龍發過一條微博說:

人家埋頭學習,你圍觀評論;

人家專注自強,你在意自尊;

人家看書,你看熱鬧;

人家欣賞他人優點,你嘲笑別人不足。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從思維和格局這麼一點點的拉開的。

很有同感。畢業這些年,身邊同學有發展得特別好的,有一成不變的,但也有越過越不好的。

他們未必就比其他人更笨、更懶,或是能力更差,有些人甚至很努力,但就是無法獲得長足進步。

真實生活,正如古典所說:

我們的人生,受一種自己選擇的心智模式主導,只有拆掉這個模式,才能改變命運。

一個人從小養成的思維習慣,影響了他往後的人生。

真正優秀的人,都戒掉了這3種窮人思維!

01,被動思維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個熱搜是:「想談戀愛卻不主動的人」。

有網友總結說:

「嘴上總嚷嚷著找個對象,卻從不主動勾搭。沒有特別喜歡的人,也懶得接受別人的追求。

說不上寧缺毋濫,但也不願委屈將就。有時候覺得單身挺好,又常常羨慕別人成雙成對。」

想到了讓廣大網友操碎了心的吳昕,就曾經在採訪中坦言,她單身多年的原因,其實不是她過度「宅」,而是因為她在愛情里太被動。

生活中,這樣習慣被動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我的前同事笑笑,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被動思維的人。

當初,她時常感慨,父母每天催婚催得急,讓她既心煩又自責。

其實,笑笑長得不差,性格溫柔,本科畢業,有穩定工作,本不該難找對象,但她就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拖到了近35歲。

還記得,有個同事給笑笑介紹了一個對象,讓兩人互加微信,最後卻連面都沒見就不了了之了。

同事不解,問後得知,笑笑加了微信後,從沒主動和對方聊過天,即使聊天,也永遠都是對方問什麼答什麼,再無二話。

這種情況下,對方自然認為笑笑對他沒興趣,也就斷了聯繫。

同事很氣憤,覺得笑笑沒看上人家卻不早說,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和感情。

事後,我有私下問笑笑,是不是不滿意對方,礙於同事的面子,才加了微信。

誰知笑笑卻說,她挺喜歡那個男生的,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對方就不再跟她聯繫了。

我聽完只覺無奈,笑笑的被動思維,真的害慘了她。

工作中,笑笑也是一貫如此,領導安排什麼做什麼,從不主動表態,害怕做決定,所以工作多年,還做著跟剛畢業的我差不多的工作。

生活中,笑笑則是習慣於聽父母的話,接受父母的安排。

抱有被動思維的人,總是習慣承受:世界給我什麼,我就接受什麼。

這種思維習慣不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會使人陷入困境。

職場上,總是被動成長,沒有主動規劃的能力,讓一個人缺乏存在感,很難獲得升職加薪。

生活中,則很容易給人一種沒主見、沒擔當的印象,難有話語權。

與此相反的是,主動型思維的人,是會自己尋求突破的:只要是我需要的,我都會去爭取。

作家梁爽描述過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一個情節:

剛畢業的安妮去面試時尚女魔頭米蘭達的助理時,場面被動到難堪。

她沒看過米蘭達公司出品的雜誌,直到面試當天才知道米蘭達,對時尚既沒追求也沒見解。

安妮化被動為主動,總共分了2步:

一是介紹自己的長處,比如自己曾是西北日報的主編,獲得全國大學記者競賽的第一名,揭露了校工團的不法剝削。

二是面對米蘭達的不為所動,豁出去說「在你看來我不適合這裡,不夠苗條漂亮,不懂時尚,但我很聰明,學得很快」。

結果爭取到米蘭達助理的職位。

你看,被動思維的人在等待機會時,主動思維的人已經開始為自己創造機會了。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不斷拉開的。

02,受害者思維

在《拆掉思維的牆》裡面,古典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酗酒的父親,有一對雙胞胎兒子。

20年以後,一個成為了成功人士,一個則窮困潦倒。

記者分別採訪他們,為什麼能過上今天的生活?

他們回答都是一樣的:「沒辦法,誰讓我攤上一個這樣的父親呢?」

表面來看,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說,心態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

但為什麼同樣的條件下,兩個人心態卻完全不一樣呢?

古典指出,這主要因為兄弟二人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

成功者具有掌控者模式,認為一個人幸福,自己負主要責任,父親是輔助的,父親不如人,我想和別人一樣好,就要更加努力。

而失敗者則處於受害者模式,喜歡把原因歸於外界,認為幸福主要依靠老爸提供,所以自己過得不幸,都是因為爸爸不好。

這類具有受害者思維的人,認為外界掌控了他們的生命,他們過得不好,都是別人造成的。

學無所成,怪學校沒管好;

考試不及格,怪老師沒教好;

就業困難,怪社會;

買不起房,怪社會,怪父母沒本事.......

總之,一切不利於自己的事都要怪罪他人,內心深處把自己當成弱勢群體。

而且,一旦遇到問題,更願意通過無休止地抱怨,來博取他人的認可,而非主動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習慣受害者思維的人,或許可以獲得他人一時的同情與撫慰,但不可能長久。

而且,習慣把自己打造成弱者,會讓人處於長期的負性情緒中,最終對自己造成傷害。

可以說,「受害者思維」是毫無益處的。與其當個「祥林嫂」,不如積極做出改變。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人傻、腿不方便,本是十足的「受害者」。

但無論是阿甘媽媽,還是阿甘自己,從來沒有以受害者的身份,去抱怨生活和命運給他們帶來的不公平。

反而認為自己與他人沒什麼不同,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03,固定型思維

在史丹福教育理念中,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持有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在出生時便設定了的,要麼聰明、要麼不聰明,能力早已定型,拚命不如認命。

而成長型思維方式則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針對同一話題,這兩種思維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想法。

例如,高考結束有認識的人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從小就那麼聰明,考上也不足為奇。

而且他家庭條件還好,就算不努力也不愁吃穿。

我們普通人除瞭望塵莫及,感嘆自己生在起跑線,而別人生在了終點線之外,還能做什麼?」

這是固定型思維的人。

「他會有這麼好的成績,肯定和他的努力分不開。

良好的家庭條件,也只是說明了他家祖輩的努力。

雖然現在的我和他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通過努力,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人。

固定型思維的問題在於,它拒絕了人的一切可能性。

即便是天才,在這種思維方式里也會很快遇到瓶頸。

普通人要是再抱有這種思維模式,自然只會越過越差。

富蘭克林在他擔任美洲大陸議會駐法國公使時,有人問他:「國人說你們數典忘祖,把老祖宗都丟了,忘了自己是安格魯——撒克遜人。」

富蘭克林答道:「我們自己會建立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會遠比老祖宗所建立的那個好,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守著它不放呢?」

同理,我們的思維,在成年之後,常常趨向於固定且單一,但是困守著錯誤的思維方式,只會禁錮了你的成長。

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49:思維水平》中提到: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思維水平,只要會選擇、會學習、能行動。

只有主動跳出局限,捨棄不好的思維習慣,才能讓你的人生越過越好。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大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29/1281853.html